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全程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把“参与式扶贫”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二)

··石新荣··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正在做关于西部矿业如何实现绿色开发、与当地村民建立和谐关系等方面的调研。在采访一家矿业的董事长时,这位企业负责人对我提出的《把“参与式扶贫”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很有兴趣,并表示愿意尝试,做成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次日,该矿业的一位基层领导打电话来,提出应让当地领导挂帅云云。

我能够理解这位负责人的思路,希望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积极参与,这应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参与式扶贫”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村民的全程参与,让村民自己作主,所有过程都极其透明化,没有任何的暗箱操作成分。况且,把这一理念融入矿地和谐建设中,也还仅仅是一个设想,需要专家们的耐心和专业方法与知识,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参与,等等。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岭河峡谷国家级风景区,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天沟地缝。图为夏季的峡谷瀑布奇观。(石新荣摄影)

贵州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我是跑旅游的,深爱家乡的青山绿水。提出这样的思路,没有任何的私念与私心,完全是希望我们贵州的资源优势能真正变成经济优势,希望企业在赚取大把钞票的同时,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和回报当地村民的良知:别忘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让山更青、水更甜;让各族村民们的歌声更悠扬、笑容更灿烂……

因此,在紧张的写稿之余,特把过去的一些调研稍加整理,供大家分享和共同思考。

 

已实施“参与式扶贫”并从中受惠的册亨县布依族妇女笑得很灿烂

                                        (石新荣   摄影)

 

2、“三分建、七分管”,农民全程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朝摆村民组168户村民,终于喝上了盼望已久的清清亮亮的自来水。过去,这里的村民要到2公里远的田坝挑水喝,水质又差,不少人牙齿变黑发黄。去年8月,村民们在讨论决策项目时首先选择了自来水工程。在修建方式上,村民们通过投票,否决了请外来施工队承包的提议,选择了自己投工投劳。小项目基金仅投入1.4万元,其他均为村民自己投工投劳和多方筹资兴建。项目结束后算账,朝摆饮水工程花钱不到6.8万元,仅为同类承包工程的一半左右。

  在凯佐乡国际援助项目中,用“参与式”方法修建了一批饮水、公路、经果林等项目。农民对项目具有很高的拥有感和成就感,珍惜项目的点滴成果,出钱出力还叫好。

  凯佐“参与式”扶贫项目实施8年来,给的钱虽然不算多,但处处用到了农民心坎上。三期项目至今共投放扶贫和村寨发展基金约5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约10万元,已实施了30多个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生产、生活项目。每个项目花多少、怎么花,当地干部村民心里都有本账,资金流转透明,使用效率很高。这和其他请包工队修建的项目完全不同。

“头年建、二年坏,三年丢、四年再向政府要钱修”,在我国目前投用的大量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如何加强项目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是一个让各地政府都很头疼的问题。

  

    少数民族聚居的凯佐乡现有人口近9000人,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一半以上。过去,这里的村民长期存在资源公有无价,随意滥用浪费的观念和行为。而对自己参与修建的项目,村民们的观念却为之一变,“自己的孩子自己疼”。不仅自来水要收费,连乡村公路也要家家收费,定期养护。“三分建、七分管”,后续管理在这里已深入人心。

      

        而后续管理,也延长了水窖、公路等项目的使用寿命,村民得益,政府省心。

            

         

  朝山村石匠介绍当年采用参与式方法所修的路和后续管理情况。他颇为自豪地说:我们自己修的路很结实。

(石新荣   摄影)

    朝山村公路建于1998年,长1.3公里,宽3.5米,两旁水泥镶边,十分平整,至今仍是凯佐项目推广的样板公路。布依族农民罗成光,当年是修建这条路的石工和三组组长。他用手抚摩着公路一侧厚厚的石头堡坎,自豪地说:“这条路原先窄小、稀烂。我们自己集资1.16万元,农科院匹配1.25万元,修了3个月,出了4000多工,全部是60厘米1米的石头堡坎,牢实得很!”

  罗成光说,村民们对自己修建的路十分爱惜,制定了公路养护制度,各类车辆每年要交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养路费。每年交公粮前,还要集体维修一次。

水利、林地、公路等所有用参与式方法建设的凯佐项目,现在都建立和形成了村规民约式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组织,在村民中牢固树立了资源有价、有偿管理、有偿使用的观念。(第二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