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伊朗为发展核计划所采取的政策
(一)国内政策分析
伊朗是一个政体特殊的国家,要想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为了发展核武器所采取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手段以及国际策略,就必须充分掌握伊朗的政治体制和这种体制的形成过程。
1、伊朗的政体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在形式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1976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种新型而特殊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是“伊斯兰”性质的,只承认真主安拉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主宰。
根据1979年12月颁布的宪法,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在政体上,目前,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虽然是“负责协调三权”的国家元首,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却是宗教领袖,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征。
领袖的权限包括任免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宗教成员、司法总监、音像组织主席、武装部队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以及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队的司令;宣战或宣布停战;协调国家三权机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颁发总统委任状,在总统有渎职行为或议会认为总统政治上无能的条件下罢免总统等。领袖通过专家会议选举产生。专家会议是选举伊朗革命领袖的最高权力机构,共有成员86人,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讨论国家大事及领袖的行为。专家会议可在领袖不称职或失去领袖的必要条件时将其废黜。
总统是继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专门事务。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总统的权力范围有所变化和发展。
1989年4月,伊朗对宪法进行了部分修改,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权力不容更改,同时对领袖的产生以及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等方面的规定作了修订,使伊朗的行政、司法和立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议会决议不违背伊斯兰教义和宪法原则,宪法规定成立宪监会。宪监会有权审查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和提案,监督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伊斯兰议会是伊朗最高立法机构,实行议员制。议会有权批准同外国签订一切条约、协议和合同,随时对总统和部长进行质询和弹劾,批准政府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等。但是,议会通过的任何议案必须得到宪监会的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
伊朗的这种政治体制不仅影响到了其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也对其外交的态度、手段和实行过程以及外交政策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国内相关政策
伊朗发展核计划无论出于民用还是军用,都需要以本国的国内政策为基石。因为经济实力和军事保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谈不到国家发展,没有军事实力保证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拥有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
伊朗是石油大国,其国内各种政策的实行大多是以石油政策为基础的。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开始战后重建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近十年来,伊朗国内的农业和工业都有了较大发展。我们这里仅对伊朗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伊朗采取以石油经济带动其他经济的做法,立足本土,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争取打破美国的制裁。
伊朗的石油蕴藏量在中东位于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其石油年产量便已经超过1000万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伊朗的炼油能力在中东地区是最强的,1980年达到6157万吨①。伊朗的石油化学工业起步也较早,1961年就在设拉子附近设立了氮肥厂,从1995年开始,面向出口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到1978年,伊朗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庞大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国家之一。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本国化方面,伊朗也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伊朗的天然气储量也远比沙特阿拉伯丰富,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到2002年时伊朗的油气产业还很落后:其石油部长当时说:“伊朗虽然拥有世界总储量18%的天然气,而目前其天然气出口业绩竟然为零”。①这种状况与美国的制裁有极大的关系,当时美国对在伊朗投资的非美国公司实行间接制裁,这大大的限制了伊朗的经济发展。
伊朗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已经开始采取“回购合同”(BUY-BACKDEAL)的方式发展其天然气产业。回购合同项下的项目,由国外石油公司提供资金、进行项目开发、工程实施、并在工期结束后将项目运营权移交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外国公司投入的成本、银行费用和协定的回报皆以相关工程产品偿付。在1997-2001年间,伊朗已在此领域与国内外公司签订了15个“回购合同”(BUY-BACKDEAL)②。在2005年1月,伊朗和印度签订了向印度出口200—3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LNG)合同。合同规定,在今后25年内,伊朗每年向印度出口500万吨液化天然气,巴基斯坦向伊朗购买天然气的合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这些合作的实施既可以为伊朗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也被看作是对美国经济制裁的成功突破,是同美国斗争取得的胜利,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在军事方面,伊朗为了抵抗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和威胁,积极研究中程导弹以外的弹道导弹,以保证其国家安全,并积极展开航天、通讯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伊朗本土研制和发展用于携带非常规弹头(包括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技术。1998年7月,伊朗首次宣布成功试射了“沙哈普-3”导弹(Sha-hab-3)。两年后的2000年7月,伊朗又成功的进行了该导弹的第二次试验。该导弹可以携带总重量一吨的数枚弹头,射程13000千米,飞行速度7000千米/小时。③根据作战半径计算,这种导弹可以毁及埃及、以色列、和北约某些国家境内的目标,以及整个中亚,俄罗斯南部、中国和印度的一部分以及所有波斯湾国家。就连美国的舰队也在其威胁之下,而沙特阿拉伯则完全失去了防护能力。这种导弹可以使伊朗恢复了对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阿曼海峡的控制。
同时伊朗正在全速展开制造更先进的“沙哈普-4”和“沙哈普-5”型导弹工作,其作战半径可达到10000千米,明显是作为核弹头运载工具而设计的。但是,伊朗制造这些导弹并没有破坏任何国际义务。这些强大的武器弥补了中程导弹的不足,可以消除来自伊拉克、以色列和美国的威胁,在军事抗衡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005年初,伊朗和俄罗斯航天局、俄罗斯阿维亚埃克斯普特公司签署了1.32亿美元的卫星项目合同,项目包括卫星的设计、审核、制造、试验和发射。该通讯卫星能提供电话、传真和通讯服务,能传输覆盖全伊朗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卫星合同签订的同时,伊朗120名通讯方面的专家前往俄罗斯接受必要的培训。
在现代军事战略上,通讯与卫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俄罗斯合作卫星项目的收益不仅仅只体现在经济意义的层面上。
(二)国际策略和相关外交政策
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的同时,伊朗为了发展核计划展开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可以说伊朗的核计划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甚至抗争的过程。
只有针对不同的国家,甚至是针对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采取最适合的外交策略才能为本国的发展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环境。本节通过伊朗为发展核计划对相关国家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策略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其成功与不足。
1、争取国际支持继续与美国周旋
伊朗对待美国的外交策略是在对抗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力争突破美国的封锁,并摆脱其可能发动的军事打击。
从1979年开始,美国与伊朗之间一直充满了不和与仇恨。长期的对立和仇视造就了伊朗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担忧。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对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在中东的伊斯兰世界,除伊朗、叙利亚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基本上开始走上亲美或者媚美的路线。美国把伊朗列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国”,加剧了伊朗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美国将伊朗确定为“邪恶轴心”国家和核打击目标,不断威胁要改变伊朗政权和扼杀伊朗核技术发展,这被伊朗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1988年美国击落伊朗客机造成290名乘客遇难后,老布什公然宣布:“我将永远不会代表美国道歉,我不在乎事实是什么。”①这番话更是深深刺激了许多伊朗人,使伊朗反对美国的态度更加坚定。伊朗国内的原教旨主义与伊朗的历史文明以及民族自豪感相结合,使得伊朗的反美情绪十分强烈。当时,许多伊朗人就针锋相对,要“打死撒旦”
伊朗认为,美国对伊朗一直采取敌视政策,极大的地伤害了伊朗政府和伊朗人民。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奉行支持伊拉克的政策,使伊朗损失惨重。
1993年,美国推出“双重遏制两伊”的政策,伊朗因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损失巨大。1995年,美国对伊朗制裁力度加大,单方面宣布对伊朗实行禁运,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1995年12月,美国众议院曾经拨出2000万美元专款用于颠覆伊朗政府,对此伊朗议会于1996年1月也通过一项2000万美元的专门预算,用于反击美国试图颠覆伊朗政府的阴谋活动;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1999年1月30日,伊朗议会在讨论1999年财政预算时批准了一项专门预算(报道没有透露此项拨款的具体数额),用于对付美国的“文化入侵”以及“揭露和挫败美国的反伊朗计划”。②
在冷战后,美国大量向海湾和阿拉伯世界出售先进武器,并推动以色列和印度联盟,离间伊朗与海湾国家的关系。伊朗与海湾国家存在一定的领土纠纷,极容易导致冲突和战争,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就会趁机介入。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除了控制阿富汗、伊拉克外,还深入中亚、南亚、中东和高加索地区,伊朗更加感觉到被美国四面包围,安全环境极度严峻。近年来,美国还不断支持伊朗的反对派,力图用“和平演变”方式扶植亲美力量来推翻伊朗的现政权。
在“9·11”事件以后,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恐怖主义界定为影响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但对恐怖组织的划分是不确定的、难以掌握的、隐蔽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因此,美国反恐的主要目标已经从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转移到那些被美国认为是支持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成为美国霸权的障碍,都可以接纳一个“无赖”、或者“支持恐怖组织”的标签,进而借题发挥,师出有名。除此以外,美国还有一个标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这样的标签下,美国已经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当阿富汗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提出了“邪恶轴心论”,直接把标签指向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而其后不久,美国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因此,当伊拉克战争尘埃落定的时候,本身还有美国“标签”的伊朗不可能不对美国保有警惕的态度。
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下,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不可能突然发生转变。在对美国指责其核计划的问题上,伊朗采取了积极与欧盟妥协和谈判的态度,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等措施。不给美国以实质性的证据,从而减少了美国对自己动用武力的可能性。
2、对待中东邻国的政策
在中东地区,伊朗对待邻国的政策是积极展开外交争取获得邻国的支持,在获得伊斯兰世界的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坚决抵抗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力争打破美国造成的不利环境。
在伊斯兰世界,伊朗坚定地、毫无顾虑地批评和反对以色列的扩张政策,并且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事业,保持同叙利亚达成一致的反对以色列联盟。
长期以来,伊朗和以色列水火不容。在伊拉克战争前,萨达姆成为伊斯兰世界反抗以色列的坚定旗手。萨达姆倒台后,伊朗将会成为新的旗手。伊朗长期以来一直指责巴以冲突的责任在于以色列执行侵略政策。美国对以色列庇护,对巴勒斯坦打压,执行不公正的态度。因此,伊朗坚定地反对中东和平进程,视之为对巴勒斯坦利益的出卖。伊朗不单在道义上、外交上而且在实际行动和物质上支持反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组织。
以色列和伊朗基本上已经成为死敌,互相视对方为眼中钉。伊朗认为以色列对中东穆斯林国家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而以色列也一直想军事打击伊朗。以色列空军在1994年曾经建议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并公开声明其采购新型战斗机和谋求潜艇发射巡航导弹,是为增强打击伊朗核目标的能力。以色列自1998年开始加强与土耳其的防务合作,被伊朗视为以色列企图谋求通过土耳其的天空攻击伊朗。
伊朗视以色列、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三国之间的合作为北约东扩的前奏和西方对伊朗展开包围的序曲。近年来,在美国的引导下,印度和以色列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力图建立美国、印度、以色列三方同盟,对伊朗构成更大的威胁。而以色列从通过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摧毁了可疑的伊拉克核设施。对此,伊朗多年来一直隐蔽其核设施基地,力图防范以色列的袭击并对外模糊其是否发展了核武器,目的在于给以色列威慑。
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八年的战争,几乎用了各自拥有的所有战争武器。长期以来,伊朗一直把伊拉克看作是自己最现实、最直接的敌人,但不公开将伊拉克作为威胁。因为公开指明伊拉克为安全威胁,可能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怨恨。伊朗宣传以色列是其安全威胁,能引起阿拉伯国家更大的同情。但是这并不表明伊朗不敌视伊拉克。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已经开始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还一度在战场上使用。对此,伊朗始终觉得难以战胜伊拉克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有核武器。为此,应当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威慑伊拉克。在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结束之后,伊朗通过宗教认同积极与伊拉克境内的反对美国势力合作,尽量减少美国通过伊拉克施加的压力。
3、大力推进与俄罗斯的合作
作为地区强国,伊朗影响不仅涵盖中东,而且延伸到俄罗斯西面和西南面的广大区域。因此,伊朗既是俄罗斯进入中东的重要通道与桥梁,又是俄抵御外部势力侵蚀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底线和前沿。
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好,甚至有过对抗。俄伊关系是在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开始逐步转变的,到1991年苏联解体,伊朗感觉来自北方邻国的“共产主义威胁”下降,才逐步与俄罗斯达成核技术敏感领域的合作的。
伊朗与俄罗斯相互合作是两国共同的愿望。伊朗的主要考虑是,俄罗斯南部近邻国家一般都是由世俗精英统治,对伊斯兰运动持有不同意见,与俄罗斯合作会削弱伊朗极端主义的影响力。同时,“俄伊两国都把土耳其视为一个竞争对手和美国安插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特洛伊木马。”①
伊朗对俄罗斯的政策主要是从自身在战略上的虚弱地位来考虑的。
由于美国对自己的敌视态度,美国以伊朗涉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和参与颠覆美国所支持的政权为由对伊朗进行严厉的制裁。而伊朗周边的大多数邻国对伊朗都比较疏远,而愿意与美国保持亲密关系。此外,伊朗经济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落后都使伊朗愿意与俄罗斯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能使伊朗摆脱四面楚歌的处境并提升其国际地位,①同时伊朗还能从俄罗斯得到实际利益,两国的合作主要在集中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合作,核技术合作,武器进口等。
在军事战略合作方面,伊朗与俄罗斯在抗衡美国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哈塔米总统上台以后,伊朗外交政策十分灵活。他认真地改善了与西方许多国家的关系,积极扩充武器,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飞机、坦克、潜艇、防空导弹和远程大炮等先进武器。同时,利用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上的密切关系,作为前苏联六个穆斯林占多数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大力施加影响,增加自己在中亚的战略伙伴。
伊朗与俄罗斯合作领域中,军工和军贸合作是主要领域之一。
俄罗斯的一些机构一直在向伊朗供应激光设备、制导系统,并进行了与正在研制的量和弹道导弹系统有联系的风洞试验。伊朗在学习俄罗斯的火箭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还注意从许多国家获得导弹技术和各种部件。伊朗这方面的发展动向使得美国非常担忧。美国曾经表示,不排除因为伊朗问题对俄罗斯实行制裁的可能性。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困难,俄罗斯向伊朗输出武器技术一直未曾停止。
这些合作引起了美国注意和不满,希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美国多次要求俄罗斯停止对伊朗的技术援助,并密切关注伊朗和俄罗斯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发展。
在核技术方面,1995年1月8日俄罗斯正式与伊朗签订了完成布什尔核电厂的协议。此举使俄美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999年初,美国威胁限制俄罗斯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后者每年给俄罗斯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美国政府还对在伊朗的12个俄罗斯机构实施了制裁。
俄罗斯则极力辩解俄伊两国在核领域的合作是“严格用于和平目的”的,并没有违反有关的国际条约;伊朗也表示其将把有可能提炼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材料的核电厂废料返回俄罗斯,希望以此打消国际社会对伊发展核武器的猜疑。2002年12月26日,俄伊在德黑兰签署了一项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议定书。俄方承诺有义务帮助伊朗完成整座核电站的建设。双方还同意两国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就在伊朗再建造一座核电站进行可行性研究。
伊朗同俄罗斯的密切合作,在战略上突破了美国对其的遏制,军事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本国的军事实力,从而成功的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在核计划方面则重新开始了本国的和计划研究,可以说如果伊朗不能与俄罗斯取得合作,伊朗和俄罗斯两个国家都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
4、对待欧盟的策略
伊朗与欧盟的成功合作虽然使得伊朗在其核计划发展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协商妥协的方式远远胜于冲突和对抗,外交手段要比军事手段更有益。但是伊朗还是要面对很多困境:
伊朗核问题的中心是伊朗的核计划是否违反国际原子能机构所划定的界线。美国认为,伊朗在纳坦兹秘密建造用于生产浓缩铀的离心机实验厂和阿拉克秘密建造重水反应堆,证实伊朗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伊朗长期以来一直利用民用核工业为掩护秘密研制核武器,拒绝接收国际社会的监督和核查。美国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伊朗必须立刻无条件的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社会的严格核查,停止进口一切敏感核技术和原料。
美国总统布什称,伊朗核计划是对“地区稳定、国际社会和全球防扩散机制的严重挑战”,决不容忍伊朗发展核武器,“伊朗如果拥有核武器,将会面临危机”。美国断然拒绝伊朗在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上进行“讨价还价”。在美国的压力下,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伊朗必须接受国际社会的严格检查和立刻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才能使事情得以澄清。但是伊朗认为,伊朗已经签署并加入了核不扩散机制并忠实地履行了该机制的规定。因此,伊朗应该享受该机制的相关权利,享有发展民用核工业的权利,并且应该获得有关大国不对其进行核打击的保障,同时应该取消对他的各种不合理的制裁。
伊朗国家电视台在2005年5月7日报道,为打破目前欧盟与伊朗核谈判的僵局,伊朗向英、法、德三国提出四点新建议,希望欧盟三国尽快作出答复。
伊朗提出的四点新建议是:要求伊朗议会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作为法律通过;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所有核设施进行永久的、全天候的核查;要求允许伊朗恢复一定的铀浓缩活动,为核设施提供燃料,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监督所有这些活动;要求欧盟与伊朗签署贸易协议,允许伊朗的更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伊朗将扩大与欧盟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合作。①
伊朗对欧盟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多的在国际核不扩散基础上展开合作,并且最大限度的争取对本国有利的条件,从而削弱来自美国的压力。这种外交策略非常符合伊朗目前所处的现状。
三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可行性评估
(一)伊朗所采取的政策战略评估
从战略行为方式分析伊朗发展核计划和应付核危机的政策,应该看其是否能达到以下几项要求:根本目标的合理、明确、集中、有限;依据这一根本目标是否及时制定出基本明确、连贯的轻重缓急次序;能否达到目标与手段(可用资源)之间的大体平衡。②现阶段伊朗的根本战略目标评估,在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对伊朗的战略包围:在伊朗的东部是亲美的阿富汗临时政府,西面分别是美国的盟国土耳其和重建中的伊拉克亲美政府,在海湾地区的国家也多是亲美的保守阿拉伯君主政权,此外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也对伊朗政府具有不容忽视的威慑作用。伊朗政府面对在战略形势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只能采取低调,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从而给予美国以军事干涉的借口;在维持本国国内政治局面稳定的同时尽其最大可能的突破国际社会的孤立,只有这样的根本战略才最符合伊朗的实际利益。
对于伊朗来说,能够采取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战略抉择是非常困难的。伊朗的政治局势中,以哈塔米为首的改革派主张签署议定书,接受国际核查,避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制裁。这种选择是符合伊朗的利益的,但是保守派则认为,伊朗在没有确定核查范围等问题之前签署议定书,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诸如情报流失等,又会给伊朗的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面对美国强大的压力,伊朗选择了正确的途径,抓住了危机中的主要矛盾,其抉择是正确的。签署附加议定书保证了伊朗核计划的“完全透明”,从而避免了出现与伊拉克相同的困境,减轻了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在处理危机的外交困境中,伊朗主动选择了欧盟国家作为外交上的突破口。因为欧盟的参与而使得欧盟成功的说服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伊朗则巧妙的利用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差异和分歧,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了欧盟的支持,将欧盟拉到自己的一边,增加了自己的外交实力,从而化解了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矛盾。
这样,伊朗达成了协议从而化解了孤立的外交局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使其避免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不单化解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压力,还将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自己的关系由对抗转变成合作,赢得了欧洲三个大国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的认同,还获得了其为自己提供核技术和核燃料的承诺。欧洲三大国外长联袂访伊,就是伊朗成功突破国际孤立、改善国际环境的标志。伊朗还为自己以后拓展外交空间打下了基础。
(二)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的利与弊
在伊朗核计划的发展过程中,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伊朗发展核计划是否合法主要取决于当前国际社会的核管理机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行的核不扩散机制还具有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及时被改正和弥补,现行的核管理机制最终会失去其权威性。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该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1995年4月,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审议和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上,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6个。①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核扩散,1997年5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核准了保障协定附加议定书。这是自1970年通过第一批依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无核武器国家缔结的全面保障协定实施细则以来,对机构保障体系所作的最重要修订。附加议定书的标准文本由序言、18条正文和2个附件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国家提供有关核燃料循环的一切信息,以及视察员进入这些场所的权利;有关一国核场址上的一切建筑物的信息及视察员临时通知进入这些建筑物的权利;改进视察员指派过程的行政安排,发放多次入境签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的权利;国际原子能机构遵守实施的卫生、安全、实物和其他保安方面的规定及尊重个人权利,并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保护由此得知的商业、技术和工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等。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体系地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是伊朗核问题出现的诱因。
伊朗、朝鲜核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结束以后原有的国际体系的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使得在两极国际体系下的弱势国家不得不重新寻求国家安全的保障。两极体制的崩溃、力量的失衡,必然使国家安全失去保障的弱势国家在新的国际体制中重新定位。现有的核不扩散机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弱势国家寻求国家安全自助的状况,只是一味地压制弱势国家的核要求。在美国单边霸权主义盛行、联合国权威日渐衰落则情况下,现有的核不扩散机制明显的没有考虑到弱势国家所必需的安全保障。
同时,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国际社会倡导的理念,也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保守军事优势地位、减少威胁的手段。美国想继续拥有这种国际感召力,就必须把该旗帜坚持举到底。在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美国就是将核不扩散机制作为其实现中东战略利益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削弱这一机制的严肃性和一致性,最终导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走向萎缩甚至形同虚设。
这一点也是在伊朗核计划问题中体现出来的当前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的弊端所在,国际社会必须及早注意并且防范这种现象继续发展。
2、国际原子能机构“名义裁判”
伊朗发展核计划是打出了发展民用核设施的旗帜,在国际公认的核不扩散机制下进行的;并通过发展民用核设施所需的部分核技术与核原料也可以用于发展核武器的通用性寻求发展核武器。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伊朗是属于“核门槛”国家。也就是说在非战时是不具有核武器的,但是却掌握组装核武器所需要的技术和零部件,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组装出所需要的核武器。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伊朗只是掌握了组装打击威力不是很大的初级核武器的零部件,而且这种情况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面对这种状况,国际原子能机构本身只是充当了“名义裁判”的角色,并没有起到限制核技术用于军用的目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截至2004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有137个成员国。①
自1957年成立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
在对待伊朗核问题的事件上,国际原子能机构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该机构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只能在伊朗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核查和在舆论方面督促伊朗透明其核计划,不能真正达到限制核能只用于和平的目的,尤其是在对伊拉克进行核查的过程中,该组织显得脱离美国以后很难执行其职责,它对被核查国家最大的威胁就是把被核查国提交联合国。
虽然该组织存在明显的软肋,但是由于其国际影响以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它在伊朗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就伊朗核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调节作用。而主权国家就很难在这方面起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也不能代替它在这方面的职责。
3、美国的非一致性标准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美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对当今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但是在对待核问题上,美国并没有做到一个世界大国应该做到的:公平的对待有核问题的国家,而是以美国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采取了非一致性的标准。
美国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采取了:对待盟友“松”,对待强硬者“容”;对待对手“紧”,对待弱者“压”的态度。
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核试验,这对许多伊朗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同时也给了伊朗一个可以效尤的先例。巴基斯坦核试验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态度更让伊朗觉得发展核武器后,国际社会也无可奈何。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象征性的、蜻蜓点水般的制裁以后,就与印度和巴基斯坦重归于好,而且还加强了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因为拥有核武器而赢得尊重,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就更应该拥有核武器。
朝鲜和伊拉克都是所谓的“邪恶轴心”,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因为没有核武器而被美国推翻,朝鲜则因为采取了“核模糊政策”而成功的把核武器作为维护及本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为了国家安全而寻求发展核武器的弱势国家对核不扩散机制的权威产生了质疑。而美国所谓的防止核扩散的主张就更加难以让人相信。
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主义所奉行的核不扩散和衡量核问题的标准具有非一致性。美国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而采取双重标准的核政策必然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5月成功地获取了核武器,美国则接受了这一事实而放弃了制裁。美国的这一做法让正在寻求核保护的弱势国家认为,只要拥有核武器,美国对其便束手无策。实际上是对寻求核武器国家的一种暗示和鼓励。此外,以色列破坏了中东无核区计划,并且拒绝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
因为美国非统一标准的核政策而激化了被压制国家与被放任国家间以及美国霸权的矛盾。
另外,伊朗从两伊战争期间遭受伊拉克化学武器和导弹攻击中得到经验,即使遭受外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国际社会也将袖手旁观,不会得到任何帮助和支援。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使许多伊朗人认为,萨达姆政府之所以会很快的倒台,美国之所以敢于发动给伊拉克的战争,关键的原因在于萨达姆手中没有大规模杀伤性器,尤其是核武器。否则的话,美国不敢对伊拉克说动手。
没有核武器作为王牌,轻信西方国家的承诺和保证是不可靠的。在许多伊朗人看来,俄罗斯尽管与伊朗有合作关系,但俄罗斯更忠实与美国的合作。因此,伊朗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威慑手段——拥有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持自己政权的巩固,阻止美国可能单独或与周边其他国家共同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念头和行动。
美国这种采取非一致性标准对待有核问题的国家这一做法,必然会对现有的核管理机制形成挑战,也会影响到地区安全乃至世界和平。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消除,最终的结果就会形成现行的核管理机制被美国国家利益所代替。
(三)国际社会的影响
虽然现行的核管理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但是在国际社会的干预和影响之下,可以将这种机制中存在的不平衡调整到最低限度。除此以外,在伊朗核问题处理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态度对伊朗的核计划发展影响尤其重要。
1、面对美国核选择是“自卫之器”
美国对待伊朗核计划的态度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美国利用伊朗在发展核计划的同时秘密研制核武器这一借口对伊朗实行打压政策,这使得伊朗始终对美国抱有敌对的态度。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经过精心酝酿,决意在中东地区实施宏大的“民主改造”战略。继2002年推出中东伙伴关系计划、2003年提出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倡议后,2004年又正式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GMEI)。该计划出台后虽遭到普遍反对与质疑,但一年来美国不但没有放弃这一计划,反而全面铺开,加紧推进。
美国的“大中东”范畴,是中东伊斯兰区域的地缘延伸,不仅包括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而且包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和高加索。“大中东计划”的实质是对伊斯兰核心地带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改造,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进行的最为雄心勃勃的政体改造,布什甚至将其与二战和冷战相提并论。①
无论是出于历史原因,还是出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利益角度来讲,美国都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为了阻止伊朗发展核计划,美国从各方面加强对伊朗核计划的封锁和遏制。
在外交方面,美国对伊朗施以压力。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伊拉克局势还没有最终稳定下来的时候,并不想也没有能力立刻发动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因此,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迫使伊朗屈服,或者拖延伊朗的核计划,到伊拉克局势稳定后再计划如何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
因此美国通过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欧盟、俄罗斯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其他成员国施加压力来形成一个广泛的多边外交压力。这种外交压力的收效通过伊朗对待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态度和做法的转变上和伊朗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就可以看出。
在美国的压力下,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直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成为帮助伊朗发展民用核能的主要国家。但是,自从200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伊朗正在建造的设施和重水反应堆后,俄罗斯一改以往在核问题上对伊朗进行庇护的做法,开始要求伊朗签署附加议定书和接受更严格的检查。
俄罗斯甚至威胁,如果伊朗不采取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态度,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核查和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的话,俄罗斯将停止与伊朗的一切有关核能方面的合作合同。
在俄美关系和俄伊关系方面,俄罗斯不会因为伊朗核计划而损坏与美国的关系,使俄美关系出现裂隙。俄罗斯认为,伊朗将核项目透明,签署附加议定书,接受全面检查,既可以使俄罗斯与伊朗的合作名正言顺,又可以不再接受美国的牵制,而且也不影响俄美关系的发展。这是俄罗斯两全其美的最佳选择。
在政治上美国对伊朗采取渗透措施。
2003年伊朗大学生以反对大学私有化、要求加快改革进程为理由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抓住时机,大做文章,煽风点火,把这股对伊朗当局的不满和怨气,推波助澜为反对伊朗当局和推翻伊朗现政府政权的民主自由的潮流。美国把这股学生浪潮渲染成为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正义之举,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借此向伊朗施加压力,要求伊朗实行民主化,尊重人权和自由。
美国还支持伊朗流亡在国外的反政府势力,拨出专款支持伊朗的“民主改革运动”。美国国防部在2003年6月4日承认,美国已经秘密接触了伊朗的反政府组织“南阿塞拜疆国家苏醒运动”的头号人物切赫里甘尼,以表明美国对伊朗出现“民主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支持①。
美国认为,不战而胜是对美国最好的选择。“和平演变”更迭伊朗政权,暂时成为美国目前对伊朗的最佳选择,它与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伊朗屈服紧密配合。
与此同时,美国还对伊朗施以军事恐吓。
美国驻军中亚、阿富汗和伊拉克已经形成对伊朗的战略包围,而且美国开始向南亚和海湾地区渗透,使伊朗处于美国势力的包围之中。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加强了对伊朗的制裁和军事打击的准备。
外界对于美国是否会对伊朗动武一直存在猜测,美国力图用是否对伊朗动用武力方面的模糊政策来威慑伊朗。通过在伊拉克建立军事基地等方式为最后打击伊朗准备后方基地。而美国在国内增加军备开支,研制低当量核武器,开发未来作战系统,在国外调整全球海外军事部署,加强对中东地区军事基地的调整和紧缩,建立适应打击“无赖国家”和“失败国家”的海外军事系统等等做法,都是为打击伊朗和其他“失败国家”做准备。美国在国内外一切准备妥当后,可以随时对任何一个无赖国家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这当然包括伊朗。
美国在经济和贸易上对伊朗实行强化强化制裁的手段。
美国不断强化对伊朗的制裁,把经济和贸易制裁扩大到一切敏感技术的制裁。美国不但尽力阻止一切国家与伊朗发展任何有关核技术方面的合作,而且还阻止其他国家与伊朗发展密切的经贸合作。
美国诬陷中国向伊朗出口敏感导弹技术材料,对中国的北方工业公司实行制裁;美国同时敦促并压迫俄罗斯停止与伊朗的一切有关核反应堆建设合同。美国召集11个国家,力图通过“防扩散安全倡议”,对一些敏感材料的技术的出口进行公海和空中拦截。
此外,美国还力图把这项建议转化为一项国际立法,向联合国提出制定一项在公海和空中拦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国际立法,使国际社会形成该项立法用来制裁和阻止伊朗和朝鲜等国获得敏感的核技术和导弹技术材料,截获和封锁伊朗和朝鲜可能进行的敏感物质贸易。
美国不断敦促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修改《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核不扩散机制的监督、核查和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材料和技术的管制。
伊朗在美国的外交压力、战略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能不考虑本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后,联合国对美国的限制作用已经很小。伊朗认为在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机制来确保国家安全不受侵犯的情况下,面对美国的威胁不得不从自身的角度寻求安全保障,在发展民用核设施的同时秘密寻求发展属于自己的核武器就成了伊朗的“自卫之器”。
2、俄罗斯:手握“否决权”的技术合作伙伴
俄罗斯和欧盟对伊朗核计划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巨大。没有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和援助,伊朗就不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开始本国的核计划。而且,如果俄罗斯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采取过多的让步,也势必会影响到伊朗核计划的进程和发展。
美、英、法、俄、中国等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研究来掌握发展核武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与以上国家不同的是,伊朗要想掌握这种核心技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国家获得。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美国和中国不可能提供给伊朗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核心技术,伊朗把获得该技术的主要目标确定在俄罗斯和欧盟(主要是英、法、德国)。
在这些国家中,俄罗斯是伊朗寻求核技术的突破口,这就使得俄罗斯成为了对伊朗核计划拥有“否决权”的技术合作伙伴。俄罗斯的态度对于伊朗能否顺利发展核计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俄罗斯采取何种态度又与俄伊两国的地缘关系和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受到美国的影响。
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俄罗斯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涉及到其西部和西南部近邻外国重要的地缘、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尽管在1992年激进的亲西方政策居支配地位阶段,俄罗斯一度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西方的关系上,同时寻求避免与其南部的“穆斯林世界”纠缠在一起,但从1993年以后,同伊朗的双边关系就一直成为俄罗斯总体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俄罗斯方面来讲,伊朗在中亚和高加索保持节制、不挑战俄罗斯利益的政策让俄罗斯感到放心,尽管两国目前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分歧,但发展与伊朗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关系被俄罗斯视为对未来俄伊关系的一种战略投资。同时,发展对伊关系被视为对土耳其的一种制衡和与西方国家较量时的一张王牌。
尽管国际社会对俄伊核技术合作存在异议,但考虑到即便是在苏联时代,莫斯科也是小心翼翼地防止核武器的扩散,这种政策甚至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因素。俄罗斯似乎没有理由偏离对核扩散的立场,因为帮助本国附近的一个未来发展前途难以捉摸的国家掌握核导弹技术显然是不合乎俄罗斯的利益的。
俄罗斯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应对美国的指责,因此不像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一旦与美国发生利益上冲突就退避三舍,在俄伊核能合作问题上,俄罗斯并没有对美国让步。俄、美两国元首在出席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仪式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就暴露出两国的分歧。针对美国方面指称俄罗斯对伊朗的援助使得德黑兰加速研制核武器,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反对利用伊朗的核武器计划作借口,把它当成同俄罗斯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手段。
但是,一旦出现了伊朗的核计划超出了民用范畴的迹象,或者说伊朗并未履行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不排除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转而采取与美国合作的政策。毕竟,正如俄国家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主席安德烈·科科申指出的:“很明显,伊朗由一个军事大国变成核大国绝对违背俄罗斯的安全利益。”①
3、欧盟:艰难妥协的调停者
欧盟与伊朗虽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多方面的合作,但是却在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与英国同样也掌握伊朗所需要的核技术,在不能通过技术援助获得该技术的情况下,伊朗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态度。伊朗希望通过与欧盟国家的合作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同时也希望在这种合作中获得核不扩散机制允许范围内的核技术。
欧盟虽然是美国的战略伙伴,但是在对待伊朗核问题的态度上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长期以来一味对伊强硬,但毫无效果,长此以往,美国今后也难有作为。这不仅将打击美国在处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的外交信誉,而且也将拖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的后腿。而欧盟则坚持通过谈判、对话等和平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所取得的战略成果正在巩固期,短时间内美国不可能再发动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在没有掌握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充分证据”之前,美国对伊朗核问题上难有进展。这种情况给欧盟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提供了契机。
也正是欧盟的和平解决核问题这一主张使得伊朗在外交策略上选择了与欧盟合作,进而分离美国和欧盟的态度。欧盟对待伊朗的初衷是通过谈判的途径解决其核问题,这为伊朗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选择途径,但是这也使欧盟与伊朗的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僵局不断的情况。
欧盟在与伊朗进行的多轮谈判中认识到,谈判若要取得成功,离不开美国的协助,因为单靠欧盟一方是没有能力向伊朗兑现有关贸易“回报”以及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的。
同时,伊朗方面声称两年来伊朗虽然多次在其核问题演化的关键时刻做出过让步,但始终认为,自己拥有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下自主和平开发利用核能的权利,这也是它始终坚持的谈判底线。
伊朗领导人甚至多次表示,伊朗已经做好了应对军事打击的准备。2005年4月以来伊朗方面的一系列强硬表态,更明确地体现出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坚定决心。而对欧盟而言,伊朗的方案显然与欧盟有关伊朗必须放弃核武器开发的目标离得太远。欧盟认为,伊朗完全停止铀浓缩活动,才是伊朗核计划和平性质的最可靠保证。
面对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表态,欧盟左右为难。如果它向伊朗妥协,有条件地接受其恢复铀浓缩活动,欧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很难保证伊朗能不折不扣地履行接受国际监督的承诺。伊朗过去曾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前往伊朗一些敏感地点进行核查。
在欧盟看来,如果让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而缺乏有效的监督,那就无法保证伊朗的铀浓缩“试验计划”不被转用于军事目的。另外,美国肯定不会认同这样的谈判结果。尽管美国近来对欧盟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表示支持,但美国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并没有改变。美国方面不久前放风说,确保伊朗核活动和平性质的唯一“客观保证”,就是其永远放弃铀浓缩活动。
从伊朗目前的坚决态度上来看,如果欧盟不同意伊朗的建议,毫无疑问将直接导致谈判的破裂,其后果同样是欧盟不愿意看到的。届时,美国很可能把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挥舞制裁的“大棒”,这有违欧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谈判破裂意味着欧盟的外交理念在实践中遭遇一次重大挫折,将给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欧盟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案,既不在铀浓缩问题上让步,又能使谈判继续下去。欧盟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对其外交决策的一大考验。
结束语
伊朗核计划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过程曲曲折折,起伏不定。无论是纵观伊朗核计划的过程,还是综观其国际影响,都可以看到伊朗与美国以及其他参与国之间政策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各国的国家利益而变化的。
伊朗发展核计划既是出于本国能源战略的长久考虑,也是伊朗谋求国家安全的一种途径。伊朗力图通过发展核计划增加本国的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到有利于其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
从能源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伊朗采取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解决能源危机。在国际机制允许的范围内开辟新的能源途径,从而缓解能源压力并藉此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从国家安全角度看,伊朗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孤立的国家,在面对美国的战略包围和外交、军事压力下,必然会寻求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在没有行之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对其国家安全进行保障的情况下,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考虑,伊朗必然会在发展核计划的过程中谋求发展核武器。毕竟,在目前的核威慑理论框架下,拥有核武器是每个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谋求国家安全最直接的途径。伊朗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民用核能的途径掌握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原料和技术,进而突破其所处的核门槛地位,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藉此来保卫其国家安全。但是,这种作法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打压伊朗的了理由。
美国在对待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利用伊朗在秘密发展核武器这一借口,对伊朗实行打压政策,其态度是警告、制裁、打击。这表现了美国排除任何挑战者的单边主义战略,采取这种态度是由其中东战略决定的。为了保持国际优势地位,美国绝对不允许有挑战者存在。中东的政治、经济秩序必须要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不允许伊朗这个有潜在威胁的地区大国影响到其中东战略的实施。因此,美国利用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作为理由,对伊朗实行打压和排挤,从而减弱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为其中东战略的实行减少阻力。美国的这种作法是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密不可分的,也是其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战略选择。
俄罗斯在此问题上则扮演了一个有条件参与者的角色,在对待伊朗核计划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本国国家安全的考虑,俄罗斯不会使伊朗轻易的跨过“核门槛”。但是为了能够在同伊朗的核合作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增加同美国斡旋的筹码,俄罗斯必然会在一定限度上保持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合作态度。俄罗斯不希望美国的中东战略顺利实现,从而形成绝对优势的国际地位,这是俄伊核技术合作的基础。俄伊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对付美国的一种战略手段。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不希望与美国的国家关系出现重大裂痕。当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与发展同美国关系出现矛盾时,俄罗斯可能在一些原则和利益上做出让步与牺牲,避免伤害两国关系。俄罗斯掌握伊朗发展核计划所需要核心技术,对伊朗发展核计划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俄罗斯掌握着这种主动权,使得俄伊核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成为俄罗斯从美国获得利益的一种交换品。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也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欧盟倡导在多边主义基础上建立国际治理体系,通过谈判调停、妥协、寻求国际保障等和平途径解决伊朗核计划所带来的问题。欧盟采取这种作法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首先,欧盟主张世界多级化,希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希望通过参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加大其参与处理国际事物的力度,摆脱美国的影响。其次,从欧盟的利益来看,欧盟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欧盟同伊朗还有许多领域的合作。欧盟不愿意看到美国控制伊朗,因而影响其在伊朗乃至中东地区的利益。毕竟伊朗是欧佩克中的石油出口大国,欧盟和俄罗斯都不愿意美国掌握这一资源。最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东与欧洲紧密相连,欧盟不希望因为伊朗核问题带来的中东不稳定波及到欧洲。出于以上原因,在对待伊朗核计划问题上欧盟采取“和平解决”的态度积极从中斡旋。
伊朗明了欧盟的种种心态,在谈判中利用这一点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伊朗在同欧盟进行谈判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触欧盟开出的底线这一手段,争取在谈判中获得核计划发展所需要的更宽松的条件,为本国谋求更多的利益。并通过积极与欧盟谈判并不断在谈判中改变谈判底线的方法扩大谈判的国际影响,进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关注。希望以此为契机改变目前所处的困境,争取减少美国军事打击的可能性。
通过对伊朗核计划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现行的国际安全机制和核不扩散机制都存在不足之处。美国希望通过伊朗核问题,继续实践其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改造。美国以现存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安全环境变化为由,希望将核不扩散机制改造为以美国为规则制订者的政策工具,摆脱现行的核不扩散机制和联合国对其的制约。欧盟等国家则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事务,发挥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降低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这种现状对国际安全机制和核不扩散机制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通过对伊朗核计划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该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争夺、协调与分配的过程。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各国的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既彼此牵制又相互关联的状况。这种利益协调、分配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国际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出于同样的目的,我们也不希望美国控制伊朗,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们就应看到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和缺乏安全感是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要使伊朗彻底放弃发展核武器的计划,首先需要美国向伊朗提供安全保障,包括不试图颠覆其政权、不干涉其内政、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等等。而现有的国际机制却不能为伊朗提供这种保障。因此,只有在各参与国都适当做出让步、相互妥协、对此问题达成统一共识之后,才有希望打破此僵局。
从根本上改善中东地区的政治环境,推进巴以和平进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对话与和解,建立合理的安全机制与有效的核管理机制是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因此,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核计划依然会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问题,但却未必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话题。
①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①《伊朗新闻报》2002年8月26日消息。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ir.mofcom.gov.cn。
③(俄)弗·伊·斯里普琴科著,张铁华主译:《第六代战争》,第239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①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②同上,第208页。
①MichaelMandelbaum,Editor,TheNewRussianForeignPolicy,A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Book,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98,p.151.
①RussiaandAsia:TheEmergingSecurityAgenda,editedbyGennadyChufri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p.164
①参见新华网消息,德黑兰日电讯,2005年5月8。
②B.H.LiddelHart.Strategy.2ndrevisededition.NewYork,1967:330-340
①参见新华网国际频道资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http://news.xinhuanet.com,2005年3月5日。
①参见新华网资料:《国际原子能机构》,http://news.xinhuanet.com,资料类型:国际组织。
①《2004年布什总统出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为纪念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举办的展览会上的讲话》,http://usinfo.state.gov,2004年11月。
①金鑫、辛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①资料来源:俄罗斯《晨报》,2003年6月3日。
(一)国内政策分析
伊朗是一个政体特殊的国家,要想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为了发展核武器所采取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手段以及国际策略,就必须充分掌握伊朗的政治体制和这种体制的形成过程。
1、伊朗的政体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在形式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1976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种新型而特殊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是“伊斯兰”性质的,只承认真主安拉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主宰。
根据1979年12月颁布的宪法,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在政体上,目前,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虽然是“负责协调三权”的国家元首,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却是宗教领袖,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征。
领袖的权限包括任免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宗教成员、司法总监、音像组织主席、武装部队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以及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队的司令;宣战或宣布停战;协调国家三权机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颁发总统委任状,在总统有渎职行为或议会认为总统政治上无能的条件下罢免总统等。领袖通过专家会议选举产生。专家会议是选举伊朗革命领袖的最高权力机构,共有成员86人,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讨论国家大事及领袖的行为。专家会议可在领袖不称职或失去领袖的必要条件时将其废黜。
总统是继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专门事务。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总统的权力范围有所变化和发展。
1989年4月,伊朗对宪法进行了部分修改,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权力不容更改,同时对领袖的产生以及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等方面的规定作了修订,使伊朗的行政、司法和立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议会决议不违背伊斯兰教义和宪法原则,宪法规定成立宪监会。宪监会有权审查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和提案,监督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伊斯兰议会是伊朗最高立法机构,实行议员制。议会有权批准同外国签订一切条约、协议和合同,随时对总统和部长进行质询和弹劾,批准政府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等。但是,议会通过的任何议案必须得到宪监会的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
伊朗的这种政治体制不仅影响到了其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也对其外交的态度、手段和实行过程以及外交政策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国内相关政策
伊朗发展核计划无论出于民用还是军用,都需要以本国的国内政策为基石。因为经济实力和军事保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谈不到国家发展,没有军事实力保证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拥有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
伊朗是石油大国,其国内各种政策的实行大多是以石油政策为基础的。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开始战后重建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近十年来,伊朗国内的农业和工业都有了较大发展。我们这里仅对伊朗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伊朗采取以石油经济带动其他经济的做法,立足本土,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争取打破美国的制裁。
伊朗的石油蕴藏量在中东位于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其石油年产量便已经超过1000万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伊朗的炼油能力在中东地区是最强的,1980年达到6157万吨①。伊朗的石油化学工业起步也较早,1961年就在设拉子附近设立了氮肥厂,从1995年开始,面向出口的石油化学工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到1978年,伊朗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庞大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国家之一。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本国化方面,伊朗也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伊朗的天然气储量也远比沙特阿拉伯丰富,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到2002年时伊朗的油气产业还很落后:其石油部长当时说:“伊朗虽然拥有世界总储量18%的天然气,而目前其天然气出口业绩竟然为零”。①这种状况与美国的制裁有极大的关系,当时美国对在伊朗投资的非美国公司实行间接制裁,这大大的限制了伊朗的经济发展。
伊朗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已经开始采取“回购合同”(BUY-BACKDEAL)的方式发展其天然气产业。回购合同项下的项目,由国外石油公司提供资金、进行项目开发、工程实施、并在工期结束后将项目运营权移交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外国公司投入的成本、银行费用和协定的回报皆以相关工程产品偿付。在1997-2001年间,伊朗已在此领域与国内外公司签订了15个“回购合同”(BUY-BACKDEAL)②。在2005年1月,伊朗和印度签订了向印度出口200—3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LNG)合同。合同规定,在今后25年内,伊朗每年向印度出口500万吨液化天然气,巴基斯坦向伊朗购买天然气的合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这些合作的实施既可以为伊朗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也被看作是对美国经济制裁的成功突破,是同美国斗争取得的胜利,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在军事方面,伊朗为了抵抗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和威胁,积极研究中程导弹以外的弹道导弹,以保证其国家安全,并积极展开航天、通讯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伊朗本土研制和发展用于携带非常规弹头(包括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技术。1998年7月,伊朗首次宣布成功试射了“沙哈普-3”导弹(Sha-hab-3)。两年后的2000年7月,伊朗又成功的进行了该导弹的第二次试验。该导弹可以携带总重量一吨的数枚弹头,射程13000千米,飞行速度7000千米/小时。③根据作战半径计算,这种导弹可以毁及埃及、以色列、和北约某些国家境内的目标,以及整个中亚,俄罗斯南部、中国和印度的一部分以及所有波斯湾国家。就连美国的舰队也在其威胁之下,而沙特阿拉伯则完全失去了防护能力。这种导弹可以使伊朗恢复了对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阿曼海峡的控制。
同时伊朗正在全速展开制造更先进的“沙哈普-4”和“沙哈普-5”型导弹工作,其作战半径可达到10000千米,明显是作为核弹头运载工具而设计的。但是,伊朗制造这些导弹并没有破坏任何国际义务。这些强大的武器弥补了中程导弹的不足,可以消除来自伊拉克、以色列和美国的威胁,在军事抗衡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005年初,伊朗和俄罗斯航天局、俄罗斯阿维亚埃克斯普特公司签署了1.32亿美元的卫星项目合同,项目包括卫星的设计、审核、制造、试验和发射。该通讯卫星能提供电话、传真和通讯服务,能传输覆盖全伊朗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卫星合同签订的同时,伊朗120名通讯方面的专家前往俄罗斯接受必要的培训。
在现代军事战略上,通讯与卫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俄罗斯合作卫星项目的收益不仅仅只体现在经济意义的层面上。
(二)国际策略和相关外交政策
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的同时,伊朗为了发展核计划展开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可以说伊朗的核计划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甚至抗争的过程。
只有针对不同的国家,甚至是针对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采取最适合的外交策略才能为本国的发展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环境。本节通过伊朗为发展核计划对相关国家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策略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其成功与不足。
1、争取国际支持继续与美国周旋
伊朗对待美国的外交策略是在对抗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力争突破美国的封锁,并摆脱其可能发动的军事打击。
从1979年开始,美国与伊朗之间一直充满了不和与仇恨。长期的对立和仇视造就了伊朗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担忧。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对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在中东的伊斯兰世界,除伊朗、叙利亚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基本上开始走上亲美或者媚美的路线。美国把伊朗列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国”,加剧了伊朗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美国将伊朗确定为“邪恶轴心”国家和核打击目标,不断威胁要改变伊朗政权和扼杀伊朗核技术发展,这被伊朗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1988年美国击落伊朗客机造成290名乘客遇难后,老布什公然宣布:“我将永远不会代表美国道歉,我不在乎事实是什么。”①这番话更是深深刺激了许多伊朗人,使伊朗反对美国的态度更加坚定。伊朗国内的原教旨主义与伊朗的历史文明以及民族自豪感相结合,使得伊朗的反美情绪十分强烈。当时,许多伊朗人就针锋相对,要“打死撒旦”
伊朗认为,美国对伊朗一直采取敌视政策,极大的地伤害了伊朗政府和伊朗人民。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奉行支持伊拉克的政策,使伊朗损失惨重。
1993年,美国推出“双重遏制两伊”的政策,伊朗因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损失巨大。1995年,美国对伊朗制裁力度加大,单方面宣布对伊朗实行禁运,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1995年12月,美国众议院曾经拨出2000万美元专款用于颠覆伊朗政府,对此伊朗议会于1996年1月也通过一项2000万美元的专门预算,用于反击美国试图颠覆伊朗政府的阴谋活动;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1999年1月30日,伊朗议会在讨论1999年财政预算时批准了一项专门预算(报道没有透露此项拨款的具体数额),用于对付美国的“文化入侵”以及“揭露和挫败美国的反伊朗计划”。②
在冷战后,美国大量向海湾和阿拉伯世界出售先进武器,并推动以色列和印度联盟,离间伊朗与海湾国家的关系。伊朗与海湾国家存在一定的领土纠纷,极容易导致冲突和战争,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就会趁机介入。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除了控制阿富汗、伊拉克外,还深入中亚、南亚、中东和高加索地区,伊朗更加感觉到被美国四面包围,安全环境极度严峻。近年来,美国还不断支持伊朗的反对派,力图用“和平演变”方式扶植亲美力量来推翻伊朗的现政权。
在“9·11”事件以后,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恐怖主义界定为影响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但对恐怖组织的划分是不确定的、难以掌握的、隐蔽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因此,美国反恐的主要目标已经从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转移到那些被美国认为是支持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成为美国霸权的障碍,都可以接纳一个“无赖”、或者“支持恐怖组织”的标签,进而借题发挥,师出有名。除此以外,美国还有一个标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这样的标签下,美国已经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当阿富汗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提出了“邪恶轴心论”,直接把标签指向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而其后不久,美国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因此,当伊拉克战争尘埃落定的时候,本身还有美国“标签”的伊朗不可能不对美国保有警惕的态度。
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下,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不可能突然发生转变。在对美国指责其核计划的问题上,伊朗采取了积极与欧盟妥协和谈判的态度,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等措施。不给美国以实质性的证据,从而减少了美国对自己动用武力的可能性。
2、对待中东邻国的政策
在中东地区,伊朗对待邻国的政策是积极展开外交争取获得邻国的支持,在获得伊斯兰世界的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坚决抵抗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力争打破美国造成的不利环境。
在伊斯兰世界,伊朗坚定地、毫无顾虑地批评和反对以色列的扩张政策,并且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事业,保持同叙利亚达成一致的反对以色列联盟。
长期以来,伊朗和以色列水火不容。在伊拉克战争前,萨达姆成为伊斯兰世界反抗以色列的坚定旗手。萨达姆倒台后,伊朗将会成为新的旗手。伊朗长期以来一直指责巴以冲突的责任在于以色列执行侵略政策。美国对以色列庇护,对巴勒斯坦打压,执行不公正的态度。因此,伊朗坚定地反对中东和平进程,视之为对巴勒斯坦利益的出卖。伊朗不单在道义上、外交上而且在实际行动和物质上支持反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组织。
以色列和伊朗基本上已经成为死敌,互相视对方为眼中钉。伊朗认为以色列对中东穆斯林国家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而以色列也一直想军事打击伊朗。以色列空军在1994年曾经建议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并公开声明其采购新型战斗机和谋求潜艇发射巡航导弹,是为增强打击伊朗核目标的能力。以色列自1998年开始加强与土耳其的防务合作,被伊朗视为以色列企图谋求通过土耳其的天空攻击伊朗。
伊朗视以色列、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三国之间的合作为北约东扩的前奏和西方对伊朗展开包围的序曲。近年来,在美国的引导下,印度和以色列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力图建立美国、印度、以色列三方同盟,对伊朗构成更大的威胁。而以色列从通过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摧毁了可疑的伊拉克核设施。对此,伊朗多年来一直隐蔽其核设施基地,力图防范以色列的袭击并对外模糊其是否发展了核武器,目的在于给以色列威慑。
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八年的战争,几乎用了各自拥有的所有战争武器。长期以来,伊朗一直把伊拉克看作是自己最现实、最直接的敌人,但不公开将伊拉克作为威胁。因为公开指明伊拉克为安全威胁,可能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怨恨。伊朗宣传以色列是其安全威胁,能引起阿拉伯国家更大的同情。但是这并不表明伊朗不敌视伊拉克。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已经开始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还一度在战场上使用。对此,伊朗始终觉得难以战胜伊拉克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有核武器。为此,应当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威慑伊拉克。在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结束之后,伊朗通过宗教认同积极与伊拉克境内的反对美国势力合作,尽量减少美国通过伊拉克施加的压力。
3、大力推进与俄罗斯的合作
作为地区强国,伊朗影响不仅涵盖中东,而且延伸到俄罗斯西面和西南面的广大区域。因此,伊朗既是俄罗斯进入中东的重要通道与桥梁,又是俄抵御外部势力侵蚀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底线和前沿。
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好,甚至有过对抗。俄伊关系是在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开始逐步转变的,到1991年苏联解体,伊朗感觉来自北方邻国的“共产主义威胁”下降,才逐步与俄罗斯达成核技术敏感领域的合作的。
伊朗与俄罗斯相互合作是两国共同的愿望。伊朗的主要考虑是,俄罗斯南部近邻国家一般都是由世俗精英统治,对伊斯兰运动持有不同意见,与俄罗斯合作会削弱伊朗极端主义的影响力。同时,“俄伊两国都把土耳其视为一个竞争对手和美国安插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特洛伊木马。”①
伊朗对俄罗斯的政策主要是从自身在战略上的虚弱地位来考虑的。
由于美国对自己的敌视态度,美国以伊朗涉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和参与颠覆美国所支持的政权为由对伊朗进行严厉的制裁。而伊朗周边的大多数邻国对伊朗都比较疏远,而愿意与美国保持亲密关系。此外,伊朗经济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落后都使伊朗愿意与俄罗斯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能使伊朗摆脱四面楚歌的处境并提升其国际地位,①同时伊朗还能从俄罗斯得到实际利益,两国的合作主要在集中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合作,核技术合作,武器进口等。
在军事战略合作方面,伊朗与俄罗斯在抗衡美国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哈塔米总统上台以后,伊朗外交政策十分灵活。他认真地改善了与西方许多国家的关系,积极扩充武器,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飞机、坦克、潜艇、防空导弹和远程大炮等先进武器。同时,利用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上的密切关系,作为前苏联六个穆斯林占多数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大力施加影响,增加自己在中亚的战略伙伴。
伊朗与俄罗斯合作领域中,军工和军贸合作是主要领域之一。
俄罗斯的一些机构一直在向伊朗供应激光设备、制导系统,并进行了与正在研制的量和弹道导弹系统有联系的风洞试验。伊朗在学习俄罗斯的火箭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还注意从许多国家获得导弹技术和各种部件。伊朗这方面的发展动向使得美国非常担忧。美国曾经表示,不排除因为伊朗问题对俄罗斯实行制裁的可能性。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困难,俄罗斯向伊朗输出武器技术一直未曾停止。
这些合作引起了美国注意和不满,希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美国多次要求俄罗斯停止对伊朗的技术援助,并密切关注伊朗和俄罗斯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发展。
在核技术方面,1995年1月8日俄罗斯正式与伊朗签订了完成布什尔核电厂的协议。此举使俄美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999年初,美国威胁限制俄罗斯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后者每年给俄罗斯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美国政府还对在伊朗的12个俄罗斯机构实施了制裁。
俄罗斯则极力辩解俄伊两国在核领域的合作是“严格用于和平目的”的,并没有违反有关的国际条约;伊朗也表示其将把有可能提炼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材料的核电厂废料返回俄罗斯,希望以此打消国际社会对伊发展核武器的猜疑。2002年12月26日,俄伊在德黑兰签署了一项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议定书。俄方承诺有义务帮助伊朗完成整座核电站的建设。双方还同意两国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就在伊朗再建造一座核电站进行可行性研究。
伊朗同俄罗斯的密切合作,在战略上突破了美国对其的遏制,军事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本国的军事实力,从而成功的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在核计划方面则重新开始了本国的和计划研究,可以说如果伊朗不能与俄罗斯取得合作,伊朗和俄罗斯两个国家都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
4、对待欧盟的策略
伊朗与欧盟的成功合作虽然使得伊朗在其核计划发展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协商妥协的方式远远胜于冲突和对抗,外交手段要比军事手段更有益。但是伊朗还是要面对很多困境:
伊朗核问题的中心是伊朗的核计划是否违反国际原子能机构所划定的界线。美国认为,伊朗在纳坦兹秘密建造用于生产浓缩铀的离心机实验厂和阿拉克秘密建造重水反应堆,证实伊朗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伊朗长期以来一直利用民用核工业为掩护秘密研制核武器,拒绝接收国际社会的监督和核查。美国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伊朗必须立刻无条件的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社会的严格核查,停止进口一切敏感核技术和原料。
美国总统布什称,伊朗核计划是对“地区稳定、国际社会和全球防扩散机制的严重挑战”,决不容忍伊朗发展核武器,“伊朗如果拥有核武器,将会面临危机”。美国断然拒绝伊朗在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上进行“讨价还价”。在美国的压力下,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伊朗必须接受国际社会的严格检查和立刻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才能使事情得以澄清。但是伊朗认为,伊朗已经签署并加入了核不扩散机制并忠实地履行了该机制的规定。因此,伊朗应该享受该机制的相关权利,享有发展民用核工业的权利,并且应该获得有关大国不对其进行核打击的保障,同时应该取消对他的各种不合理的制裁。
伊朗国家电视台在2005年5月7日报道,为打破目前欧盟与伊朗核谈判的僵局,伊朗向英、法、德三国提出四点新建议,希望欧盟三国尽快作出答复。
伊朗提出的四点新建议是:要求伊朗议会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作为法律通过;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所有核设施进行永久的、全天候的核查;要求允许伊朗恢复一定的铀浓缩活动,为核设施提供燃料,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监督所有这些活动;要求欧盟与伊朗签署贸易协议,允许伊朗的更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伊朗将扩大与欧盟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合作。①
伊朗对欧盟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多的在国际核不扩散基础上展开合作,并且最大限度的争取对本国有利的条件,从而削弱来自美国的压力。这种外交策略非常符合伊朗目前所处的现状。
三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可行性评估
(一)伊朗所采取的政策战略评估
从战略行为方式分析伊朗发展核计划和应付核危机的政策,应该看其是否能达到以下几项要求:根本目标的合理、明确、集中、有限;依据这一根本目标是否及时制定出基本明确、连贯的轻重缓急次序;能否达到目标与手段(可用资源)之间的大体平衡。②现阶段伊朗的根本战略目标评估,在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对伊朗的战略包围:在伊朗的东部是亲美的阿富汗临时政府,西面分别是美国的盟国土耳其和重建中的伊拉克亲美政府,在海湾地区的国家也多是亲美的保守阿拉伯君主政权,此外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也对伊朗政府具有不容忽视的威慑作用。伊朗政府面对在战略形势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只能采取低调,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从而给予美国以军事干涉的借口;在维持本国国内政治局面稳定的同时尽其最大可能的突破国际社会的孤立,只有这样的根本战略才最符合伊朗的实际利益。
对于伊朗来说,能够采取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战略抉择是非常困难的。伊朗的政治局势中,以哈塔米为首的改革派主张签署议定书,接受国际核查,避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制裁。这种选择是符合伊朗的利益的,但是保守派则认为,伊朗在没有确定核查范围等问题之前签署议定书,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诸如情报流失等,又会给伊朗的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面对美国强大的压力,伊朗选择了正确的途径,抓住了危机中的主要矛盾,其抉择是正确的。签署附加议定书保证了伊朗核计划的“完全透明”,从而避免了出现与伊拉克相同的困境,减轻了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在处理危机的外交困境中,伊朗主动选择了欧盟国家作为外交上的突破口。因为欧盟的参与而使得欧盟成功的说服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伊朗则巧妙的利用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差异和分歧,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了欧盟的支持,将欧盟拉到自己的一边,增加了自己的外交实力,从而化解了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矛盾。
这样,伊朗达成了协议从而化解了孤立的外交局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使其避免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不单化解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压力,还将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自己的关系由对抗转变成合作,赢得了欧洲三个大国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的认同,还获得了其为自己提供核技术和核燃料的承诺。欧洲三大国外长联袂访伊,就是伊朗成功突破国际孤立、改善国际环境的标志。伊朗还为自己以后拓展外交空间打下了基础。
(二)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的利与弊
在伊朗核计划的发展过程中,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伊朗发展核计划是否合法主要取决于当前国际社会的核管理机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行的核不扩散机制还具有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及时被改正和弥补,现行的核管理机制最终会失去其权威性。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该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1995年4月,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审议和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上,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6个。①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核扩散,1997年5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核准了保障协定附加议定书。这是自1970年通过第一批依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无核武器国家缔结的全面保障协定实施细则以来,对机构保障体系所作的最重要修订。附加议定书的标准文本由序言、18条正文和2个附件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国家提供有关核燃料循环的一切信息,以及视察员进入这些场所的权利;有关一国核场址上的一切建筑物的信息及视察员临时通知进入这些建筑物的权利;改进视察员指派过程的行政安排,发放多次入境签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的权利;国际原子能机构遵守实施的卫生、安全、实物和其他保安方面的规定及尊重个人权利,并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保护由此得知的商业、技术和工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等。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体系地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是伊朗核问题出现的诱因。
伊朗、朝鲜核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结束以后原有的国际体系的力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使得在两极国际体系下的弱势国家不得不重新寻求国家安全的保障。两极体制的崩溃、力量的失衡,必然使国家安全失去保障的弱势国家在新的国际体制中重新定位。现有的核不扩散机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弱势国家寻求国家安全自助的状况,只是一味地压制弱势国家的核要求。在美国单边霸权主义盛行、联合国权威日渐衰落则情况下,现有的核不扩散机制明显的没有考虑到弱势国家所必需的安全保障。
同时,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国际社会倡导的理念,也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保守军事优势地位、减少威胁的手段。美国想继续拥有这种国际感召力,就必须把该旗帜坚持举到底。在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美国就是将核不扩散机制作为其实现中东战略利益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削弱这一机制的严肃性和一致性,最终导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走向萎缩甚至形同虚设。
这一点也是在伊朗核计划问题中体现出来的当前国际防止核扩散机制的弊端所在,国际社会必须及早注意并且防范这种现象继续发展。
2、国际原子能机构“名义裁判”
伊朗发展核计划是打出了发展民用核设施的旗帜,在国际公认的核不扩散机制下进行的;并通过发展民用核设施所需的部分核技术与核原料也可以用于发展核武器的通用性寻求发展核武器。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伊朗是属于“核门槛”国家。也就是说在非战时是不具有核武器的,但是却掌握组装核武器所需要的技术和零部件,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组装出所需要的核武器。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伊朗只是掌握了组装打击威力不是很大的初级核武器的零部件,而且这种情况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面对这种状况,国际原子能机构本身只是充当了“名义裁判”的角色,并没有起到限制核技术用于军用的目的。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截至2004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有137个成员国。①
自1957年成立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
在对待伊朗核问题的事件上,国际原子能机构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该机构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只能在伊朗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核查和在舆论方面督促伊朗透明其核计划,不能真正达到限制核能只用于和平的目的,尤其是在对伊拉克进行核查的过程中,该组织显得脱离美国以后很难执行其职责,它对被核查国家最大的威胁就是把被核查国提交联合国。
虽然该组织存在明显的软肋,但是由于其国际影响以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它在伊朗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就伊朗核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调节作用。而主权国家就很难在这方面起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也不能代替它在这方面的职责。
3、美国的非一致性标准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美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对当今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但是在对待核问题上,美国并没有做到一个世界大国应该做到的:公平的对待有核问题的国家,而是以美国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采取了非一致性的标准。
美国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采取了:对待盟友“松”,对待强硬者“容”;对待对手“紧”,对待弱者“压”的态度。
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核试验,这对许多伊朗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同时也给了伊朗一个可以效尤的先例。巴基斯坦核试验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态度更让伊朗觉得发展核武器后,国际社会也无可奈何。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象征性的、蜻蜓点水般的制裁以后,就与印度和巴基斯坦重归于好,而且还加强了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因为拥有核武器而赢得尊重,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就更应该拥有核武器。
朝鲜和伊拉克都是所谓的“邪恶轴心”,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因为没有核武器而被美国推翻,朝鲜则因为采取了“核模糊政策”而成功的把核武器作为维护及本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为了国家安全而寻求发展核武器的弱势国家对核不扩散机制的权威产生了质疑。而美国所谓的防止核扩散的主张就更加难以让人相信。
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主义所奉行的核不扩散和衡量核问题的标准具有非一致性。美国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而采取双重标准的核政策必然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5月成功地获取了核武器,美国则接受了这一事实而放弃了制裁。美国的这一做法让正在寻求核保护的弱势国家认为,只要拥有核武器,美国对其便束手无策。实际上是对寻求核武器国家的一种暗示和鼓励。此外,以色列破坏了中东无核区计划,并且拒绝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
因为美国非统一标准的核政策而激化了被压制国家与被放任国家间以及美国霸权的矛盾。
另外,伊朗从两伊战争期间遭受伊拉克化学武器和导弹攻击中得到经验,即使遭受外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国际社会也将袖手旁观,不会得到任何帮助和支援。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使许多伊朗人认为,萨达姆政府之所以会很快的倒台,美国之所以敢于发动给伊拉克的战争,关键的原因在于萨达姆手中没有大规模杀伤性器,尤其是核武器。否则的话,美国不敢对伊拉克说动手。
没有核武器作为王牌,轻信西方国家的承诺和保证是不可靠的。在许多伊朗人看来,俄罗斯尽管与伊朗有合作关系,但俄罗斯更忠实与美国的合作。因此,伊朗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威慑手段——拥有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持自己政权的巩固,阻止美国可能单独或与周边其他国家共同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念头和行动。
美国这种采取非一致性标准对待有核问题的国家这一做法,必然会对现有的核管理机制形成挑战,也会影响到地区安全乃至世界和平。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消除,最终的结果就会形成现行的核管理机制被美国国家利益所代替。
(三)国际社会的影响
虽然现行的核管理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但是在国际社会的干预和影响之下,可以将这种机制中存在的不平衡调整到最低限度。除此以外,在伊朗核问题处理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态度对伊朗的核计划发展影响尤其重要。
1、面对美国核选择是“自卫之器”
美国对待伊朗核计划的态度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美国利用伊朗在发展核计划的同时秘密研制核武器这一借口对伊朗实行打压政策,这使得伊朗始终对美国抱有敌对的态度。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经过精心酝酿,决意在中东地区实施宏大的“民主改造”战略。继2002年推出中东伙伴关系计划、2003年提出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倡议后,2004年又正式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GMEI)。该计划出台后虽遭到普遍反对与质疑,但一年来美国不但没有放弃这一计划,反而全面铺开,加紧推进。
美国的“大中东”范畴,是中东伊斯兰区域的地缘延伸,不仅包括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而且包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和高加索。“大中东计划”的实质是对伊斯兰核心地带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改造,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进行的最为雄心勃勃的政体改造,布什甚至将其与二战和冷战相提并论。①
无论是出于历史原因,还是出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利益角度来讲,美国都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为了阻止伊朗发展核计划,美国从各方面加强对伊朗核计划的封锁和遏制。
在外交方面,美国对伊朗施以压力。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伊拉克局势还没有最终稳定下来的时候,并不想也没有能力立刻发动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因此,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迫使伊朗屈服,或者拖延伊朗的核计划,到伊拉克局势稳定后再计划如何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
因此美国通过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欧盟、俄罗斯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其他成员国施加压力来形成一个广泛的多边外交压力。这种外交压力的收效通过伊朗对待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态度和做法的转变上和伊朗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就可以看出。
在美国的压力下,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直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成为帮助伊朗发展民用核能的主要国家。但是,自从200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伊朗正在建造的设施和重水反应堆后,俄罗斯一改以往在核问题上对伊朗进行庇护的做法,开始要求伊朗签署附加议定书和接受更严格的检查。
俄罗斯甚至威胁,如果伊朗不采取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态度,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核查和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的话,俄罗斯将停止与伊朗的一切有关核能方面的合作合同。
在俄美关系和俄伊关系方面,俄罗斯不会因为伊朗核计划而损坏与美国的关系,使俄美关系出现裂隙。俄罗斯认为,伊朗将核项目透明,签署附加议定书,接受全面检查,既可以使俄罗斯与伊朗的合作名正言顺,又可以不再接受美国的牵制,而且也不影响俄美关系的发展。这是俄罗斯两全其美的最佳选择。
在政治上美国对伊朗采取渗透措施。
2003年伊朗大学生以反对大学私有化、要求加快改革进程为理由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抓住时机,大做文章,煽风点火,把这股对伊朗当局的不满和怨气,推波助澜为反对伊朗当局和推翻伊朗现政府政权的民主自由的潮流。美国把这股学生浪潮渲染成为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正义之举,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借此向伊朗施加压力,要求伊朗实行民主化,尊重人权和自由。
美国还支持伊朗流亡在国外的反政府势力,拨出专款支持伊朗的“民主改革运动”。美国国防部在2003年6月4日承认,美国已经秘密接触了伊朗的反政府组织“南阿塞拜疆国家苏醒运动”的头号人物切赫里甘尼,以表明美国对伊朗出现“民主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支持①。
美国认为,不战而胜是对美国最好的选择。“和平演变”更迭伊朗政权,暂时成为美国目前对伊朗的最佳选择,它与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伊朗屈服紧密配合。
与此同时,美国还对伊朗施以军事恐吓。
美国驻军中亚、阿富汗和伊拉克已经形成对伊朗的战略包围,而且美国开始向南亚和海湾地区渗透,使伊朗处于美国势力的包围之中。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加强了对伊朗的制裁和军事打击的准备。
外界对于美国是否会对伊朗动武一直存在猜测,美国力图用是否对伊朗动用武力方面的模糊政策来威慑伊朗。通过在伊拉克建立军事基地等方式为最后打击伊朗准备后方基地。而美国在国内增加军备开支,研制低当量核武器,开发未来作战系统,在国外调整全球海外军事部署,加强对中东地区军事基地的调整和紧缩,建立适应打击“无赖国家”和“失败国家”的海外军事系统等等做法,都是为打击伊朗和其他“失败国家”做准备。美国在国内外一切准备妥当后,可以随时对任何一个无赖国家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这当然包括伊朗。
美国在经济和贸易上对伊朗实行强化强化制裁的手段。
美国不断强化对伊朗的制裁,把经济和贸易制裁扩大到一切敏感技术的制裁。美国不但尽力阻止一切国家与伊朗发展任何有关核技术方面的合作,而且还阻止其他国家与伊朗发展密切的经贸合作。
美国诬陷中国向伊朗出口敏感导弹技术材料,对中国的北方工业公司实行制裁;美国同时敦促并压迫俄罗斯停止与伊朗的一切有关核反应堆建设合同。美国召集11个国家,力图通过“防扩散安全倡议”,对一些敏感材料的技术的出口进行公海和空中拦截。
此外,美国还力图把这项建议转化为一项国际立法,向联合国提出制定一项在公海和空中拦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国际立法,使国际社会形成该项立法用来制裁和阻止伊朗和朝鲜等国获得敏感的核技术和导弹技术材料,截获和封锁伊朗和朝鲜可能进行的敏感物质贸易。
美国不断敦促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修改《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核不扩散机制的监督、核查和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材料和技术的管制。
伊朗在美国的外交压力、战略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能不考虑本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后,联合国对美国的限制作用已经很小。伊朗认为在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机制来确保国家安全不受侵犯的情况下,面对美国的威胁不得不从自身的角度寻求安全保障,在发展民用核设施的同时秘密寻求发展属于自己的核武器就成了伊朗的“自卫之器”。
2、俄罗斯:手握“否决权”的技术合作伙伴
俄罗斯和欧盟对伊朗核计划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巨大。没有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和援助,伊朗就不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开始本国的核计划。而且,如果俄罗斯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采取过多的让步,也势必会影响到伊朗核计划的进程和发展。
美、英、法、俄、中国等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研究来掌握发展核武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与以上国家不同的是,伊朗要想掌握这种核心技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国家获得。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美国和中国不可能提供给伊朗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核心技术,伊朗把获得该技术的主要目标确定在俄罗斯和欧盟(主要是英、法、德国)。
在这些国家中,俄罗斯是伊朗寻求核技术的突破口,这就使得俄罗斯成为了对伊朗核计划拥有“否决权”的技术合作伙伴。俄罗斯的态度对于伊朗能否顺利发展核计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俄罗斯采取何种态度又与俄伊两国的地缘关系和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受到美国的影响。
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俄罗斯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涉及到其西部和西南部近邻外国重要的地缘、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尽管在1992年激进的亲西方政策居支配地位阶段,俄罗斯一度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西方的关系上,同时寻求避免与其南部的“穆斯林世界”纠缠在一起,但从1993年以后,同伊朗的双边关系就一直成为俄罗斯总体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俄罗斯方面来讲,伊朗在中亚和高加索保持节制、不挑战俄罗斯利益的政策让俄罗斯感到放心,尽管两国目前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分歧,但发展与伊朗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关系被俄罗斯视为对未来俄伊关系的一种战略投资。同时,发展对伊关系被视为对土耳其的一种制衡和与西方国家较量时的一张王牌。
尽管国际社会对俄伊核技术合作存在异议,但考虑到即便是在苏联时代,莫斯科也是小心翼翼地防止核武器的扩散,这种政策甚至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因素。俄罗斯似乎没有理由偏离对核扩散的立场,因为帮助本国附近的一个未来发展前途难以捉摸的国家掌握核导弹技术显然是不合乎俄罗斯的利益的。
俄罗斯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应对美国的指责,因此不像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一旦与美国发生利益上冲突就退避三舍,在俄伊核能合作问题上,俄罗斯并没有对美国让步。俄、美两国元首在出席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仪式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就暴露出两国的分歧。针对美国方面指称俄罗斯对伊朗的援助使得德黑兰加速研制核武器,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反对利用伊朗的核武器计划作借口,把它当成同俄罗斯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手段。
但是,一旦出现了伊朗的核计划超出了民用范畴的迹象,或者说伊朗并未履行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不排除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转而采取与美国合作的政策。毕竟,正如俄国家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主席安德烈·科科申指出的:“很明显,伊朗由一个军事大国变成核大国绝对违背俄罗斯的安全利益。”①
3、欧盟:艰难妥协的调停者
欧盟与伊朗虽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多方面的合作,但是却在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与英国同样也掌握伊朗所需要的核技术,在不能通过技术援助获得该技术的情况下,伊朗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态度。伊朗希望通过与欧盟国家的合作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同时也希望在这种合作中获得核不扩散机制允许范围内的核技术。
欧盟虽然是美国的战略伙伴,但是在对待伊朗核问题的态度上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长期以来一味对伊强硬,但毫无效果,长此以往,美国今后也难有作为。这不仅将打击美国在处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的外交信誉,而且也将拖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的后腿。而欧盟则坚持通过谈判、对话等和平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所取得的战略成果正在巩固期,短时间内美国不可能再发动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在没有掌握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充分证据”之前,美国对伊朗核问题上难有进展。这种情况给欧盟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提供了契机。
也正是欧盟的和平解决核问题这一主张使得伊朗在外交策略上选择了与欧盟合作,进而分离美国和欧盟的态度。欧盟对待伊朗的初衷是通过谈判的途径解决其核问题,这为伊朗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选择途径,但是这也使欧盟与伊朗的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僵局不断的情况。
欧盟在与伊朗进行的多轮谈判中认识到,谈判若要取得成功,离不开美国的协助,因为单靠欧盟一方是没有能力向伊朗兑现有关贸易“回报”以及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的。
同时,伊朗方面声称两年来伊朗虽然多次在其核问题演化的关键时刻做出过让步,但始终认为,自己拥有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下自主和平开发利用核能的权利,这也是它始终坚持的谈判底线。
伊朗领导人甚至多次表示,伊朗已经做好了应对军事打击的准备。2005年4月以来伊朗方面的一系列强硬表态,更明确地体现出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坚定决心。而对欧盟而言,伊朗的方案显然与欧盟有关伊朗必须放弃核武器开发的目标离得太远。欧盟认为,伊朗完全停止铀浓缩活动,才是伊朗核计划和平性质的最可靠保证。
面对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表态,欧盟左右为难。如果它向伊朗妥协,有条件地接受其恢复铀浓缩活动,欧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很难保证伊朗能不折不扣地履行接受国际监督的承诺。伊朗过去曾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前往伊朗一些敏感地点进行核查。
在欧盟看来,如果让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而缺乏有效的监督,那就无法保证伊朗的铀浓缩“试验计划”不被转用于军事目的。另外,美国肯定不会认同这样的谈判结果。尽管美国近来对欧盟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表示支持,但美国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并没有改变。美国方面不久前放风说,确保伊朗核活动和平性质的唯一“客观保证”,就是其永远放弃铀浓缩活动。
从伊朗目前的坚决态度上来看,如果欧盟不同意伊朗的建议,毫无疑问将直接导致谈判的破裂,其后果同样是欧盟不愿意看到的。届时,美国很可能把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挥舞制裁的“大棒”,这有违欧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谈判破裂意味着欧盟的外交理念在实践中遭遇一次重大挫折,将给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欧盟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案,既不在铀浓缩问题上让步,又能使谈判继续下去。欧盟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对其外交决策的一大考验。
结束语
伊朗核计划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过程曲曲折折,起伏不定。无论是纵观伊朗核计划的过程,还是综观其国际影响,都可以看到伊朗与美国以及其他参与国之间政策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各国的国家利益而变化的。
伊朗发展核计划既是出于本国能源战略的长久考虑,也是伊朗谋求国家安全的一种途径。伊朗力图通过发展核计划增加本国的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到有利于其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
从能源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伊朗采取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解决能源危机。在国际机制允许的范围内开辟新的能源途径,从而缓解能源压力并藉此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从国家安全角度看,伊朗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孤立的国家,在面对美国的战略包围和外交、军事压力下,必然会寻求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在没有行之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对其国家安全进行保障的情况下,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考虑,伊朗必然会在发展核计划的过程中谋求发展核武器。毕竟,在目前的核威慑理论框架下,拥有核武器是每个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谋求国家安全最直接的途径。伊朗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民用核能的途径掌握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原料和技术,进而突破其所处的核门槛地位,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藉此来保卫其国家安全。但是,这种作法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打压伊朗的了理由。
美国在对待伊朗核计划的问题上,利用伊朗在秘密发展核武器这一借口,对伊朗实行打压政策,其态度是警告、制裁、打击。这表现了美国排除任何挑战者的单边主义战略,采取这种态度是由其中东战略决定的。为了保持国际优势地位,美国绝对不允许有挑战者存在。中东的政治、经济秩序必须要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不允许伊朗这个有潜在威胁的地区大国影响到其中东战略的实施。因此,美国利用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作为理由,对伊朗实行打压和排挤,从而减弱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为其中东战略的实行减少阻力。美国的这种作法是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密不可分的,也是其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战略选择。
俄罗斯在此问题上则扮演了一个有条件参与者的角色,在对待伊朗核计划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本国国家安全的考虑,俄罗斯不会使伊朗轻易的跨过“核门槛”。但是为了能够在同伊朗的核合作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增加同美国斡旋的筹码,俄罗斯必然会在一定限度上保持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合作态度。俄罗斯不希望美国的中东战略顺利实现,从而形成绝对优势的国际地位,这是俄伊核技术合作的基础。俄伊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对付美国的一种战略手段。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不希望与美国的国家关系出现重大裂痕。当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与发展同美国关系出现矛盾时,俄罗斯可能在一些原则和利益上做出让步与牺牲,避免伤害两国关系。俄罗斯掌握伊朗发展核计划所需要核心技术,对伊朗发展核计划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俄罗斯掌握着这种主动权,使得俄伊核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成为俄罗斯从美国获得利益的一种交换品。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也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欧盟倡导在多边主义基础上建立国际治理体系,通过谈判调停、妥协、寻求国际保障等和平途径解决伊朗核计划所带来的问题。欧盟采取这种作法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首先,欧盟主张世界多级化,希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希望通过参与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加大其参与处理国际事物的力度,摆脱美国的影响。其次,从欧盟的利益来看,欧盟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欧盟同伊朗还有许多领域的合作。欧盟不愿意看到美国控制伊朗,因而影响其在伊朗乃至中东地区的利益。毕竟伊朗是欧佩克中的石油出口大国,欧盟和俄罗斯都不愿意美国掌握这一资源。最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东与欧洲紧密相连,欧盟不希望因为伊朗核问题带来的中东不稳定波及到欧洲。出于以上原因,在对待伊朗核计划问题上欧盟采取“和平解决”的态度积极从中斡旋。
伊朗明了欧盟的种种心态,在谈判中利用这一点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伊朗在同欧盟进行谈判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触欧盟开出的底线这一手段,争取在谈判中获得核计划发展所需要的更宽松的条件,为本国谋求更多的利益。并通过积极与欧盟谈判并不断在谈判中改变谈判底线的方法扩大谈判的国际影响,进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关注。希望以此为契机改变目前所处的困境,争取减少美国军事打击的可能性。
通过对伊朗核计划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现行的国际安全机制和核不扩散机制都存在不足之处。美国希望通过伊朗核问题,继续实践其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改造。美国以现存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安全环境变化为由,希望将核不扩散机制改造为以美国为规则制订者的政策工具,摆脱现行的核不扩散机制和联合国对其的制约。欧盟等国家则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事务,发挥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降低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这种现状对国际安全机制和核不扩散机制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通过对伊朗核计划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该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争夺、协调与分配的过程。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各国的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既彼此牵制又相互关联的状况。这种利益协调、分配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国际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出于同样的目的,我们也不希望美国控制伊朗,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们就应看到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和缺乏安全感是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要使伊朗彻底放弃发展核武器的计划,首先需要美国向伊朗提供安全保障,包括不试图颠覆其政权、不干涉其内政、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等等。而现有的国际机制却不能为伊朗提供这种保障。因此,只有在各参与国都适当做出让步、相互妥协、对此问题达成统一共识之后,才有希望打破此僵局。
从根本上改善中东地区的政治环境,推进巴以和平进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对话与和解,建立合理的安全机制与有效的核管理机制是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唯一途径。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因此,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核计划依然会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问题,但却未必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话题。
①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①《伊朗新闻报》2002年8月26日消息。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ir.mofcom.gov.cn。
③(俄)弗·伊·斯里普琴科著,张铁华主译:《第六代战争》,第239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①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②同上,第208页。
①MichaelMandelbaum,Editor,TheNewRussianForeignPolicy,A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Book,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98,p.151.
①RussiaandAsia:TheEmergingSecurityAgenda,editedbyGennadyChufri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p.164
①参见新华网消息,德黑兰日电讯,2005年5月8。
②B.H.LiddelHart.Strategy.2ndrevisededition.NewYork,1967:330-340
①参见新华网国际频道资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http://news.xinhuanet.com,2005年3月5日。
①参见新华网资料:《国际原子能机构》,http://news.xinhuanet.com,资料类型:国际组织。
①《2004年布什总统出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为纪念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举办的展览会上的讲话》,http://usinfo.state.gov,2004年11月。
①金鑫、辛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①资料来源:俄罗斯《晨报》,200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