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教育


第一章        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首务是品性,其次传授知识能力、培育健康人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都是获得智能的主要途径,在本文中只提及学校教育。

 

学校的任务

 

作为保障教学活动的执行单位

保障导师和学生的生活;

提供教学活动的空间;

规范教学的内容

营造创新的教学研究氛围

寻求教学的乐趣所在

鼓励自我教育

约束导师的不恰当行为

约束学生的不恰当行为

 

学校首务是各种空间环境的营造。

快乐的学校,自由的学校,富有创造的学校,我们自己的学校。

每个学校都是有着他的个性,如果不令人窒息则已经成功一半。

 

导师的职责

 

品性感染和教育

传授知识

留意学生的健康状况

培养学生兴趣,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督促好习惯的养成

引导对事物和生命的思考

 

导师不会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而烦恼,于是专心教学。

导师不一定是一种专职人员,任何具备某种资格的人都可以讲学。

导师将教学视为乐趣。

导师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视为最珍贵。

 

 

合格的学生

 

清楚学习的目的

永远的好奇心

自觉而愉悦的学习

广泛联系的思维

深度联系的思维

 

学生在游戏、娱乐、劳动、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单调的,符合学生好动的好奇的天性。

 

考试的作用

 

引导教学的方向

基础知识的温习

教学效果的检验

个人行为发展的方向建议

 

 

在传统教育中,考试是检验一个人成败的标准,是现代科举制度的延续。

考试本身的作用,尤在于通过大量题库的训练,温习所学到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多数人的未来,如果不被考试的结果所左右,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盼望着,考试只作为一种引导某种行为的建议,而不是一种某个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

 

 

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 基础知识、百科常识

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的深造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等。

应用课程 地理、语言等

心性课程 道德、艺术、哲学,历史等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教学实用的知识,不浪费时间。

 

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为在基础课程中纳入太多的专业研究课程。

人们通常以数学作为衡量教学程度水准的高低,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在数学的基础课程中同样纳入太多属于专业研究领域的深奥课程(很多学校甚至进行了大量不必要的奥数练习)。

 

学以致用,在未来,我们中的99%人,很少使用到高中数学的深奥部分。将少量科目中本由专业学者所担当的工作,在中小学时期就交给学生,这加大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扼杀他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和化学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大多数以后不做这方面具体研究的学生,应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十分浪费资源。

 

同样,应这种课程设置,大量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却没有足够时间教给学生,这些包括演讲、地图使用、野外生存、灾难处理、管理、组织、逻辑、自然、关系、礼仪、基础哲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等。也包括目前专业职业技术学校中所开设的大量应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包括机械操作、驾驶、烹饪等。

 

英语的课程设置也是如此。中国人和中国教育在英语教学方面,所浪费的时间是一个绝对的天文数字,也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对外语教学而言,可以设定多几门语言的学习,而不只是英语,在中小学时期,只教授基础知识,为其建立自我学习的基础即可。对各种外语的重视,只能和其他应用课程相当。(现在英语的学习是和一个人的职称、能否进一步深造、甚至个人命运相联系了,悲哀!)

 

在道德、哲学、品性方面,一方面流于说教,缺乏游戏。另一方面偏于一家之说。

整个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学生是被灌填着、说教着、严管着,天生的好奇心、创造力被一点点扼杀。

因不必要课程的存在,既浪费时间、又是学生受累。

 

课程设置是由高考制度所决定。这种制度其实是现代科举制度,现代八股文制度。

 

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应用。

社会分工已经如此精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人类所积累的所有知识。

中小学简单地设置文科和理科,更是不科学,不可能将所有的应用课程和专业课程局限于两种框架中。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生存能力、医学基础、自然科学都得不到普及。(以医学而言,如果教授中小学生,如何在车祸或其他灾难之后,正确搬运伤者,恰当地保护其脊柱,则全国或许每年至少减少数十万截瘫病人。)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制度。

因为社会无安全感,社会保障制度无法给予清晰的未来-----,所以必须好工作,有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之分,于是就选择清华北大等,于是有重点高中、重点初中。(现在是换了些名字,成为实验中学、示范中学,或不换名字也可以)

 

从课程设置,已经看到有多少是无用的,资源和时间被浪费,

从考试设置,看到多少实际应用能力并不被重视。

 

整个社会体系的设置,是成就一代精英,于大多数普通公民而言,并无好处。这个群体的精英,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如果指望他希望推动社会变革,他并没有动力。他处在媲美理想国公民所具备的物质保障,又能轻松满足作为人的各种天生欲望。一个人,就象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正舒服地吸着奶头,他弱小,不知世事,又怎能有所作为?

 

人的一生是由一个个过程组成。衡量一生的价值或幸福感,其实在于他自己临终之前,细数开心的日子比不开心的日子多多少?如果要重视过程,开心每一天,要开心每一天,则以平常心面对万事万物,做好手边的事情,随遇而安即可。应试教育让无数人辛苦。

 

现在的学校

 

利益群体的圈钱工具

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和浪费

科研、学术腐败

择校、考试如当代科举制度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从教育主管机构到学校到老师,都为某种利益所驱动着,无论是金钱还是名誉。

 

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一年所占用的教育资源已经是15年来希望工程投入资金额总和;我们看到某个高校花费800万小钱,建造一个学校宫殿之门时,也正在为发放基层学校的老师工资而发愁。

 

科研、学术造假屡见报端,抄袭论文、熟视腐败,凡被披露者实为九牛一毛。实为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所致。

 

好幼儿园-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就业-好收入-好老婆-好家庭-好儿子-好事业-好发展-好好死去,一生无忧。这似乎是择校、考试的动力所在。真实的原因是即使最富有的人、最有地位的人、现在最有特权的人,正在为未来的不确定而徘徊和恐慌。

 

因牵涉实际利益,教育行业普遍浮躁,缺乏对教育深层问题的研究。指望教育行业人士解决自身问题不可期盼。

 

办学成败的标准

 

学生和导师是否愉悦;

学生品性;

身体素质;

人类基础知识是否掌握;

应用技能;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时间管理。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着人,一代教育的成败,是看一代人。

办学成败的实质在于:是否培育了快乐,品性优良、身体健康,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