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集结号》上有瑕疵


                                    

    之前,先看了一则新闻,报道《集结号》在北京首映的时候,观众们的反映。镜头里:记者采访了几位刚刚看了此片的男观众,他们脸上都带着泪痕,眼里还有泪花在闪动;他们的评价中,都有那句话:这部影片太感人了。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没办法,我就是那最容易进入戏傻子状态的观众,看电影、看电视剧,我经常会被那虚构场景中的人和事感动的泪流满面。可是,我昨天看影片《集结号》的时候,却没有流泪,也没有特别地感动,而是想到了很多的事情。
    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这部影片的支撑点,也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那就是:影片主角谷子地的47个战友们,为什么会牺牲?影片为此作了这样的铺垫。谷子地他们九连所在团的团长刘泽水,给了他们一个狙击敌人的任务;当时说好的是,他们一直要在阵地上坚守到听见团部吹响集结号为止。团长说了:如果听到了集结号,就可以撤退了;而如果“听不见号声,你就是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在惨烈而残酷的狙击战进行的当间,有的士兵说是听见了集结号声;但还有的士兵和指导员,都说没有听见集结号声。很可惜,该连的指挥官连长谷子地,在前面的战斗中,被隆隆的炮声震伤了耳朵,他说,他没有听见集结号声。也因此,原来的48个人只剩下15个人了,还是不能撤退;直到最后,所有的官兵,除谷子地之外,全都阵亡了,谷子地也身负重伤。这段戏是影片的中心故事,故事发生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期间;7年以后的1955年,幸运生还的谷子地终于见到了当时说好为他们吹集结号的团部司号员梁子,戏的高潮也随之出现了。
    梁子当年是团长刘泽水的警卫员,也兼着团部的司号员。刘团长让谷子地他们九连去打那场狙击战的时候,说好撤退的集结号是由梁子来吹的。由于战场上的炮火连天,其它声音都有可能被炮声所遮掩,听了九连的官兵们为集结号是否吹响了的争议,观众们急切地想知道:梁子当时究竟有没有吹过集结号?梁子见到谷子地之后,明确地说:“我当时没有吹过集结号,是团长没有让我吹号”。梁子所说的原因,是团长让九连官兵牵制敌人,从而让大部队能安全撤退,以防止敌人咬死大部队。听了这样的解释,谷子地愤怒了。他在已经牺牲了的刘泽水团长的墓碑前大声地喊着:“你们怕被咬死,我们呢?”。
    看到这段戏,原本很入戏的我,一下子从戏里跳了出来。原先我一直认为,是炮声震聋了谷子地的耳朵,而其他的战友们中,有些人由于全身心地投入了战斗,也由于枪炮声的影响,而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声音;看到这儿我才知道,集结号原本就没有吹响过。这样的话,按照这场战斗之前刘团长给九连官兵的任务和命令,出现这种几乎全连阵亡的结果,就不意外了。因为军人是以服从为天职的,而军人在战场上的牺牲,又是在所难免的;虽然47个鲜活而年轻的生命的早逝非常可惜,但是,在战争中,却难以避免。我看不出,刘团长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什么吗?
   刘团长此举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刘团长开始时候并不知道这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程度,准备到时候视部队转移情况来吹集结号,让九连的官兵们撤离;还有一种可能更残酷一些,那就是:刘团长开始就知道敌众我寡,也知道敌人的军事配备远远优于我们,他很清楚像这样的狙击战,其人员伤亡程度将是十分严重的,也因此,所谓吹集结号而撤退,只是给九连的官兵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已,目的在于激励九连官兵们英勇杀敌,最大程度上的牵制敌人,他并不真打算吹集结号。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到过的小故事,好象是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看到的。一所庙里的和尚们,为了举行一个仪式,要烧死一个小和尚,小和尚自己怎么会自愿呢?于是,老和尚就做了一番安排。他给小和尚说:那只是演一场戏而已,在那个周围堆着柴草的土堆上,中间有一块板子是活动的,拉开板子,下面就是一个地道;等到周围的柴草燃烧起来之后,你可以拉开那个板子,从地道里逃生。小和尚完全相信了老和尚的话,也非常从容地坐在了那个土堆的上面,表演烈火焚身的戏。然而,他想的太简单了,等到周围的大火燃烧起来,他再去打开身下坐着的木板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改变了:那块木板早已被封死了,无论怎样都打不开。可这时候明白已经晚了,最终,小和尚不是表演烈火焚身,而是真正的被烈火焚身了。
    我想到的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刘团长的意图,他是不是也用了老和尚的那一招呢?模式都是为了一个他们认为高尚的动机,而不得不用欺骗的方式,损害一个他们认为更小群体或个体的利益。当然,不管刘团长是原先想有选择的吹集结号,还是原本就没打算吹集结号;从战争本身来说,从战术运用来说,刘团长都没有任何的错误。在战争中,采取丢卒保车、因大失小的战术思想,是很平常、也很正确的事情。这部戏里九连的48个官兵,比起整个团,或是更大的部队群体来说,还是更小的利益;所以,刘团长让九连去牵制比他们多几倍的敌兵,牵制由坦克等重武器和更优良的枪炮武装着的敌兵,从而造成狙击战中官兵们的重大伤亡,虽然悲壮,但并没有委屈。也因此,我不明白谷子地在刘团长墓前的愤怒,其缘由是什么呢?他的那句“你们怕被咬死,我们呢?”我更是觉得此话差矣。在战斗中,指挥员总是要考虑失与得的,如果被派往一线的战士都这么认为的话,那么谁冲锋在前呢?谁又用自己的牺牲,去换来更多战友的生还呢?至于谷子地说,他的战友们至今还没有得到烈士的认可,这是他大骂刘团长的理由吗?刘团长自己也在随后的战争中腰部被打穿而阵亡了,刘团长对九连阵亡的官兵们没有被追认为烈士一事,责任在哪里呢?所以,当我看到这场戏里,谷子地疯了似地说着那些怪责刘团长的话,我更多地感到不是感动,而是不可思议。
    我觉得墓前这场戏如果是现在这么个拍法的话,应该改一个情节,那就是:刘团长原本打算吹集结号来着,可是,由于其它事情的影响,他忘了叫司号员吹集结号了,结果导致了九连官兵们几乎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话,刘团长墓碑前的那一大段戏就更有说服力了,也会更加感人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可能像数理知识那么逻辑严密,但是,能够在情节上注意一下逻辑关系,会让观众的思路更通畅,也会更叫感人的。这部戏想着重表现谷子地和他的战友们的委屈,而现在这种故事结构,我只是看到了谷子地代表他的战友们表现出的委屈,而不知道这种委屈来自哪里。就像一个人被冤枉了、被错怪了、被误解了,我们才会同情他的委屈一样;如果仅仅是有人说自己很委屈,我们听下来却不知道谁委屈了他们,那么,这种委屈所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力和震撼力,就会大大地被削弱。
    当然,这部影片除了这个故事结构上的瑕疵之外,也有很多的亮点。我们以前看到过很多的战争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和《鸡毛信》等等,那些战争片中,把敌方表现得过于愚蠢和幼稚了。而我方不管是大姑娘、小孩子还是老太太,个个神勇异常、个个能征善战。当初的宣传思想,是想表现敌方的拙劣愚蠢,以及我方的智勇双全,可是,这样表现的结果,却让我们觉得战争很好玩,还想着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战争年代是一种遗憾,想着再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能像小嘎子和海娃那样耍一耍敌人,那该有多好呀!其结果,是把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简单化了。作为官方宣传,如果把自己艰难取得的成果做这样的淡化,这种宣传本身是很幼稚的。现在,宣传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已经有很多的影片在真实再现战争中的残酷和牺牲了,冯小刚的《集结号》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大段的战争场面,让我们忘记了那是在演戏,我们认为那就是真实战争的场景记录:战场上到处是炮火硝烟,到处是火光血色;楼被炸飞了、车被炸翻了;人也被打残了、打碎了、打烂了、打没了,化成了肉肉末、肉浆和肉块,太惨烈了!看到这儿,谁也不会觉得战争好玩,只会由衷地祈祷:让战争远离我们的生活!
    看了这部戏里的战争场面,我还想到了一点。新中国诞生之后,那些为新生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官兵们,那些历尽了枪林弹雨和炮火硝烟活过来的人们,都在他们用自我牺牲换来的新生国家里,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回报:或是有了高低不一的官职,或是得到了各种荣誉和享受到了各种待遇。我们这些没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人,看到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应该这样想:那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他们付出了很多,就应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任何社会都应该遵循一个社会规律。那就是:付出越多的人,得到的回报也应该越多。所以,老干部们在离休待遇上,在医疗保障上,在乘车观展上,有优厚待遇,其他人看了也别嫉妒什么,因为从战争中出生入死地走过来,并不容易。
   像谷子地这样能生还的人,本身就很难得,因此,像谷子地这样为新中国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理应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而谷子地的战友们最终总算得到了国家的烈士追认、国家的荣誉奖章和国家给立的荣誉墓碑,这也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安慰了。还有一些人,就是影片中所表现的那大片墓地上长眠着的无名烈士们。谷子地的连队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还可以拖着他又盲又聋的身体,为战友们的烈士名义而奔走呼号;但是,还有很多人比他们更惨烈,连一个幸存者都没有的战斗也是有的,如果那样的战斗群体,出现了谷子地连队开始时候的那种不被确认,谁又来为他们奔走呼号呢?我想,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雄们会很多很多,最终没有被确认为烈士的也会很多很多,对一场革命来说,这都是很难免的;而国家已经为此考虑到了,那就是在国家首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为所有的革命者,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非常希望和平年代的官员们都能看一看这部影片,看了之后主要要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新中国初建的时候,有一批战争年代打出来的官兵们,最终成了国家的各级领导人,他们凭借着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血与火的考验,自然就会让百姓们尊敬和爱戴的;可现在的官员们,你们有那样悲壮的经历吗?你们有那样闪光的军功章吗?你们有那样血染的风彩吗?没有,那么,你们又靠什么来赢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呢?靠什么来树立你们的威信和威望呢?靠官职吗?我想不够,还需要靠你们的才华,靠你们的人品,靠你们对百姓的爱护。我希望各级官员们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不要认为有了官职,就有了号召力了。要让百姓信服,没有那样的生死经历,就要拿出点现实的东西来,让人们佩服。
    各级官员们还要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一点:我们现在的政权是怎么来的?影片中那种舍生忘死和巨大牺牲的战斗,只是无数战斗中的一起。我们现在的江山,你们现在的官位,是怎么来的?希望你们能在回顾历史之后,更加清醒、更加知道该做些什么。好容易得来的东西,当然要好好地珍惜了;拼命地贪、拼命地捞,让老百姓失去了信心,影响到了对政府的爱戴,能对得起让你们坐上官位的先烈们吗?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们在乘凉的时候,可不能忘了栽树的人呀!
    非常巧,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我希望这部戏的编导都能看看《集结号》。因为,《集结号》中官兵的牺牲是在解放战争中,这种巨大牺牲的价值,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到的“旧中国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所以才要用流血牺牲去埋葬那个旧社会,而建立我们的新社会。《闯关东》的编导们有没有认为旧社会是万恶的呢?我看不到这一点。在《闯关东》的戏里,除了日本人是一恶之外,其它的恶在哪儿呢?地主老财勤劳又善良,大资本家聪明又能干,军阀又极富爱民之心,而那个时代的政府官员们,不管是矿业厅的厅长,还是高等法院的法官,都充满了正义感,连土匪也那么的忠义可爱。看了之后,我难免要想了:既然在《闯关东》的编导看来,旧中国的官场那么廉政,旧中国的富人、穷人和匪人都那么善良、那么富有正义感、那么可爱,那我们《集结号》里的官兵们还用极大的流血牺牲去推翻那个社会,其意义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