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人力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但这一条件近年已开始改变。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普工出现严重短缺,有些企业为了招到普工,中介机构的费用已达到每人1000元。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差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8:1迅速下降到现在的3:1。农村劳动力也开始严重短缺,不少农村出现大面积的耕地抛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芳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务农劳动力从业人员少,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七十,三十岁以下不到百分之十。在内地某些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镇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例如泥瓦工、油漆工等居室装修人员,甚至板车师傅的工资都超过了部分公务员和中小学的青年教师,室内装修人员月收入约2000——3500元,板车司机1500——2000元,公务员最低工资1200元,还未评上职称的中小学教师800——1500元。总之,受教育的程度和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形成体脑倒挂的现象。
导致目前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主要有:
1、一胎生育政策开始生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胎生育政策落实最到位的时期,从此独生子女家庭成了中国家庭的基本形式,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已成年,但其父母就是将孩子养起来也不愿意让其出外从事体力劳动和参加务农。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而随着多子女家庭的减少,农民工也就相应减少。
2、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推动,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同时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却在降低,但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宁可找一份低工资的专业工种,也不愿意干普工的活。
3、产业结构与企业技术结构转型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出现老龄化,其中的劳动力结构呈现非体力化,但中国的企业的技术结构变化却相对滞后,不少地方仍以小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如农业生产就是如此,而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这些产业或企业便难免受到冲击。
4、中国历代形成的轻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传统观念在改革中被深化,其社会地位低于解放以后的任何历史时期,他们的利益常被忽视甚至被侵犯,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基本成分。例如,我们的政府其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科技、外语、行政管理的重视与措施的落实程度,远远高于对技术工人、技能训练、直接生产员工的重视,甚至这些人员的生活与教育培训总是自觉不白觉的被社会忽视,一个勒奋几十年的体力劳动者,他从社会得到的尊重远远不如一个刚考上名校的小青年,而这种现象又主要是通过上层社会,通过政府以及政府管理的媒体来推动的,我们不能低估这种以参加普通劳动为耻的社会导向对就业选择行为的负面影响。
目前劳动力供给的短缺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有:
1、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既不能文(专业技术)又不能武(体力劳动),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比不上与其同龄但有六、七年从业经历的初中毕业生,这种看法的滋长使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大为降低。
2、对现有科研技术开发人员构成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工资增长和工作稳定性上。以深圳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程师的工资约6000元,普工800元,去年工程师的工资平均为4500元,普工13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现在深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工资只相当以前的十分之一,如果说以前的差距过大不合理,但差距的过于缩小也值得注意,这种情况会引起新一轮的人才外流。
3、过高的劳动力缺口已经影响到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企业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状况是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综合反映,同样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才能予以矫正。
导致目前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主要有:
1、一胎生育政策开始生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胎生育政策落实最到位的时期,从此独生子女家庭成了中国家庭的基本形式,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已成年,但其父母就是将孩子养起来也不愿意让其出外从事体力劳动和参加务农。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而随着多子女家庭的减少,农民工也就相应减少。
2、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推动,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同时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却在降低,但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宁可找一份低工资的专业工种,也不愿意干普工的活。
3、产业结构与企业技术结构转型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出现老龄化,其中的劳动力结构呈现非体力化,但中国的企业的技术结构变化却相对滞后,不少地方仍以小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如农业生产就是如此,而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这些产业或企业便难免受到冲击。
4、中国历代形成的轻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传统观念在改革中被深化,其社会地位低于解放以后的任何历史时期,他们的利益常被忽视甚至被侵犯,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基本成分。例如,我们的政府其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科技、外语、行政管理的重视与措施的落实程度,远远高于对技术工人、技能训练、直接生产员工的重视,甚至这些人员的生活与教育培训总是自觉不白觉的被社会忽视,一个勒奋几十年的体力劳动者,他从社会得到的尊重远远不如一个刚考上名校的小青年,而这种现象又主要是通过上层社会,通过政府以及政府管理的媒体来推动的,我们不能低估这种以参加普通劳动为耻的社会导向对就业选择行为的负面影响。
目前劳动力供给的短缺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有:
1、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既不能文(专业技术)又不能武(体力劳动),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比不上与其同龄但有六、七年从业经历的初中毕业生,这种看法的滋长使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大为降低。
2、对现有科研技术开发人员构成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工资增长和工作稳定性上。以深圳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程师的工资约6000元,普工800元,去年工程师的工资平均为4500元,普工13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现在深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工资只相当以前的十分之一,如果说以前的差距过大不合理,但差距的过于缩小也值得注意,这种情况会引起新一轮的人才外流。
3、过高的劳动力缺口已经影响到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企业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状况是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综合反映,同样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才能予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