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是效用最大的公共产品


  在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还有一周年之际,全国各族人民自然是欢欣鼓舞。作为一名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我在欣喜之余,能够多说几句的话题估计也就是与奥运会有关的经济问题。

  无论是在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前还是之后,奥运会是不是具有商业价值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利好。这方面,无须赘述,看看股票市场上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板块表现就可略见一斑。然而,也有个别人总认为举办奥运会是在赔本赚吆喝,为了短短17天的奥运会这样兴师动众实在划不来。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的确是太片面了、太幼稚了。且不说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及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就是因为举办奥运会而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会使中国受益无穷。此外,每届奥运会也都会为举办国带来了滚滚而来的赞助宽。

  当然,如果中国经济的受益周期只有17天的话,举办奥运会的确很不经济。然而,为奥运会而兴建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奥运会一结束就都拆了,许多基础设施要继续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居住在北京市的中国人民所用。远了不说,这些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像1959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那样至少服役48年,不严格、不专业地说,其效用在道理上也是17天会期效用的1031倍。况且,从资金来源上看,许多赞助商也会抢着为北京举办奥运会付一部分账。

  夸张一点地说,即使北京奥运会不赚1分钱,举办奥运会对中国人民来说也是一笔极其合算的好买卖。实际上,国家的钱来自老百姓,而来自老百姓的钱也必须用于造福于老百姓。相比之下,政府为举办奥运会花一些钱举办奥运会实际上就是为了造福老百姓而制造出一种具有极端高效用的公共产品,而且这种公共产品很难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就绝大多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而言,重要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就能够找到替代品或者不完全替代品。相比之下,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奥运会的独特定位实际上也就决定了其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替代性。试想,无论比尔·盖茨多么有钱,也不可能举办私人的奥运会。同样,美国即使再有钱,也不可能连续举办奥运会。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性,享受奥运会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奢侈享受,奥运会自然也是一种奢侈的公共产品。

  事实上,奥运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就是一种具有效用最大化特征的公共产品。若不是国家出面举办奥运会,这种公共产品花多少钱也买不来。事实上,通过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民会获得更多自信与自豪,这种快乐是比奥运会预算高出10倍、100倍的支出也无法换来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在满足各种生存与生活享受需要后,人民就会最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追求受到其他人的尊重,而举办奥运会正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此乃大大的好事啊,何乐而不为。

  这样看来,举办奥运会能够使得包括北京市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获得最大效用,也能够使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获得最大效用。这么好的公共产品,谁都抢着要,怪不得近年来各国对奥运会的举办权争夺越来越激烈。当然,即使公共效用再大,举办奥运会也还是应当力求节约。否则,北京市人民、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享受公共产品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就会被大大压缩。

  既然奥运会是效用最大的公共产品,制造这种公共产品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北京举办奥运会,期待着更多的北京市人民主动参与,期待着更多的中国人民鼎立支持,期待着更多的世界人民热情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