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交换行为”的界定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325003)

  通常意义上看,人们对于“交换”的理解对应于“易物交换”,即两个行为主体以某种实体物质相互交换。应该指出,这是一种狭义上的交换。广义上的交换,包括有形物质以外的众多形式和内容,例如实物交换、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信息流动、能量转换、新陈代谢等等……;在更加抽象的意义上,它还包括爱与恨、生与死、存在与消亡、真实与虚幻等等对立现象的转换;而从关联作用上讲,如果我们从联结论趋法来看,那么它除了包括价值关系之外,还包括因果关系(并联因果与串联因果)、矛盾对立、竞合关系、映射关系、混沌与秩序等关联机制中存在的转换现象。

  笔者仅见的对交换类型的化分出自斯密《国富论》和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两本著作。他们在实物交换的基础上,对交换行为的区分基本沿用了同一思路,即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交换类型区分为(1)商业交换;(2)亲缘交换;(3)共生交换。从三种交换形式上来看,商业交换是人类独有的交换形式,而亲缘交换和共生交换则为其他生物世界和人类所共同采用。因此,虽然时隔230年之久,但斯密和奥菲克都强调了商业交换对于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独特功效,并认为正是商业交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秩序的扩展。这一结论的重大意义和启示需要我们超越现代经济学对斯密思想的窄化和异化来得到澄清。

  如果我们仅仅将视野聚焦于经济领域,那么对商业交换的社会功能和制度功能似乎更加容易把握,因为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思路,已经导致人们的一种习惯思维就是交换的经济功能在于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而商业交换是如何促进社会秩序型构的动力机制则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刻意的忽略。笔者在阅读经济学说史的过程中形成过一个十分清晰的感受,即经济学在斯密以后的发展曾经为了科学化而剔除并界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而在实证化和科学化的努力取得成就(方法论和形式化)之后,又用一种帝国主义的姿态侵袭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许这是一种错觉,但是从各个学科对经济学方法论帝国主义的抵制和指责来看,他们手中的“屠龙刀”似乎并没有那么大威摄力;另外,从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和关注领域来看,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缺少思想家和道德哲学家的性格和品质了,他们对于理性经济人的敬仰,使得现代经济学家正在变成坐井观天的青蛙。单纯将商业交换行为的功能在经济意义上给予确认,尽管能够凸现这种经济行为的效率功能,但是却忽略了该行为的社会功能。

  笔者之所以要撰文讨论“广义交换行为”,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交换行为之社会功能存在严重的忽视和误解。笔者的深意在于,在交换行为的效率价值之外,发掘其对于社会进化和秩序扩展的动力作用和社会功能。在对“广义交换行为”形成正确认识之前,我们需要对现代系统论和广义进化论的基本知识作为支撑观念和方法论基础。即我们必须将社会视作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而个人与群体则构成该系统的要素,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存在分界面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系统对外部环境需要保持特定的开放性以确保其自发演化的自由能持续供应;就系统内部的要素而言,它本身可以是个人、组织或群体,但每个要素自身也是一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多样性是保持要素互动和交换的前提条件。概言之,我们对复杂系统需要把握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分界面及其开放性;(2)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多样性;(3)要素之间、系统之间以及要素和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的互动。

  正是第三个基本问题要求我们对“广义交换行为”需要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要素之间、系统之间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存在多种形式和内容,商业交换行为只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方式,它仅限于社会主体和组织及群体层面的社会所使用,但在其他社会性生物以及非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中从未被采用。斯密和奥菲克都曾关注过人类社会和社会性生物群体中的交换行为,但是发现,在亲缘交换、共生交换和商业交换之中,唯有商业交换行为具有独特的属人特征。当然,我们的分析目的仍然在于试图解释“人类社会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即使将交换行为的主体从“人”扩展到“系统”的抽象层面,目的也只是在于说明交换作为一种机制对于系统进化的动力作用。显然,一当我们将广义交换的含义引入,那么交换在形式和内容上就将无所不包,许多主张社会科学实证化立场的学者们一般对这种放大和复杂化十分恐惧,似乎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严格逻辑的框架下获取的答案才是有力而又可信的,但是这种倾向存在着——对于社会科学而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于任何社会事实的“试验”模拟检验都将改变起演化的客观条件,而将其虚拟化,进而由此导致理论的结论对于实践缺乏指导意义;甚至,当为了实验结果的理想而将环境条件严格限定后,那么这种实验从根本上已经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剥离出了真实的世界和人类社会系统,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

  笔者之所以就“广义”交换行为进行界定,意图在于将交换行为与对社会系统演化的理解进行联结,进而在一种广义系统进化的视角下,用联结论趋法来阐释人类社会演化的内在机制。系统论的核心原理有热力学定律所揭示,第一定律最终证明简单机械系统的演化奥秘正是牛顿力学定律的精炼形式;但复杂系统的演化则在第二定律中得到反应。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指出,系统演化的持久动力来自于外部自由能与内部自由能的持续转换,如果系统被封闭,那么系统自身将会由于内部熵增而导致毁灭,只有外部自由能的持续输入才能使系统熵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进而保证系统的存续和演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本身正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行为是该系统持续演化的根本动力。一旦我们将某一社会群体的系统封闭起来,那么该系统的演化将随着内部互动资源的衰竭而趋向衰竭;相反,只有那些保持良好的开放性的社会群体,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才保持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当然这种系统内部要素和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商业形式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将这种互动行为的精炼形式界定为商业交换,那么就必须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商业交换行为与其他交换行为的差别及其社会功能。同样,如果我们将系统思维作为一种普遍思维时,那么,互动和交换行为对于系统演化的意义和功能就会得到凸显。比如当一种观念、道德或是价值观被看作一个系统时,其开放性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交换对于系统自身的演化而言,就是十分必要的。那些墨守成规、顽固不化、钻牛角尖甚至极端主义者显然是系统思维下的“自闭者”,正是这种封闭截断了他们在观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与他人或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进而最终导致其演化动力衰竭。甚至在情感方面,复杂系统理论的启示也是非常明显的,爱与恨一旦走向极端,就类似一个感情系统的封闭状态,它会导致感情系统内部因熵增而衰竭或变得十分无力。西方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鸟儿是不是你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使用笼子。”这也许对于那些觉得越是希望把握住,却发现越是容易失去的人会有些启发吧。

  除了为复杂系统的演化提供持久的动力之外,要素互动和交换行为的另一个功能就在于,它可以不断的扩大和拓展系统的相空间数量和交换半径,进而使得系统演化更具有稳定性。例如,对于自杀者而言,往往是觉得对于人世已经失望或毫无留恋,唯有死才是最终的解脱,这正是因为他们以某种特定的价值替代了其他价值而消除了价值的多样性;进而,由于封闭了价值系统与外部的交换,最终导致了自杀行为。其他类似的例子,我们甚至可以信手拈来。比如,人们通常会选择与别人“讨论”来决定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借助了交换行为的系统功能;再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自我实现和尊重,都需要个人与其他社会主体在互动行为中实现价值观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广义交换行为,并不是具体指某种特定的易物交换,也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无形交易,而是涵盖所有互动行为在内的“交换”行为。它在形式上可以包括商业交换、亲缘交换、共生交换,还包括交流、沟通、合作、互助、关爱等伙伴关系,也包括战争、竞争、痛恨、灾难、比赛、对抗等对立关系;在内容上,广义交换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也可以是非商品的物质如信息、观念、情感、能量等等。更确切的讲,广义交换行为作为一种互动机制,它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和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