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定位的关键


  研究表明,人生定位的关键在于六个字:即务实、坚持、方法。务实是看待问题的态度、坚持是人自身的本性,如果说务实和坚持是定位的基础,那么方法就是上层建筑。此处所说的方法就是策划,就是立志,即合理科学的规划人生。立志,即立定人生的志向,树立远大理想,使之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很重视学生立志,《学记》十分强调“士先志”,对学生的考查第一项就是“离经辨志”。今天,我们仍要吸取这一经验,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立志,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结合自己的条件、特点设计个人的奋斗目标。

  志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的志向往往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社会相联系。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把为官作为自己的理想,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以获得最多的剩余价值为志向。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应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立志的标准之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实现自己的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最终,前两个工人仍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获得成功——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可见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伟大的志向。立志就如在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鲜明的目标,给成功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试想,如果第三个工人没有一个志向——“建筑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他又怎么能够取得成功?成为一名建筑师呢?立志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前提。不难想象,一个人倘若漫无目的地走完人生道路,那么,最终免不了成为高尔基笔下那种只求“活过一天——阿弥陀佛”的庸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立一个目标、一个志向,并为之去奋斗,去进取。我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辉煌的明天。

  读书学习首先要立志。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指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守仁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做事创业是如此,读书学习之事亦然。我国历史上,读书首先立志而终有建树者是不乏其例的,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只有“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才得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能随心所欲”,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三国时,魏国的董遇,自幼家贫,无力上学,但他立志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只怕不立志,只要立了志,不想成功都难。

  有了志向的人,才能奋发图强;有了志向的人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有了志向的人才能不断前进。很多名人的话都道出了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难从身边的事例中看出立志的人和不立志的人确实两样。立志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伟大的人与平庸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胜败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立志,才会有动力,才能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正是“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这一伟大的目标,使第三个工人有动力去奋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立志,才会有毅力,才会为成功而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回顾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明朝的李时珍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花了整整三十年的功夫,终于写成一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这又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无志不可取,有志为雄杰。新时代的青年人有旺盛的精力,有火样的热情,因此,更应该早早立志,去争取成功。

  立志,就要立大志。三国·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我们在确定志向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句话。这样才能够有压力,有动力,从而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奋斗。“成才”是每一位青少年热切向往的目标,其实,它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期就志存高远。1910年秋,他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立志外出求学,在离家时改写了一首旧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在湖南省立一师学习的5年半时间里,经常和朋友们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要追求个人名利,不要打升官发财的主意。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遂成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一代豪杰。

  志向还应当是正义的,积极向上的。尤其是政治意义上的志向,更应当强调正义,否则,即使像希特勒那样,曾经征服了很多国家,但由于给世界人民包括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最终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一个人的志向只有同国家、民族的未来大业融为一体,汇入时代潮流,与时代合拍,在做事中建功立业,才能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成为改造社会的英雄。反之,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没有远大的抱负,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于不顾,对科学文化知识兴味索然,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知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势必成为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的庸人。

  人的志向与成就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可能成就大业。通常来说,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对自己的要求越低,取得的成就则越小,以致一事无成。一个人即使身居陋室,三餐不继,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抱负,也能奋然前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如果志向目标过于短浅,就谈不上有多大的进取动力。宋人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亦大。”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他把人的志向看作人生的目的。我们在立志过程中,要与干大事业联系起来,如果贪求容易实现的小目标,那就是懦夫的行为。古往今来,成大功大业者,必有超人之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也不是好运动员,不想超越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因此,我们贵在立大志,立远志。

  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博何时博。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全部心血和智慧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是最成功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很多,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经过子子孙孙寒来暑往的努力,终于成功。司马迁写《史记》,王冕学画等都是个人立志成功的典范,苏洵从37岁才开始刻苦读书,终于名列唐宋八大家,张海迪身残志坚,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寒门学子克服困难成才的故事,更有很多残疾朋友克服生理不便创造奇迹的故事,如用双脚写字、修表等等,这些事迹都令人敬佩。比之古人在文化科技落后条件下进取,比之家境贫寒的人,比之身体有残疾的人,在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幸福生活着的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理由不立志、不成才!

  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立志应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进入事业的大门,才能开始一段旅程。然而,有了规划,也并不一定就会有成功的人生。成功人生管理三步曲还缺少不了最后一步——知行合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持之以恒地实施人生规划,才能真正创造出美好的人生。扪心自问,你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你找到自己的方向没有?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么就不要被一时的困难吓倒,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果实。如果你还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那么就要认真地想一想,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人生,从现在起,开始为你的人生好好定位。

  综上所述,在定位理论中,定位是一种技巧,人生定位成败的关键在于定位技巧的掌握和与社会需求是否一致上。成功的定位更经常出现在高瞻远瞩的人们身上,他们将定位纳入战略设计,实现战术与战略的统一,一如既往地只朝一个方向用力,从而能事半功倍,并最终使得人生发展得到最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定位,才称得上是长远意义上的、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