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都听懂了范易谋而不是宗庆后?


                   
  也许大家还记得范易谋那句“如果这些条款被最终推翻,整个世界将为之震惊”所引起的哗然,而宗庆后那句“中国企业是讲法的”却回应者甚少,淹没在契约精神至上论的潮水中。为什么全世界都听懂了范易谋而不是宗庆后?

  一.宣传策略和媒体攻势

  从目前事态分析,达能在此次纠纷中实施了精妙成熟的宣传策略及媒体攻势。不论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提起的仲裁,还是在美国对宗馥莉提起诉讼,以及故意在新闻发布会上高调暗示宗庆后涉嫌在离岸公司造假签名的传闻,达能均将全部矛盾集中到宗庆后及其家族身上,将达娃之争转变为达能与宗庆后之争,试图最大限度将压力传递至宗庆后本人身上。通过境外仲裁和诉讼以及抖出离岸公司签名造假传闻,对宗庆后已在舆论上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后来达能入乡随俗,很快反诉宗庆后竞业禁止,置宗庆后于不利之地。达能处处拿合同说事,却处处回避合同的有效性,从未提及其规避中国法律法规的行径,精心营造了契约精神至上的论调,使得宗庆后非常被动,受制于达能的布局。

  反观宗庆后,先是发出一封言辞激烈带有个人风格的公开信,举起了保护民族品牌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大旗,前期充分调动了民族情绪和得到了部分知名人士的声援,但道德化的煽情与犀利尖锐的评论形成强烈的反差。以上当受骗者出现的姿态虽然赢得一部分同情与支持却绕不过白纸黑字的合同坎。就连和君创业的李肃也承认宗庆后的道德煽情并不高明。后来的法律对峙与转攻,就商标转让合同的有效性及非合资公司的关联交易做了一些事实性陈述,但由于达能娃哈哈均存在瑕疵,国家商标局也牵涉其中,所以虽部分地扳回了局势,却也胜负难料,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同业竞争的互诉及中国品牌被外资雪藏的论调,作为一种策略性的手段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全面扳回局势。跨国公司盲目论和强权论并非危言耸听,但主流声音权端分歧,并不明显倾向于娃哈哈和宗庆后这一边。

  而国内对产权文化的漠视及财富的复杂心态也助推了达能的攻势。离岸公司本身是问题吗?被称为无冕之王的媒体记者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纠缠于调查离岸公司,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先富起来的宗庆后,鉴于国内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和私有产权保护不力,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几个离岸公司就得罪众人了?虽然记者解释这样报道是为了说明利益流向,可是仍不免引起其它的猜测。商业利益的流向应该激起这么大的反应与好奇心吗?此事也将国内媒体对产权的模糊认识透过文字,借助传播无意识地表现了出来。离岸公司是国际通行的一种投资手段,只要正当注册,合理避税,有何不可?达能的金加也是离岸公司,怎么就没引得媒体这么大动静呢?

  二.制定规则与伺机而动

  跨国企业有着多年的资本运作经验及对国际惯例和规则的熟悉,使得其在合同商榷及签订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处于先天的不平等地位。而中国企业在短短不到30的时间内便被抛进了与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的舞台,经验与知识的占有都不及跨国巨头,无形中处于劣势。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环境下,政府迫切想使更多地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为吸引外资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局面,因而相关部门措词谨慎,静观其变,以免引得国际媒体与舆论轮番攻击,对中国制造及投资环境产生不必要的忧虑和障碍。

  具体至达娃之争,达能捆绑的是政府,而宗庆后绑架的是民意。现在的情况是达能与政府的捆绑似乎未曾松动,别忘了沉默也是一种表态。虽然政府去年已通过法规文件,明确表示要保护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和经济安全知名品牌和企业,但就达能娃哈哈事件却至今未有只言片语,相关部门甚至还出来辟谣说未曾介入。而达能在2005年风传面临着被美国百事集团收购的威胁时,法国全民皆兵共御百事。法国上下一致反对百事集团的收购,主流媒体将美国潜在的收购者形容成食人恶魔,法国政府也以“国家安全”及“民族情结”为由,公开表示阻止美国百事公司收购达能,多次强调达能是法国“无与伦比的财宝”,将支持达能“躲避令人厌恶的竞购者”。搞得百事灰头灰脸,只好发表声明辟谣,抽回了在欧洲的利润,终止了此次并购大战。由此看来,达能是个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规则的跨国公司。

  而宗庆后这边的民意似乎有所松动,在媒体大量的离岸公司报道中滋生了公众复杂的心态以及激起公众对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关注。尽管有人疾呼著名品牌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并且上下纵深延展,上至国家经济安全,下至民族感情,而中国现在缺的就是品牌,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应该保护和培育品牌,但是应者廖廖,并未达成共识。宗庆后以一己之力与达能的较量,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它蕴含了太多的意义及思考。

  在达能娃哈哈纠纷胶着的时候,法国达能集团明升范易谋,这其实是在暗示会将仲裁和诉讼进行到底,无疑为达能娃哈哈之争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通过达能娃哈哈事件,我们又一次为成长交了学费并开始反思。中国本土企业家应该细心检视企业自身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尽快熟悉国际惯例及规则,力求站在参与全球经济的高度制定和实施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在与国际资本、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迅速成长起来,不要犯规也不要犯傻,既制定规则又遵守规则,成为令世界尊敬的重量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