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计划目标及其政策分析(第一部分)


  一、核计划目标分析

  伊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和抵御外来入侵的经历造就了伊朗独特的民族性和特殊的政治体制。而且,伊朗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些对于伊朗能否顺利发展其核计划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只有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伊朗的历史、政治体制、民族性、以及其核计划发展的具体过程等问题之后,把伊朗的核计划发展问题与现在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影响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科学、严谨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合理的探讨和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一问题。

  (一)发展核计划的动机

  伊朗的核能力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至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其发展动机。

  1、史因驱动

  伊朗是西亚的大国,也是一个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前身是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古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创造了灿烂的波斯文化。进入公元七世纪以后,伊朗一直处于动荡不安和遭受外敌入侵的状态之中。随着阿拉伯帝国征服伊朗高原,昔日辉煌的波斯帝国也一去不返。

  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朗人终于通过宫廷内阁的斗争,初步复兴并保护了一些波斯文明,但此时蒙古人又开始了对伊朗高原的统治,随之而来的是突厥人的兴起和阿富汗人的入侵。

  近代史上,伊朗内部各族纷争,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峙,以及后来英、法、俄、美等国的入侵,使其国家主权一直受到列强的侵蚀。直到伊朗新军首领礼萨汗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伊朗的主权才摆脱这些势力的影响。

  巴列维的国王认识到必须通过革新才能强国,因而推行政教分离和“全面西化”的政策,强行要求伊朗人改变自己的政权关系。巴列维政权的这一政策再一次使伊斯兰教什叶派遭受重创,大批宗教人士受到排挤甚至流放。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什叶派才又一次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政权。

  在与各种入侵势力斗争的同时,伊朗人的思想中从没有放弃过对恢复昔日波斯帝国辉煌的向往和憧憬。在被伊朗人奉为伊朗史记的《列王纪》中,伊朗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西记述了伊朗自开天辟地以来的历代帝王的历史,昔日的辉煌使得伊朗人非常骄傲。在波斯语中,“伊朗”这个词来源于“雅利安”,意为“高贵的”。①这种民族优越感和帝国梦交织在一起,使伊朗人有一种绝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和宗教的曲折经历造就了伊朗什叶派穆斯林顽强而不屈的性格。伊朗这个国家存在的本身就是伊朗人民不停斗争和反抗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伊朗人民通过上千年的不屈斗争,早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了不屈服于任何敌人的性格,这种不屈的精神也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斗争之中。这种内在的精神是伊朗屈辱的历史和向往辉煌的过去、梦想恢复辉煌所造成的。

  直到今天,伊朗人民还没有放弃恢复波斯帝国的梦想,这也是伊朗作为地区大国存在的内在原因。同时,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其发展核计划的动机之中。伊朗发展核计划固然有解决本国能源问题的需要,也有保障本国国家安全的目的,但是无论出于哪种原因都是为了增加本国的实力和提升国际地位这一根本目标,也是其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对抗美国的必然选择

  美国强大的力量和国际影响使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不亚于该地区任何一个成员国。这造成了美国与海湾地区的国家关系密切,无论是地区盟国还是美国的敌对国家,都与美国有直接关系,这种关系也体现在美国与伊朗之间。

  20世纪50年代,伊朗是美国“北层盟约”的成员国之一,是遏制苏联势力的堡垒,伊朗被美国纳入其“同盟战略”。1955年11月,伊朗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通过该组织联系了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以及英国后与《东南亚条约组织》呼应和联系来遏制苏联。1959年3月,美国与伊朗单独签署《双边防御合作协定》,此时的美国与伊朗关系十分密切。“所谓北层战略就是遏制苏联南下向海湾扩张,伊朗是唯一集中体现了美国海湾战略的国家。”②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与伊朗关系开始走向敌对。随着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国与伊朗关系由战略合作迅速转为对抗,此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进入了历史最糟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了“双重遏制”两伊的战略。因为在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的霍梅尼政府和拉夫桑贾尼政府坚持奉行强硬的反美立场,视美国为头号“大魔鬼”,尤其反对美国干涉海湾地区事务。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虽然是美国的重要盟国,但美国却给伊朗人留下非常坏的形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历届政府一再干预伊朗的内政,甚至多次参与颠覆伊朗政权的活动。美伊关系中的这一因素让伊朗对美国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产生了敌对和仇视,而后两国关系转变为敌对,这种仇视就变得更加严重。

  20世纪50年代初期,伊朗民族主义领袖、首相摩萨台宣布将伊朗石油国有化,因而成为英、美眼中的敌人。在英国情报机构的帮助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帮助逃亡国外的巴列维国王重返伊朗。20世纪70年代后期,伊朗国内反国王运动高涨,美国总统卡特在人权问题上不断向伊朗国王施加压力,巴列维政权危机四伏,而此时美国又将其抛弃,要求巴列维国王“为了他本人以及伊朗的最高利益”①离开伊朗。1979年,巴列维国王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伊朗,王权宣告垮台。

  在与伊朗新政权的交往中,美国的行为也大大伤害了伊朗。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经透露,美国曾与伊朗政府达成协议:伊朗帮助美国解决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问题,美国许诺如果伊朗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但是,在美国人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美国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②美国政府出尔反尔的做法加深了双方的敌对关系。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一直对伊朗采取敌视政策。继1993年推出“双重遏制”政策之后,美国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通过“达马托法”,禁止第三国公司在伊朗对石油和天然气业进行投资。美国甚至以军事相威胁,国会还拨款2000万美元试图颠覆伊朗政权。③

  美国对待伊朗的政策和态度,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由不信任逐渐转变为仇视甚至敌对。再加上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遏制伊朗,阻止其向外输出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霸权意识、指责其在海湾地区谋求霸权、抨击伊朗人权状况、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等等,最终使双方的敌对关系加深到几乎不可能相互谅解。

  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在接受美国的CNN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府对伊朗的外交政策和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伊朗人民的感情。而这种对于美国的敌对态度使得伊朗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防可能来自美国的威胁。伊朗政府认为,美国之所以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作为地区大国的伊朗不具备核武器。与美国的斗争坚定了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决心。

  3、安全战略的要求

  不可否认,无论美伊关系处在友好时期还是敌对时期,伊朗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这是因为伊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并且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伊朗在地缘政治和能源政治上对美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伊朗拥有6827.8万人口(截至到2003年7月)和164.5万平方公里国土①,北临里海并接中亚,东面与阿富汗有长达936公里的边界,控制着海湾东岸和霍尔木兹海峡(2000年从海湾出口石油的90%,即国际能源市场上2/5的石油贸易量要经过此地②);是中东仅次于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强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人口规模、地理位置以及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决定了伊朗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也奠定了其“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地位”。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美国对伊朗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都一直十分重视。美国在海湾地区实行过的“北层战略”、“双柱战略”、“双重遏制战略”中,伊朗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对象。在美国目前正在实行的“大中东战略”中,伊朗也仍然是占据首要地位,美国依然把伊朗作为控制中东地区的关键。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改造中东地区的局势,实现美国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控制和占领。伊拉克战争只是美国彻底改造中的第一步。美国要想彻底控制中东,除了占领伊拉克以外,还需要征服伊朗和叙利亚这两个被美国视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的国家。而相对来说,伊朗比叙利亚更加难以控制,伊朗也就成了继伊拉克之后中东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反美力量中心。美国如果想控制中东,不征服伊朗或者改造伊朗是不可能的。

  伊朗在美国的战略中还是一块扩大势力和影响的跳板。控制了伊朗,美国可以乘机压制其他大国。伊朗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军控条约,并且与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保持良好的军事或经贸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以及阿拉伯世界关系友好。因此,美国将通过打击伊朗,达到间接打击俄罗斯、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伊朗的利益这一目的。尤其是日本,日本出于进口石油的利益考虑,一直与伊朗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成为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俄罗斯则成为伊朗主要的核工业合作伙伴。因此,美国如果打击伊朗或迫使伊朗改变对美国的敌视态度,就可以削弱其他国家在伊朗的利益,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利益在伊朗取得最大化。

  此外,伊朗新政权坚决反美,并一直支持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与统一,坚定的支持巴勒斯坦的建国事业,反对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成为美国继续扩大在中东的战略渗透与民主改造的主要障碍。美国要实现彻底改造中东、实现中东地区民主化的目标也与伊朗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格格不入,对于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来说,伊朗是阻止其计划进行的关键。

  此外,伊拉克稳定与否,与伊朗密不可分。

  伊朗和伊拉克曾经有过八年的两伊战争,伊朗多数是什叶派穆斯林,因此伊朗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为争取权力和宗教和平待遇的斗争,以此反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战争后,伊朗把伊拉克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宗教领袖汉姆基释放回伊拉克,利用他强大的精神号召力来组织和动员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①美国担心伊朗会利用与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的关系趁机渗透,对伊拉克军事管委会吸收大量的什叶派人士不可能放任不管。随着伊拉克重建的进行,美国与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的矛盾日益表面化。美国要使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政局稳定,就要阻止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和伊朗的什叶派穆斯林串联,使其不能影响到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政治进程和社会安定。

  出于维护和扩大本国利益的目的,美国不会放弃对伊朗的控制和干涉,而伊朗也会为摆脱此种控制和干涉而采取各种手段。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伊朗如果阻止或破坏了美国的战略目的,也就等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通过发展核计划来摆脱美国对伊朗控制和干涉,实现本国战略目的是伊朗选择的一种战略手段。虽然这种选择未必是最好的,但对于伊朗来说,这种选择确实是摆脱困境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4、解决能源和经济问题的途径

  伊朗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外,在能源和经济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正是美国对伊朗历来十分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伊朗资源丰富,其中又以能源资源最为突出。

  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其在能源战略的地位十分重要。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二位,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为937亿桶,占世界储量的9%,是欧佩克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40000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储量的16%,占中东总储量的58%,仅次于俄罗斯。同时,伊朗也是欧佩克中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出口份额为14%,日出口石油360万~370万桶,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美国2001年5月发表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到2020年,海湾国家生产的石油将占世界石油的54%~67%;全球经济几乎肯定将继续依赖欧佩克成员国尤其是海湾国家,该地区对于美国的利益仍将至关重要。①作为世界能源中心的大国,伊朗也一直在利用自己的能源优势。

  在海湾地区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几乎全部与能源有直接的关系,伊朗也不例外。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而在海湾地区的国家最主要的经济基础就是能源。可以说伊朗的经济安全是由其能源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其石油资源决定的。

  然而“资源有限”与经济发展却需要不断增大对资源的开采②这一矛盾却使得伊朗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寻求根本的解决途径——发展核计划——和平利用核能。这也是由伊朗的石油输出能力远远大于其石油开采能力所造成的。

  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伊朗至今尚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一个急需资金、技术和先进产品的大市场。尤其是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以后,伊朗大幅调整对外政策,对外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欧洲国家和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等亚洲国家纷纷与伊朗能源、交通、通讯等领域积极展开合作,收效良好。但是,伊朗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建立在石油经济之上的。

  石油是战略性稀缺物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与各国的生存状态、发展状态、战略、目标、利益等息息相关。海湾地区的大量石油就成了各国竞争的主要目标,这种争夺集中表现在美国对海湾地区的控制上。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朗就成了美国能源和经济利益在中东地区的主要控制对象。

  就地区资源和经济安全而言,美国在海湾地区驻扎军队是为了保卫其经济利益,甚至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也是保卫和扩大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手段。不过,这种作法必然会触及作为地区大国伊朗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没有国界的限制,跨国石油资源所属权问题已经受到发展石油经济国家的重视。与伊朗存在石油资源跨界问题的国家是卡塔尔,在位于两国相连的大陆架上分布着海上巨型油田。两国对该地区的投资已经高达数亿美元。地区国家之间对于能源的争夺控制也需要伊朗具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竞争获胜的保障。

  伊朗在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军事力量等都不如美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本国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确保本国的国家安全而选择发展核计划,不仅能够解决本国的能源危机,也是其实现能源战略、确立大国地位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出于解决能源问题的长远考考虑,还是为了实现增加军事威慑能力、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目标,发展核计划都会给伊朗在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问题上带来巨大的利益。

  (二)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过程

  分析伊朗发展核计划的目标和政策,就必须掌握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详细过程,伊朗发展核计划最早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学术界把其发展核计划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停滞阶段和重新全面启动阶段。

  1、起步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也就是在巴列维王朝时期。这一阶段是伊朗核计划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伊朗与美国关系密切。这是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两极格局的交错地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抵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阵营的前沿阵地。伊朗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大国关系都很密切。

  出于战略上的目的,美国、德国、法国主动帮助伊朗发展核电站,建立核反应堆,并向伊朗提供大量的铀浓缩技术,培训核技术人才。当时的伊朗雄心勃勃,准备建立23座核反应堆,并预计用30年时间全部投入运营。

  1967年,美国首先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5兆瓦研究反应堆,由德黑兰核研究中心负责运行。与此同时,核技术的军事应用也由德黑兰核研究中心成立的一个小组内展开。

  1970年,伊朗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1974年,伊朗原子能组织成立。伊朗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核电站,西德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造的两个1300兆瓦轻水反应堆在1974年开始动工。20世纪70年代中期,伊朗在伊斯法罕成立核技术研究中心。1979年,法国又准备在伊朗的达尔霍恩建立二座935兆瓦的核电站。①

  此后,伊朗与西方国家达成了许多合作建立核反应堆的计划,截止1979年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朗已经与美国、德国及法国达成了建立12座核电站的计划,有的核电站已经完成大半,德国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立的两座核电站已经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60%和75%。②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从西方国家购买了大量的核原料和燃料,1974—1977年伊朗分别与美国、德国和法国先后达成了为期10年的核燃料供应合同。1975年,伊朗还购买了法国正在建造的欧罗夫铀浓缩工厂10%的股份③,这样伊朗可以获得该工厂所有的开发浓缩铀技术,而且可以获得一定份额的浓缩铀。这一期间,伊朗派出了数千名人员前往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甚至印度接受和技术培训。

  在此阶段,伊朗不仅与西方大国合作建立了很多核反应堆、核电站,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核原料和燃料,学习核技术,而且开始了独立开发自己的核技术,1974年伊朗成立了原子能组织,专门负责伊朗的核开发计划。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于伊朗这一阶段的核发展看法是:伊朗在发展自己的民用核能,加强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同时,着手独立开展核能研究和开发,已经显示出谋求把和平核能技术转化为研制核武器技术的倾向。

  尽管伊朗在1970年签订了核不扩散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核查。美国却始终认为,虽然表面上伊朗与西方国家合作是为了发展民用核能,实际上伊朗正是利用西方提供的核能技术,不断谋求能研制核武器的核技术和核材料。

  如果不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朗的核技术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其掌握研制核武器的技术可能会指日可待。不得不指出的是,正式因为美国出于战略考虑,积极发展与伊朗关系,才使得伊朗掌握了最基本的核能技术。

  2、停滞阶段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为核计划发展暂时停顿时期。

  1979年,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开始执政,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急剧恶化。伊朗与整个西方关系都彻底决裂。1980年,伊朗又发生了美国人质事件,美国与伊朗关系迅速恶化。西方国家随之逐步断绝了与伊朗的核合作,西德援建的两个轻水反应堆停工。加上当时的霍梅尼政权出于反美和反西方的政治情绪,伊朗在第一阶段所有的核计划基本上都被冻结。此后,伊朗核能项目陷于停滞状态。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在战争中,伊朗的许多核反应堆都遭到了伊拉克的轰炸,基本上全部被毁。西德帮助伊朗建造的两座反应堆也在1987年至1988年遭到了伊拉克的轰炸,伊朗的核电建设和核计划发展处于暂时的停顿和瘫痪状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伊朗原有的核工程有的停产,有的被毁坏,基本处于瘫痪。两伊战争刺激了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决心,伊朗开始谋求重新建立新的核项目工程。

  西方国家因为担心伊朗发展核武器,基本上都拒绝了帮助伊朗重新建立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计划。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伊朗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核电站的问题,并与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之后,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要求才得以实现。

  这一阶段,伊朗的核计划不但没得到发展,反而因为战争的原因使得原有的核设施和建设破坏殆尽,但也正是战争,坚定了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决心。

  3、重新全面启动阶段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为伊朗核计划重新全面启动时期。

  两伊战争以后,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复杂,美国在中东扶植一些新兴国家,加强了对中东的渗透和控制。伊朗与美国关系僵硬,以色列长期拥有核武器,威胁整个阿拉伯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加大了发展核计划的决心并开始多方寻求帮助。

  伊朗曾一度寻求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在这种努力失败以后,伊朗开始把目光转向俄罗斯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此时,苏联刚解体不久,苏联的三个主要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都部分继承了前苏联的核武器,掌握核技术,拥有核原料。

  1992年,伊朗试图从哈萨克斯坦购买高浓缩铀,但没有成功。1995年,伊朗与俄罗斯达成了协议,俄罗斯帮助伊朗建造原来德国没有完成的核反应堆,为伊朗培训核反应堆技术人员,向伊朗提供低浓缩铀燃料。协议最初要求2000年完成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使得俄伊合作进展缓慢。

  2002年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俄罗斯将在随后10年内帮助伊朗建立5座核反应堆。同年,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上宣布,伊朗将在今后20年内再建造10座核反应堆,使其核电站生产能力到2020年达到6,000兆瓦。伊朗宣布,其核能开发完全是出于满足伊朗能源供应的需要,不谋求发展核武器。

  这一阶段伊朗在核电站建设、铀矿的开采、核燃料循环技术开发以及核武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都有全面考虑,并取得一些成效。

  该阶段俄罗斯和中国是伊朗发展核计划的重点合作对象,两国与伊朗都签订了一些协议,但中国为了表明支持核不扩散的态度,于1997年终止了为伊朗提供核帮助大部分协议。

  在核电站建设方面:除了布什尔核电站2003年底建成和运行外,俄罗斯还援建5个以上的新核电站。核电计划已于2002年开始实行,到2012年以后伊朗将有一个十分可观核动力能源。①

  在铀矿开采和核燃料循环技术开发方面:伊朗要设法获得开采和提炼铀矿石的能力。在探明伊朗具有5000多吨铀矿储量之后,因为不具备大量开采和磨提炼铀矿能力,伊朗需要外国的帮助。俄罗斯则为其提供了开采设备,并为伊朗提供开采和提炼铀的技术。

  为获得浓缩铀,伊朗曾探索过几种不同技术方案。最终采取了与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类似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国际贸易市场和西欧的供应商一件一件地购置离心机部件,来获得铀浓缩的能力。通过一些公开渠道(如学术研究机构或大学等)或以伪装成公司并以公司的名义购置适合民用和军用的两用技术以及被禁止的核技术,离心机设计情报和技术、特殊环形磁铁、氟气源等都是通过公开渠道引进的。除了公开渠道外,伊朗还通过伪装的公司在国际黑市贸易市场或互联网上购置核材料和核材料生产的设备,前苏联国家则是这种贸易的重点对象。

  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伊朗政府继续保持德黑兰核研究中心的一支核武器研究队伍的关键人员,继承该队伍的资料和知识,逐步开展一些计算机模拟和核爆炸装置的基础研究。

  伊朗通过购置得到了用于制造武器部件和辅助设计任务所需的设备。伊朗不仅从英国购置到高速摄影机和闪光X射线装置,还从美国公司购置了示波器和脉冲发生器。这些仪器可用于测量和检验内爆型核装置的冲击波。

  此外,伊朗还采购一种真空设备,这种设备是熔炼和获得精密加工机器的工具,可以用于铸造和加工武器形体。尽管如此,伊朗仍缺乏建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很多复杂的两用设备,加之缺乏技术经验,伊朗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如果用于研发核武器,其设计能力也只能限于那些低威力、笨重的简单核装置方面。

  此时期是伊朗核计划的重新全面启动阶段,伊朗在民用核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其发展核武器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但是也正是这种发展给伊朗核计划发展带来了危机。

  (三)伊朗核计划目标分析

  1、伊朗核计划危机

  伊朗核计划危机是指由于美国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不信任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虽然美国对待伊朗的核计划一直不满,但是直到2002年8月,问题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此才真正形成了对现在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伊朗核风波。

  美伊关系从友好转变为敌对以后,美国一直指责伊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秘密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而伊朗则始终否认有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声明其核计划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对于核燃料问题,伊朗则声称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是为了自力更生确保核电站的核燃料供应。

  伊朗核计划危机是从2002年8月开始的,直到现在该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美国虽然一直指责伊朗在暗地里发展核武器计划,但是却没有真实、可信的证据,所以美国对待伊朗的指责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过多的关注。

  到2002年8月,这种状况出现了变化。在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全国抵抗委员会向新闻媒体《纽约时报》揭露,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这为美国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年12月12日,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向国际社会公布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的纳坦兹铀浓缩铀设施的商用卫星图像。至此,美国和伊朗各执一词的局面被打破,国际社会也对此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不利于伊朗的形势下,伊朗决定以退为进。在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主动宣布承认伊朗建立了浓缩铀提炼设施,掌握了提炼浓缩铀的技术。并在法、德、英三国的积极斡旋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

  但是哈塔米同时指出,伊朗掌握了该技术和建立该工厂完全是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独立开发的,纳坦兹浓缩铀工厂的浓缩铀原料是伊朗自己开采出来的,否认了伊朗依靠别国掌握该技术和从别国获取铀原料的说法。同时,伊朗还指出,伊朗掌握提炼铀技术完全是出于民用需要,驳斥了美国怀疑伊朗发展核武器的说法。

  铀浓缩技术是制造核武器的核心技术,属于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技术。美国对伊朗的浓缩铀技术是否用于民用表示“严重质疑”,此问题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美国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威胁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以便对伊朗进行制裁。

  以色列对此问题也十分紧张,认为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器,将打破和抵消以色列核武器的优势,会破坏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无核化的现状,因此以色列也一度主张对伊朗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彻底摧毁伊朗的大型浓缩铀工厂和所有的核设施。

  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此通过了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该机构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突击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

  而伊朗则认为,伊朗已经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始终遵守该条约的有关规定,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因此应该有权利根据该条约的有关规定获得发展民用核能的技术和帮助。同时,伊朗指责美国出于政治意愿和遏制打击伊朗的目的,阻止伊朗获得发展民用核能技术以及相关援助。①

  至此,伊朗核风波全面展开,伊朗核计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其中,伊朗、俄罗斯、美国、欧盟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扮演了主要角色。目前,该问题仍然在进行状态之中,其彻底解决的日期尚无法确定。

  2、伊朗核设施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过程和确切地分析其发展目标,有必要对伊朗现有的核发展状况进行了解。但是,由于伊朗对其核发展的相关数据和状况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使得在调查和收集数据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这里只能以伊朗官方发布的相关数据为准,并参考相关报道的数据。

  2003年2月21日,伊朗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访问伊朗,检查被怀疑的伊朗核设施。巴拉迪带领包括美国代表在内的原子能机构代表团视察了伊朗纳坦兹的两个核设施,发现伊朗已经具有160个可以生产浓缩铀的气体离心机,而且还有一个地下工厂。在地下75英尺处,伊朗正在兴建一个新的核设施,该核设施计划2005年完成,将有5,000台离心机投入使用。该离心机厂将能为一座1,000兆瓦的反应堆提供足够的低浓缩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态度是:伊朗的核设施是用于“和平利用原子能”。

  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努力和伊朗方面采取合作的态度,伊朗方面关于核发展的状况正在不断的透明化,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肯定的是,伊朗方面公布的数据是在其政府决策之后才得以公开化的。公布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配合或者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并不能代表其全部、详尽的核发展状况,只能起到大致的参考作用。

  尽管这些数据并不是详尽的,但是用来评价伊朗的核计划发展的现状以及分析其发展目标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将已经公布的伊朗核设施现状以表格形式列出:

  伊朗核设施一览表

  类型名称所在地性能与状况IAEA保障监督

  铀

  矿亚兹德铀矿萨甘德地区1985年探明蕴藏5000吨铀,开始开采不适用

  铀

  水

  冶亚兹德水冶厂亚兹德在建造,生产U3O8不适用

  铀化学实验室伊斯法罕接受

  铀

  转

  化铀转化设施伊斯法罕

  核技术中心

  已建成,将U3O8转化成UF6,将低浓UF6转化成UO2,将贫化UF6转化成UF4,将低浓UF6转化成金属铀,将贫化UF4转化成金属铀接受

  铀

  浓

  缩

  铀

  浓

  缩铀浓缩中试厂纳坦兹已建成164台离心机的级联,并开始通入UF6供料,2003年底安装1000台离心机接受

  铀浓缩厂纳坦兹计划于2005年建成,开始安装离心机,总计可安装50000台离心机接受

  卡莱耶电气公司铀浓缩中试厂德黑兰已于2002年底拆除接受

  激光铀浓缩中试厂拉什卡尔·阿巴德已拆除接受

  燃

  料

  制

  造燃料制造厂伊斯法罕

  核技术中心2004年动工兴建,计划于2007年建成投产,为IR-40重水研究堆和布什尔轻水动力堆制造燃料组件接受

  重

  水

  生

  产重水生产厂阿拉克2004年建成投产,年产8吨重水,现已开始建第二条生产线,建成后将年产16吨重水。重水产品供IR-40重水研究堆作冷却剂和慢化剂不接受

  研

  究

  堆德黑兰研究堆德黑兰核研究中心5兆瓦(热)游泳池式研究堆,1967年美国提供,年生产600克钚。1987年阿根廷帮助改造,93%铀235的高浓铀改为用20%铀235的低浓铀接受

  伊朗核研究堆阿拉克40兆瓦(热)重水研究堆,用天然UO2燃料,用于生产医用、工业用放射性同位素、反应堆研究与发展接受

  微型中子源堆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1994年3月临界,27千瓦(热),900克高浓铀燃料,生产同位素接受

  轻水次临界堆同上

  1992年建成接受

  重水零功率堆同上

  1995年临界接受

  石墨次临界堆同上

  1992年建成,现已退役接受

  动

  力

  堆布什尔核动力厂1号堆布什尔1974年西德动工援建,1979年停建,1984~1987年期间遭伊拉克6次轰炸,严重破坏。1996年俄罗斯帮助重建,采用VVER-1000轻水堆,电功率1000兆瓦。俄在伊朗签署保障监督协定附加议定书后提供动力堆燃料。动力堆正常运行后,年生成180公斤钚,乏燃料将返回俄贮存和后处理接受

  其

  他

  钼、碘、氙放射性同位素生产设施(MIX设施)德黑兰核研究中心已建成,但未投入使用接受

  多用途实验室德黑兰核研究中心已投入使用

  接受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热室阿拉克初步设计阶段接受

  废物处理设施德黑兰核研究中心已投入使用接受

  放射性废物贮存设施卡拉季正在建造,但已部分投入使用接受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中国国防信息中心2004年9月发布。

  除上表中所列出的核设施之外,伊朗还有几所核研究机构和处理核垃圾的设施。包括德黑兰核研究中心,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农业研究与核医学中心,德黑兰理论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夏里夫技术大学物理研究中心,博纳卜原子能研究中心和阿扎德大学等。由于没有掌握这些研究中心的核技术研究成果和相关设施的详细数据,这里只能列出名称作为参考。

  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伊朗现有核设施的状况,作者绘制了伊朗主要核设施的分布图,图表如下:

  3、伊朗核目标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数据不难看出,伊朗所发展核计划的主要部分是用于民用核能,但是也有部分设施核技术适用于发展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判断伊朗的核计划是属于那个范畴。

  作为地区大国的伊朗,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不可能不谋求本国的国家安全。19世纪法国外交家塔列朗曾经说过“若最小的反抗力量与最大的攻击力量相当,则可取得平衡……”。①伊朗也明白和平只能是国际权力斗争出现均势时的结果,本国的国家安全也只有通过发展本国的国家力量才能取得。而在美国的霸权主义处于优势的时候,以常规手段获得自己需要的国家安全保障难以达成时,只有通过积极获得核武器,采取非对称核手段来获得应有的国家安全。

  伊朗处于从南亚、中亚到中东的恐怖活动频繁的弧形地带过度地区。“9·11”事件后,美国先后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加强了对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渗透,并驻军阿富汗和伊拉克,对伊朗形成三边包围状态。

  伊朗与伊拉克处于长期敌对的状态,再加上伊朗西北部有以色列和北约,东南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先后拥有核武器。伊朗为了改变国家的外部安全环境,遏制外来势力对伊朗可能的干涉和侵略,提升伊朗在地区和全球的地位等多重目标,发展民用核能的同时研究核武器也是其处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政府会获得民众支持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萨达姆政府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战争的结果让我们看到萨达姆最大和最真实的“罪过”就在于他恰恰没有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通过各种考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战略上伊朗绝对向往拥有核武器,其核计划的发展最终目标应该是拥有核武器。

  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伊朗只有通过发展民用核设施的途径才能获得发展核武器所需要的核资源与相关技术。伊朗只有在不违反国际公约和核不扩散机制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国际社会的监督才能进行其用于民用的核发展计划,否则就会失去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并会引来美国的惩罚或者制裁。

  根据目前所处的状况,伊朗只有在国际核管理机制和相关公约的允许范围之内,积极争取国际认同和支持,努力发展民用核计划。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其用于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计划。

  ①陈嘉厚主编:《现代伊斯兰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②谢一华:《美国海湾战略的演变》,《西南亚研究》,1991年版,第146页。

  ①曹卫平王哲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②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①李树藩王德林主编:《最新各国概况》,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116页。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ir.mofcom.gov.cn。

  ①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①张士智赵慧杰著:《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②肖宪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①竺家亨:《伊朗核问题背后的故事》,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2003年6月20日。

  ②金鑫辛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195页。

  ③竺家亨:《伊朗核问题背后的故事》,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2003年6月20日。

  ①金鑫辛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196页。

  ①谢培智:《伊朗核问题大事记》,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2004年9月21日。

  ①AlbertoColl.TheWisdomAndStatecraft.N.C.Durham,19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