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长大(四)
——写在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行列时
宿舍门号207,共住7+1人,老大(年龄最大的一个)其来自湖南,老二政来自贵州,老三伟来自四川,老四敏和老五刚以及老六我都是湖北的,而老七志来自江苏。老大其戴一副深度眼镜,看上去很成熟和稳重的人,好象经历过很多事情和有很深的阅历,比我大两岁;老二政也是深度近视和很成熟地穿着,西装革履,和老三伟一样的身高;老三伟个头不高,偏瘦,架眼镜,和剩下的我们相差不大的穿着;老四敏有些胖,个头和老三老五一样高,圆圆的脑袋和小小的眼睛;老五刚不胖不瘦介于老三老四之间,戴深度近视眼镜,浓眉大眼,深遽的眼眸让人看不到底;老六我近视却没戴眼镜,因为没有眼镜,瘦高瘦高地和老大其一般高;老七志一副帅哥的面相,休闲自在的牛仔裤和T恤,身高比我高出约2公分。
而+1的人是个叫宁的小女生(年纪比我还小两岁外,面容娇好,皮肤白皙清秀,不高的个头带些自然而稚嫩的举止),家就在省城,父亲是公务员干部。据说,在我还未到之前,宁因为名字被误以为是男生而被分到了207室。因此,宁成了光顾207的第一个女生和常客,也是我们207全体开学后,所认识的同班的第一个女生。宁非常地机灵,聪明而活泼,认真讲话时,更好听和好看。
那时候,宁总利用课前饭后的一些时间,到207来玩、聊天和开玩笑。其实宁很健谈,和大多的女同学不一样,她娴熟地习惯着这个大城市的点点滴滴和生活状态,仿佛知道很多事情,尤其是时尚的音乐和服饰,以及有名的电影片段和流行的明星。能够和宁有最多相同的兴趣,以及能和宁不断地侃天的室友,只有老大其。老大喜欢古典音乐,也爱听流行歌曲(包括张学友、林忆莲、罗大佑等的歌,以及一些英文歌曲,尤其喜欢麦克·杰克逊)。此外老大其也看过很多国内、香港或国外的电影电视,比较喜欢看好莱坞的大片(比如什么侏罗纪公园,第几滴血等)。
宁和老大其的共同兴趣和谈话内容,对于从农村来的我来说,一切都那么陌生和新奇,我只记得从前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除开一些国内流行的影片、歌曲和明星外,什么好莱坞和国外的明星以及大片等我是闻所未闻。在狭小的记忆空间里,之前慢慢长大的我,没有专注地看过太多电视电影,也没有痴迷过好听的音乐歌曲或明星,好象一是没有那样的环境或条件,二是周围也没有那样的同伴或同学。我突然感觉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美好的,而我和之前成长的我,只是一无所知的井底之蛙。我感叹,为什么同为同龄人(甚至比我还要小的同学),生活知识差别如此巨大!
上大学的新鲜感依然良好,而一切新奇的内容或活动,还如火如荼地在周围上演,让意气风发的我们,想急欲展翅高飞的雄鹰,美好的憧憬与期望,太让人兴奋不已了!
宁很快成为老大其、老四敏,我和老七志四人共同的好朋友。学校周围哪里有好吃的东西,哪里有好玩的消遣,哪里有散步的佳境,哪里有购物的天堂,宁都知道并和我们四人一起,一一逛到和涉猎。五个人一起的那段日子,让人快乐而难忘,虽然我更多的是一个沉默而安静地伙伴,更多地是生活的初之体验,更多的是免费的搭便车人。
其实,至今,也不能详尽地道出那个时候都吃了些什么和干了什么事情,只有快乐。也不记得大学的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其他的同学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制造和享受着刚上大学时候的快活。207的老三伟与老五刚,是用心学习的两个亲密室友,我们每天打着客气的招呼,他们却总是别样的一起上课,坐一起,吃饭一起,活动一起。而老二政,却总是孤单地一人,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搞些什么其它的活动,极少和大家说话,也不大爱说话的样子。
宁住在我们同一栋楼的604室,亦为七人同住,为同班女同学。除开最小的宁而外,年纪最大的是华,从新疆远道而来。此外宁的室友还有,广东的曾,吉林的郭,河南的潘,湖北的李和湖北的杨。604室和宁一样显眼的,可算新疆来的华了。华没有宁那样的聪明机灵,亦没有宁的时尚和健谈,也没有宁的娇小与稚嫩,也没有宁白皙的皮肤。但,华有自己高挑而苗条的身材,有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小脸蛋等秀气的面容,有柔顺而自然的长发,有朴素而大方的穿着,虽然皮肤有点黑,但也掩饰不住她身上的一股文静和成熟韵味,全身还透着一种自立和坚强的精神气概,让人看了还忍不住想再多看两眼。
据说,同班有个山东帅哥叫作波的同学,也是在新开学后不久的那段时间,因为多看了华几眼,便心生喜欢动了追求之意。某天,波借机到602长坐,打听华的一些情况,并尽量和在场的华的室友熟悉和交好。波临走之前,借了华的一针一线,说是缝补自己的衣物之用,并允诺一周之内必来奉还。谁知道,谁能料到,聪明而用心的波,却是分两次还的针线,为的是接触华的机会,再多那么一点点。
听到这样的故事,我兴奋地大笑,但不得不赞叹波的聪明和用心之良苦。其实,直到现在,我自以为自己,真正地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的经历和记忆非常之少,更不用说这样刻意地去追求。“人生就象一段旅途,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的确,那时的我们,对过程的重视和享受,是一生中其它任何年龄段都不可能再有的洒脱和自由了。我真的很佩服波的勇气、智慧,还有这么幽默地表达,虽然这么精彩的一幕,并未得到华的认可,亦没有为其赢得华的好感而加分。
宁的学号是042,我的学号是043。因为学号的原因,我和宁有了更多一起的机会与接触。其实起初,尽管宁和我已不算生疏,但在和宁的交往中,我总是十分紧张和拘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宁主动和我说话时,我会不自然地(其实也是自然地)心跳加速,除了血液循环加快和血压上升外,我更有目光呆滞,面红耳赤,手脚愚钝,动作变形等表象,也不敢抬头多看宁一眼。每有这样的场合,我真恨不能挖个地洞钻进去,一辈子不再出来算了。
我极度的胆小和腼腆,并没有让宁觉得反感和不可理喻,她反而觉得我很有意思很好玩,还或有意无意地在公众场合刺激我。但异性之间,尤其是和宁之间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多了,我慢慢地也习惯了,先前的拘谨和腼腆逐渐消退,但依然不敢和宁有哪怕是手指碰到一起这样的接触。
宁一直很细心地观察我平常的举止和一言一行。在公共场合或集体运动中,在路上或在课堂上,宁慢慢地察觉到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胆小怕事和极度不自信,她发誓要改造我,让我自信起来,让我彻底变样。宁和我的交往多起来,并珍惜和利用每一次机会,对我进行有意的锻炼。比如我走路总爱低头,宁远远地看到,她会迅速地跑到我身边或对面,大吼一声,“地上有钱啊”,我冲她笑着抬起头。宁总是鼓励我去参加班上或院里的集体活动,她老对我说,“相信自己,不怕,尽自己的能力去表现,你就是最好的,你就会很快乐”。我很奇怪宁这样几句话的躁动之力,我真的勇敢地迈出每一个步伐,虽然我在某些场合或场上的表现并不能让宁和自己感到满意,但我是真的体验到了快乐。我从内心底,深深地感激宁为我所做的一切,直到现在。
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生日,也是平身过的第一个生日,是老四敏、老七志为我过的,宁也在场。晚上,在校园外的一个小区内,一大块绿草地上,我们四人喝酒聊天,畅谈孩童时代和过去,以及人生理想,最后许愿吹蜡烛吃蛋糕,过得好不痛快。直到11点半,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学校和宿舍。正要洗澡睡觉,却接到宁的电话,她约我在楼梯口见,说有重要的事情说。我兴奋地赶到楼梯口,望着上边,不一会,一跳一跳的宁出现在我的面前,面上挂着微笑。她把手里一个用牛皮纸包好了扎了花的礼物塞给我,说“祝我生日快乐”后,就跑了回去。
但是,大学第一学年的代价,对我来说,也是昂贵的。除了功课成绩平平外,我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生活费用,每月总是提前被花个精光,我深受和饱尝贫穷与没钱的大学生活的滋味。尽管在宁和207我们四人的圈圈里,我总是最大的免费享受者,但我不是总厚着脸皮不买单付帐的人,我会适当地主动付费。宁和他们好象不用担心钱和生活费用的问题,大家总是比我自如地过着每天的生活。其实那时,我的饭量就很大,但在学校食堂里,我是不会尽情地吃饱的,一是生活费少,二是叔叔给我买的饭缸小,三是我也不敢堂而惶之地四两五两地打饭,所以每天多半的时候,我总有饥饿之感。我的眼睛也是近视,那时侯大概是250度,还算轻微,没有配眼镜戴。但因为上课总不够积极,每次都只能坐教室中间或后面的位置,实际上我是看不到黑板的,我听课非常地吃力。想配副眼镜,可是手上的钱最多只够勉强一个月的伙食支出,配眼镜只是一个奢侈的想法。家里和父亲每次给我生活费时,只要稍稍够那几个月的伙食支出,我一般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我知道家里和父亲的艰难,我尽量地节约。
宁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在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后,是两本精致的书,是卡耐基训练丛书中的两本,一本是口才训练,一本是人际交往训练。我很感动地体验到宁对我的用心和期盼,我发誓一定不辜负宁对我的此意此心,我一定要让她看到不一样的我。
大一上学期的十月一日,国庆放假,班主任组织全班到天兴洲玩,其实是长江水流中间一块不大不小的沙地,要摆渡船去回。已经记不得大家都在那看了些什么或玩了些什么,但回来后,却听说和发现了一些变化:我身边的就有老七志和宁迈出了开始拍拖的第一步,而同时开始的还有一个宁波来的葛和我漂亮的老乡汪。听到这样的变化,我心里有些兴奋,亦很平静。七天的国庆节假过去两天后,我终于因为无所事事而感到孤寂,便忽然想起了远在东北上大学的文。
“不知道文现在在干什么?是否适应那里的气候和新的生活?”
晚上,一个人在宿舍角落里自己的书桌前,对文的思念越重,心中的问题也就越多起来,便提起笔给文写信。没想到,把自己短短几天的大学生活,以及对文的牵挂和问候,很快便汇成了三页信纸。自己看完一遍后,便急匆匆地买好信封邮票,将其装好粘好成为一封准信件。没有文具体的地址和邮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文的大学到底在东北哪个地方和城市,但牵挂之心急切地无所顾及,我就按照已有的文的大学校名、年级和专业写好了信封,没有地址和邮编。第二天清早,我便将这封信塞进了邮箱,这是长这么大第一次写的将要被发出去的信,我不知道这封信会否被顺利寄出,会被寄往何处和命运如何,我只知道自己郑重地在那个清晨,将其塞进了绿色的邮筒。
接下来,继续我的大学生活。
我,这样长大(四)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