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谁最需要这样的“救命医生”


当下谁最需要这样的“救命丫头”

李华新   

    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村医刘玉莲的事迹利国内人感动,41年前,梳着两条大辫子的17岁汉族姑娘刘玉莲当上了“赤脚医生”,不过是在镇里最穷的二堡村。对这个能看病打针的汉族姑娘,维吾尔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丫头”。如今,刘玉莲已年近花甲,可村里无论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仍习惯地叫她“丫头”,只是不时在前面添上“救命”二字。
(2007-08-22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1日电)

    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村庄,全村330户人家1092口人,汉族仅有5户26人。耕地少,加上缺水,二堡村曾经穷得丁当响。可就是这样一个穷村子,40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却做得出奇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甲亢并肺结核病普查普治再到天花病歼灭战;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传、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新世纪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型合作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二堡村都走在了前列。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救命丫头”,一个扎根乡村41年,倾心为农民服务的汉族医生刘玉莲。
    这样的救命之举,其实是刘玉莲用自己的真心和付出实现的,今天,最穷的二堡村却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去医院”的基本医疗目标。这样的目标曾是国家总理所希望看到的,也是百姓所期望的。而为此刘玉莲却是在40年的艰辛工作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她医治患者30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
   作为赤脚医生这样是现象,曾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而当年一个赤脚医生的分量,就是一个村寨全部救生的希望,也是那些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可惜的是现在越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的确,这样的医疗方式越是难以生存下去;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甚至是在农村,人们看病更是希望到大城市的意愿就医,实际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根本没有比较都到大医院诊治,一些赤脚医生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就像城市中的社会医院,一些常见病和常规的治疗,都可以在社会医院得到解决。而且在社会医院还有许多好处,意识人数对其患者的病症也是比较熟悉;再就是可以方便治疗,用药也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方便医患之间的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省钱。

    不过即使是在我们内地的一些农村这样的赤脚医生、这样的农村卫生室也比较少见了,而即使有也是那些商业色彩很浓的了。大多数已经不是福利性质的。要维持下去,像救命丫头自己贴钱的事情,基本不会出现。而在便将地区,反而会有这样的一位赤脚医生,用四十多年的时间继续着一位赤脚医生的使命,而且干得卓有成效,不能不让人为之佩服。

    而由此,也使得人们相信,真正要解决医疗费用高,看病难的问题,除了进一步提高大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医疗水平外,我们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更需要像刘玉莲这样的救命医生。因为当下这样的为百姓解决困难的医生,是草根阶层和低收入群体最需要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