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数细分导致指数偏差更大,根本无法据以实现投资回报


    国内的几个主要的交易指数推出的时间不长,并且很难见到会有更为细分的市场指数提供给人们参考。那么这些机构的目的何在?

似乎,这又回到了一个与艺术品交易和指数不相干的一个命题,谁都想更早地抓住市场舆论的话语权。

梅•摩西指数(Mei Moses index)在今年的第一个季度完成一项研究,将他的重复出售指数(通常表现了价格不断增长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与平均销售指数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十分有趣。

他以1995年至2004年印象派画家作品的拍卖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平均价格指数和一个重复出售指数。

两者走向大致相同,十年后的指数都高于初始指数;但平均售价指数比重复出售指数的波动性大得多。

其中有一年,1997年,平均价格指数上涨了近400%,然后在1998年直线回落。同一时期,梅•摩西重复出售指数则几乎没有变动,显示出两种指数的惊人差异,尽管它们基于同样的数据。摩西表示:“平均指数意味着你获得的年回报率在市场上根本无法实现。”

各种指数都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其数据库只使用拍卖价格,而没有包括经销商价格(尽管Artnet.com正在将经销商价格纳入其数据库中),从而使得数据不够完整,因为大约三分之二的交易都是通过经销商完成的。

另外,出于种种原因,一些艺术家在拍卖中售出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却通过经销商拥有许多崇拜者。

在这个权威的和科学基础之上的指数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计算指数和分析模型所依赖的原始的成交价格,并不是我们能够获得艺术家的作品交易全貌。因此,他们的价格“指数”必然会非常容易误导别人,而他们参照资本市场指数的框架所建立的指数细分体系,已经将艺术家作品交易价格的参照更远地拉开了与实际交易价格的距离。

他们的本意是想给出更多的市场行情和价格波动,这种精确细分的市场价格指导指数,不仅误导了他们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方向,也误导了投资人对信息和资讯的判断和决策。

而国内的交易指数,还不能够对艺术市场进行全面地、实时的追踪,只是对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交易进行图表分析和表述,更有严重的甚至是和艺术家串通设计的。

实际上,我们反对就艺术品交易进行所谓的指数计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品交易市场和交易方式等远没有像资本市场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艺术家群体之间、收藏家群体之间、艺术机构(艺术基金)之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关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交易环节,基本上相互脱节,也不能够是交易成为可测算的市场行为。

没有一个指数考虑到大宗买入的作品,或是那些因未能达到最低价格而流拍的作品。在某些拍卖中,这部分作品可能占到拍卖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包括大宗买入、私下交易、捐赠等等,意味着多数指数几乎可以肯定是偏高的。

在艺术品交易中,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决不是指数可以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