隔山听鸟
——读何三坡诗集《灰喜鹊》的23种印象
董桄福/文
1.
可以肯定的、负责任的讲:这些东西不是诗歌,是从燕山上采来的自然之物。什么花啦,果啦,鸟啦,颜色啦,季节啦……只是奇怪,这个流浪者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进驻燕山的时间也不算长啊,似乎是2006年1月初的事,很快就与山神建立了如此亲密的关系,允准他为所欲为,随心采撷。以此看来,且不论是否是优秀诗人,一定是与自然之物沟通的能手!
2.
再读,这三坡哪里是写诗,是往永恒的路上赶啊!
不信?看看哪样世俗的东西曾经长存过,即便珍贵如人的生命:花谢花会再开,人去不会再来!多么经典的结论。三坡彻底的从世俗出离,这是出离暂在了,眼睛和心灵很体己的紧贴在最恒久的自然之物上。又有什么诗歌可以与一个石头比生命的长度,除非,这首诗歌与这个石头融为一体。
3.
喜鹊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鸟,看似嚷嚷、浅薄。实际上却是无视任何既定准则的率真随性。比不得乌鸦,总是沉重的样子,满脸忧患,但是却很少带来生气。喜鹊随性的叫,孩子就起床了,太阳就升起了,春天的味道就灌满屋子。这是“浅薄”的伟岸处。乌鸦虽然深刻,很容易让孩子害怕,高兴的仅有死神一人而已。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乌鸦的袁喜和自以为黑太阳的在下董桄福还是过于风干物燥,有愤世嫉俗之嫌,离自然还远。需要学习反思和救赎。
4.
以《灰喜鹊》名书实际上只是用发言人的威望来招呼大家。喜鹊是自然之国的发言人。燕山上,在自然之神治下,臣民多着呢!燕子注重修饰,歌声也动听,但是不如喜鹊善于言辞,向外公布一个诗人的心灵发现当然是要讲究词令的。蚂蚁过于谨小慎微,而花朵只顾自己开放,不理人间俗事,蜡烛燃烧了也就燃烧了,风忙于邮递信息,房子蹲在燕山抽旱烟……你说,喜鹊不出面来公布这次三坡的内心资讯,谁又合适呢?
5.
于是,这个任务就被“灰喜鹊”包揽了。而且干得相当不赖,你瞧,“发言人”风度翩翩,像模像样:
这些白花花的阳光
从蓝天上倒下来
院子里的绿树就明亮了
几只灰喜鹊在树上跳跃
发出欢快的叫声
6.
“三坡”兄无数次改名,不是改名,是一直没有找到那个被淘气的喜鹊藏在燕山上的名字。直到上了燕山,似乎一下子云开雾散了。
“三坡”,山坡,上坡……嘿,就是往高处,高处就是“鸟处”,就是飞处,纯净处,蔚蓝处。
这个被雪藏的名字应该算是找到了。“三”者,多也,生万物者也。难怪这部诗集如此与万物相生。在坡上,眼光肯定不低,与万物相生,自然不会面目可憎。燕山,本就是“燕子”的山,鸟山,想不带鸟味都不行。
上山居住之后,一切自然的灵物就主动来成就这个一直流浪的人,现在与山水树木打成一片,算是举手投足都充满诗意了。
7.
不必费心的猜度诗歌意象的来历,燕山上长着呢?三坡身在燕山,不过就是随手播种,然后收割。袁喜说他一直在燕山上干农活:写诗!
如果觉得文字过于隔阂,想看一下摇曳的诗歌,看看如何的婀娜。嘿,还不简单,诗人承诺:“我要从城里/请来100个朋友/坐在树下喝酒”,就在那时候,趁他自己也喝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溜到后院,或者也“出离”到山坡上,肯定到处是摇曳的诗歌植物。
不过,能否采撷,看灵性修为了!
8.
很书很文很剑客的三坡到燕山以后突然就变得很“松尾芭蕉”,很“俳句”,很“魏晋”,很“陶渊明”……这一次就将一个听来的说法上升到信念:造化弄人啊!
燕山风物成就了三坡,每天被“造化”像风雨一样,空气一样,日月光华一样的接来送往,每天被如此妥帖的抚弄,想不变都不行。
我担心,自己要是匆忙到燕山,想找诗人,恐怕他自己也成为了鸟中的一只,蹲在树叶中的一片上,正在欢唱,我们这些不是太熟悉鸟语的人要找到他怕是不容易呢。
9.
一个大男子,如果想让其变成一个具有敬畏之心的男人,要修练一门功课:看蚂蚁。看这些细微的生命在生活中的伟大壮举。三坡在诗歌中不止一次,无数次的带领我们看蚂蚁。还看蝴蝶,这是一种灵修仪式。心会纯粹起来。
世界哪里就只有人类独占,人类不过是万物之一,人类哪里就有权大呼小叫。看过蚂蚁以后会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尊严,一切不过是神的造物。就像雪那样,纯粹得让心颤抖,满世界的白,但是“现在/它不见了/躲进了神的掌中”。
人也会这样的!
10.
诗歌是什么?所有写诗的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这个天问让无数在文字堆里攀爬的人累死。只因为始终没有超越文字设置的种种障碍。
诗歌其实要借助听觉完成,最好的诗歌只是聆听以后的记录。
三坡写得如此从容,因为他不是在创作,他只是生活,在燕山生活,然后注意聆听。
《亲人》这样写:
黄昏到来时
我坐在水库大坝上
想起城里的一位亲人
我捡起一块石子
扔出去
击中另外一块石子
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你瞧,他不过听到了一个石头与另一个石头相击的声音。诗歌不过就是一个文字与一个文字经过这样的撞击以后产生的回响而已。对嘈杂的耳朵来说,这是噪音,对宁静的心灵来说,诗歌就诞生了!
11.
三坡几乎消解了格式,我是说诗歌的格式。他保留,创造,还原——那一个词是真正合适的呢?我在思考,不,是在感受,他在平淡的语言中注入了一种浓郁芬芳的东西。像广大的青草,在整部诗集中弥漫。
每个平淡的句子都变得馥郁,贫瘠的文字也开始葱笼。
他居然可以在这么短暂的两三年中心细如发?一定是被台风彻底的清洗了一次,身体上的毛孔疏通了,每一寸皮肤都可以感受来自自然中的气息。
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
12.
有光的特质。
因为这种特质让整个的阅读过程变得温暖。虽然是冬天,并不需要就着火炉阅读这些文字,静静的,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单人床上……还是那种感觉:温暖!
一部诗集而至于节省煤和电,这是一次独特的贡献。
13.
有电的冲击力。或者沙一样,阅读的过程随时会模糊了眼睛,甚至,会加速,也许窒息心脏原有的节奏。
因为,三坡不仅仅只是写诗,写诗这样一个行动的背后,透出巨大的怜悯,那是一种只有真正的诗人内心里流淌的激流。
《草》这样写:
那些草
那些枯黄的草
那些被大雪覆盖的草
那些像穷人一样沉默的草
总会带着绿色回来
“那些像穷人一样沉默的草”只有内心有苍生的诗人写得出来,“总会带着绿色回来”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诗人的祷告,为草一样广大的穷苦众生的祷告!
诗人说,这是曾经多次被朗诵过的句子,每一次,最感动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我看到那些衰草,想到的是我的亲人。是所有的中国人。当时就想流泪”。我们交流的时候,远隔千山万水,网络的另一端,似乎感觉得到那种哽咽像燕山的一场意外的雨,淹没了三坡。
14.
其实,在诗歌如此式微的年代依然要写,依然不能忘怀这种分行的文字带来的冲动,不仅仅只是文字本身的魔力。作为诗人,最重要的还是心中的那只使命的喜鹊要一直叫,不停的叫,只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从苦难中得到些许灵魂的安抚。在苦难的时代,苦难的世界上,迎风招展是大树的特权,但是小草一样的存在者更值得给予足够的爱惜与尊重。
阅读的过程,感觉得到,三坡在完全弃绝技巧的诗意境界中在表述这种尊重。
《莲花》这样写:
风把黑夜带走
莲花就开了
穷人和富人的孩子
在天空里奔跑
他们是一对弟兄
15
端着一杯茶,略微的炒过,滚水冲泡,还很烫,暂时不能入口品尝,只是捧着杯子,不断的换手,避免灼伤。但是,就在这个更迭欣赏的过程中,杯子里茶起茶落,香气袭来,鼻子喝了好多口了,略微的就有些醉。
这部喜鹊的诗歌一样的有些醉。鸟歌始终是动听而灿烂的。但是,身在都市,听不到自然的鸟歌,偶然传来的是笼子里的“鸟鸣”,声音中包含着呼救。并没有喜乐。
这次,喜乐与诗歌融在一起,溶在手中的茶杯里。
那悠远的香气是来自诗歌呢?还是茶呢?
16.
诗人何三坡:
我手捧《坛经》 躺在风中
天空向左倾,我向右倾
一眨眼的功夫
青草就高过了房檐
读者董桄福:
我手捧《灰喜鹊》 躺在床上
孩子轻微的鼾声中 我窸窣的翻动书卷
几行字的功夫
诗意就将梦中的孩子和醒着的我
淋漓得像雨水本身
17.
无奈而浮躁的岁月里,诗歌其实是一种救赎。
也许,并非每个人都会上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洗一下身上厚厚的原罪。
如果说写诗是一种布道的话,那么读诗就是虔诚的祷告。
即便不相信那个造物的上帝,也是在接近上帝所造的万物,并从中得到宁静。
好在,我两者都相信!
18.
不用刻意参禅,去读诗;不用刻意悟道,去读诗。
读三坡的诗其实也不算刻意读诗,不过就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过就是床前明月,户外清风。不过就是四时风物,随缘聚合。
真正恬淡的人生不就是如此的一种休养生息?!如此的恬淡?!
读诗,读植物和动物欢畅的合奏,就是将自己融入到一场相忘江湖的聚会中……
禅境自得,道行自在!
19.
据说,每只鸟都有自己独特的飞翔方式。
“灰喜鹊”倏一展翅就荡漾出无数涟漪样的方式:词语,句子,像投进宁静水池的石子,一下子激起层层的波纹,要荡漾到无穷。就像投入山水自然的文字遭遇到表现方式的无穷。
哪一次阅读才会是阻止涟漪的岸?
20.
有朝一日,真老了!
挽着身边人的手,看着路上奔波的孩子的影子,会心悸。对身体不好!
就读这样如水清澈的文字,读这清风一样的句子。
本来闪烁不定的烛火会安静下来,不再像燃烧的飘摇的火,倒像纸上的画。
源于自然的毕竟最自然,与永恒一脉牵着,不担心会折断。会失手牵着的一线。
天空任是广大,只是鸟的家。
21.
温润的眼睛和温柔的心灵应该感谢他。
还爱着,正准备爱,还虔诚,还遗留敬畏感觉的人应该感谢他。
希望汉语保持纯洁之美的人应该感谢他。
即便从来不读诗,但是,从心底热爱山水的人应该感谢他。
在城市里找不到宁静港湾关怀自己灵魂的人找到了一个参照。
这个写诗的三坡写这样的诗歌和过这样的生活就是参照物。
应该感谢他!
22.
此刻,写诗的三坡肯定在燕山的怀里缱绻呢!
深夜三点,准确的说是凌晨三点。我第三次读完了《灰喜鹊》全稿,即便离开了那些文字,心里的喜鹊还是很欢的嚷嚷着。睡意被喜鹊当作宵夜或者早餐享用了,一点没有给我留下!
而我享用了诗歌,享用了这些静谧的文字组成的轻灵的句子。
肚子里满满的。
温饱的感觉,今夜!
23.
燕山成全了他?
他成全了燕山?
在这里,燕山是宇宙自然的代名词,而他不仅仅指诗人,更指诗歌。
在人生的纪念册上,一段新的公案,像那个不断提出问题的狮身人面的灵物。
诗歌不说话,不解答,静静的在纸房子里劳作着。
我们持续的看到“劳绩”,将纸房子充满。
而在燕山,蚂蚁又开始乔迁,要迁徙到梦土,开始更静穆的建造!
2008年1月27日 彩云之南五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