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外玉内的《战略转型》(作者:王永为)


王永为

廖晓先生力作《战略转型》是国内少有的,值得认真、反复阅读的管理书籍。 但是,由于其创新内容过多,涵盖的范围过广,又缺乏有效的内容组织,导致很多创新内容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并不精通战略的读者,难以抓住核心和重点,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希望对《战略转型》的关键内容进行评论分析,为《战略转型》的读者提供一些个人观点,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阅读、思考《战略转型》,提升“开卷有益”的价值。 

《战略转型》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可以包括:

1 企业绩效函数:

“企业绩效函数”(610页)是《战略转型》最具战略核心意义的创新内容。 可以说,这几页内容就已经使《战略转型》物有所值。 如果作者能够围绕“企业绩效函数”的核心主题,逐层对关键战略问题进行剖析,并思考相应的“战略转型”对策,那么整本书将变得非常精彩,而且《战略转型》作者廖晓先生将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战略大师。 

从其内容和结果处理的状况来看,廖晓先生还像一颗“璞钻”, 要成为璀璨的“钻石”或者“职业九段”,还需要磨练。 而磨练的核心点,应该是“企业绩效函数”。 如果能够把“绩效函数”讲精、讲深、讲透,那么廖晓必将成为一代宗师。

2 战略逻辑:

“战略逻辑”(2527页)是《战略转型》中值得认真品味的重要内容。 “战略逻辑”这个话题虽然不新鲜,但是《战略转型》在“第二篇:战略与战略管理”中传达出“战略逻辑”的重要性。 同时,《战略转型》通过“树上有几只鸟”的案例说明“if … then”(如果那么),或者“if not … then not”的逻辑推理分析思路。 而后,对直觉(机会主义)与战略逻辑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值得所有企业家及战略管理相关人员阅读与思考。

同时需要指出,《战略转型》对相关内容处理得比较草率。 从内容可以看出,廖晓先生对“战略逻辑”具有深入的研究,完全可以将内容表达得非常清楚。 但是,由于阐述篇幅过短,相关案例不足,内容表述并未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没有让读者立即产生“哦,我明白了”的恍然大悟之感。 建议廖晓先生对“战略逻辑”进行展开分析,把该讲的内容讲明白。

进一步讲,《战略转型》将“战略逻辑”仅仅归为战略内涵之一,可能不妥。 本文并不否定《战略转型》的内容,而是认为,《战略转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战略逻辑”对于战略的基础意义。  由于缺乏与“战略逻辑”的紧密结合,“第二篇: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后半部分开始有些“跑题”,没有抓住“战略管理”中最有实际价值的内容进行阐述。

3 产权变化及动态治理:

“产权的变化及动态治理”(7881页)是《战略转型》中极具吸引力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中国企业为什么“长不大、做不强、走不远”的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解释。  阅读这节内容,对于企业领导、大投资者、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者可能会很有收获。

这节内容同样存在问题:

A、        内容问题: 与其它重要内容一样,还是没有充分展开,该讲的内容和相匹配的案例没有讲,没有让最有价值的内容获得最大篇幅的地位;

B、         位置问题: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它被放在“第三篇:企业家战略管理”的最后一章,而这样放置是有问题的。 首先,公司治理高于企业家,决定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因此应当放到第一章讲。 放到最后一章或许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 其次,将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很有点“金子埋在沙子中”的感觉。

还有就是前面说到的内容组织问题。 “动态治理”是“企业绩效函数”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但是两者相差近70页,而且没有相关提示说明两者的关系。 有点像一张桌子,只剩下桌面了,而桌子腿被扔到各处。 读者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判断能力和反复阅读,才能够找到“桌子腿”。

4 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140144页)是《战略转型》中必读的内容。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关系函数和战略思考图,不论对战略、营销、品牌、还是研发、生产,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问题还是:没有展开分析。 如果能够与案例相结合,进行实际应用分析,那么读者就可以直接套用其方法,提升企业的绩效了。

5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145156页)也是《战略转型》中必读的内容。 观点新颖,易于应用,而且内容较为舒展,并有案例配合,读起来从内容到感觉都还不错。

6 第七篇:

“第七篇:战略管理高级版”中的分析“价格战”、“阻止竞争”及“平台战略”(194209页)也值得读。

 

本文认为,《战略转型》中最成问题的是“前言”和“引言”。 《战略转型》的内容充满了冷静、理性、思考、创新等价值感觉,适合企业家及中高级战略、营销、品牌、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经理阅读。 但是,“前言”和“引言”的吆喝方式把这种价值感觉给毁了。 据说,廖晓先生只用一个月时间写完整本书,一是为了卡位,二是坚持能用原则先70%后100%,有些商业运作的需要,当然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是难能可贵了,可以这么说,这是我在国内书市见过的最富于原创性和学习价值的管理书籍!

 作者: 王永为      智远同道(北京)国际品牌咨询公司  总经理

加籍华人   加拿大约克大学苏黎世商学院 MBA

                    清华大学 特邀研究员   客座教授

                    MS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