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华文化与能源》
中俄能源合作高层国际论坛
2006.09.23
清华大学
郝明玮 马天骄
关键词:化石能源、中华文化、院士、人类和谐、传统经济学、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大会主席:栾景河(中国);索科洛夫(俄国)
郝明玮:
俄罗斯女主席和中国男主席你们好,大家好!请看这张经济学谱系图:
红色斜线的左右两边明显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和阵营。右面是重工主义重农主义最后到亚当斯密再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阵营;左边从伯拉图开始,诞生了马克思,俄国列宁,最后走到苏联和中国,后来苏联解体成了俄罗斯和其他民族国家。今天中国也走到了转型时期。
图下方的问号是问:转型时期中俄和其他民族国家是不是仍然要走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学问题而不是经济学问题。
图的右面有一条蓝线说明西方在中国先秦文明中吸取了营养:西方重农学派鼻祖魁奈早年写了一本书《孔子》,他很多思想从哪里来的。
中国现在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同时存在的历史时期;正处在一个中华文明由隐性变成显性,多种文明共存,相互冲突、借鉴、融合,而且不断变化和高速成长的时代。我们必然干涉到――西方300年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信息手段和金融沉淀,与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的融合问题。(幻灯片)
大会涉及到了到投资问题,能源和开发问题,毛泽东在1936年提出,中国独立后要大量利用外资,中国大规模的利用外资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莫能外,可能在不长时间之内会利用中国的资本。这是人类全球化的基本形态。(幻灯片)
我们再看看城市的变化,中国深圳是一个椭球形社会结构,顶层、底层很少,所谓中产阶级占据中间庞大区域,这是典型的西方文明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深圳并不是中国最好的状态,如果中国都形成了这样椭球型,中国就没有创造力了。现在的中国是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比较有创造力(见《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一书)。(幻灯片)
思考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时代的问题,可以从二元数学模型发明者莱布尼茨谈起。中国《易经》的理路就是二元数学结构。用《易经》当中的乾卦来解释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走向,认为可用“跃龙在渊”加以表述。走到“九四”开始下坡。故而,后进民族国家必然“前车之鉴”(幻灯片)
西方推行的“华盛顿共识”涉及到的新自由主义方式的包括财政制度,公共支出优先权、税务改革、金融自由化、竞争性汇率、贸易自由化、外商直接投资、私有化、放松管制、知识产权等等十个方面。但是,我们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主题在强调平等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大的忽略了“穷人的知识”,一个英国医疗公司把印度农民用了几千年的给牛治病的药注册了专利,结果印度农民打官司,英国法院判下来的结论是英国医药公司侵犯了印度人民传统的知识产权。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人类文明不能共享!所以我强调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刚刚开始,原世界银行的行长斯缔格列茨在他的《喧嚣的90年代》一书中强调“不能投机”,索罗斯也反对投机,索罗斯在俄国投机,在东亚经济危机投机,因为这么大的空间,你们这么多人投机,我也可以投一下。当前全球的经济和文化正处在一个混沌状态下,好像“布朗运动”。“北京共识”可能是我们与俄国朋友们一起讨论是很关键的。西方工业文明讲竞争,而中国人讲“和诤”,比如提到安全问题就要提到保护安全问题,如果有了核能那必须要原子弹保护核能,这样的竞争没完没了。在人类急需能源的基础上谈和谐,是需要智慧的。和谐社会才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现在全球化有这么几个重要概念,WTO、公开、公平、公正,华盛顿共识、个性化,区域成长,俄罗斯是一个区域,中国是一个区域,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区域,必定是以差异繁荣,而不是以统一繁荣来代表的,最后形成和平发展,俄罗斯和我们一样。(幻灯片)
大家看看全球人类分布,中国最多,欧洲也不少,然后是印度、北美地区,广大俄罗斯土地没有人住,你们很富裕。(幻灯片)
大家看看电力,日本朋友们他们用的电太亮了,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几乎一片漆黑,这么多人怎么一片漆黑,东边稍好一点。俄罗斯与中国一定要亮起来,这需要能源。
我们看替代性能源,化石能源不断减少,我非常支持发展核能,但西方不愿意让发展中国家发展核能。有很多障碍,在意识问题上,在各方面都会碰到问题。(幻灯片)
我们看一看,红色是用电的比例,蓝色是钢铁,绿色的是商务,中国该走什么路?
看看这张图,这图谈到了波兰、南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德国、欧盟,他们对于煤炭的消费,这是煤的全球储量。组织很关键,一个和谐利用资源的组织是应该建立的,我非常认同。(幻灯片)
我们看到我们的贸易路线,澳大利亚线最粗,往日本、往中国。
这是我们未来可能再找到的能源,马卡洛夫院士,你们国家太富裕了,能够与你们合作非常愉快。
主要石油地区也在你们那,世界上所说,你们现在是能源新贵,天然气也在你们那。
你们还没有说海洋问题,在大陆架石油存在,这是未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沙特阿拉伯每口井每天采油5075,中国只有45桶,非常可怜。
石油储量第一沙特阿拉伯,红色是中国,非常可怜。
全球从2000年开始,已经开采出来的能源要继续用下去还有43年时间,我们就别用了,没了,这桶就空了。
这是全球的石油管线,我们看到最发达地区还是欧洲,马克洛夫院士认为生意最好做的地方还是欧洲,其实把管线铺到中国来生意也好做,因为人口多消耗大。
今年4月沙尘暴肆虐北京(幻灯片)
院士,我们不希望我们生活环境是这样。这是中东的沙尘暴(幻灯片),地球被我们剥光了。
所以三次石油危机最后导致了什么呢?发达工业国家在改变自己工业结构,但是还是在改变工业结构,还没有考虑到转变人类发展的方向,如果还是以化生能源作为基础这样的改变,他们还会遇到危机,危机将困扰他们,永远拔不出来。所以我强调,毛泽东非常远见说了一句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我想我们和俄罗斯同时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和俄罗斯要向人类指出向上一条路,说出来的话是新的。
我认为,和谐社会的和平发展,不走西方老化的工业道路。您所讲的,就是要走服务的道路,以避免工业文明大量的消耗能源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只有保护人类环境,把工业垃圾消化在人类智慧中,才有出路。俄国朋友笑话我们像加工厂,我把它比喻为垃圾厂,全球化人类分工很明确,发达国家在继续发展,中国应当选择服务行业,抓住教育不放松,提高在金融、旅游、科技领域、互联网、通信等大量领域大量培养人才。以上这些产业和事业领域消耗能源是最少的,有的行业几乎不消耗能源。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更突出,研究中华文明体系与现代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发展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向。我们在天安门看到一个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世界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21世纪人类必然面对的问题,在上世纪的所有思想家和政治家中只有他一人有如此前卫的眼光。
注:以上部分资料有美国能源学会提供
主持人栾景河:谢谢郝教授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发言,经过组委会允许,我们讨论还是继续进行下去,有问题的可以向三位发言教授提问题。
倪伟斗院士:
刚才郝教授的提法从本质上、理论上完全赞成,但是要分析一下我们国家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当然我们往这努力,但是要做到这点比较不容易,从世界各方面情况来看,我们处在这个阶段,几种文明并存,农业经济、后工业经济等在一起,这些转变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想把能源减下来,但是现在发展信息产业,包括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一、二产业的发展,如果你给农民配备非常强有力的计算机和软件,他不种粮食也不行,必须要有物质流才能有为它服务的信息流,毛泽东说过: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人和人和谐、人和自然和谐这是最高境界,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很多工作恰好与郝教授的说法背道而驰,我们中国并不富裕,能源也不多,但是浪费绝对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刚才于院长说到,我们从工业生产角度来说,每个工业产品能耗好像就低20%到30%,但是我们的能源强度要高5、6倍,这里主要是工业结构问题,人家以波音飞机为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与你生产水泥创造的价值,这相差很大。这要改变是与我们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我们不生产钢铁,不生产水泥,只生产波音飞机,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我们要搞创新型社会,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在往这方向努力。郝教授有个很好的启示,就是用文化把我们国民浮躁、铺张浪费、奢侈的心理克服掉,现在房子有了100平米还不够,要买200平米,所谓豪华宾馆,什么夏天要降到22度,冬天升到30度,好象不达到这个不与国际接轨,其实这很寒碜。就是我们学校以内都骑自行车,自行车停的地方很小,汽车停的地方很大。到大旅馆汽车可以开进去,自行车不能进去,我们学校科技楼我进去,我拿着大红请帖说不让进,说自行车不让进。所有道路都是为汽车服务,这些东西郝教授应该大力宣传,把我们国人的劣根性摆脱掉,像天下第一城搞的太奢华,进去后真的难受,这些东西应该从中央到地方,应该彻底贯彻,否则一切都是空话,现在眼睛都往西方来做,甚至西方都不是这样,我们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丹麦、挪威、瑞典,他们很朴实,他们比我们更有钱,我们有点钱就像暴发户。从文化角度这里希望郝教授好好做工作,这里潜力很大。
代表:各位老师、各位嘉宾,我是中国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郝明玮的助手:
非常高兴能与各位老师一起交流,我认为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也可以创新更多的能源科技,我们甚至可以在太空中发展新的殖民地、新的能源,但是我认为,在目前全球化下,能源仍然是不够的,是稀缺的,甚至可以说永远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深切的感觉到,我们在进行能源科技探索时也要进行文化反思,我觉得问题关键是我们处在今天高能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生活方式,我有个说法,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是注目礼争夺战,现在是谁能够获得更多财富,谁就受到更多的认可。目前西方文化下的注目礼实际糟蹋了自然,扭曲了人性,我们必须寻回自己,就是人类的意义究竟何在,是回归于平静幸福生活还是享受更多文明,所以能源科技可以探讨,如果全球文化不改变的话,我们未来在哪。
主持人 马马耶娃:
我想提两个问题,索科洛夫说过,在俄罗斯建了一套能源工业体系,这套体系具体什么样,能否更详细介绍一下?第二个问题问马克洛夫,我们能源工业现在效率有多高?相比苏联时期。
索科洛夫:
我想说的有关能源工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首先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能源工业作为所有工业发展的基础中的基础,实际也并不是整个工业发展基础,也是整个人口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改变的基础,这些都成为了地区性的产业模块。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时,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用于大规模能源工业体系的建设,所以当时我讲过了,采取的发展道路是以点方式发展,这也成了我们整个的发展模式,在二战后,当然这个发展就更加大规模化了,对新的一些地区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资金投入首先也只是在能源工业方面,在其他方面都是次要一点的。当时国家发展不断,财富也在积累,在这样的能源工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把某个地区看做一个能源的提供地区,而需要把整个地区的经济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和谐、有机的发展。我们现在拒绝了规划经济模式,而在当时规划经济模式下,对每个产业的投入都是有详细的计算和规划。的确现在也在制定新的能源计划,制定后又如何呢?制定出来后只能作为建议性的给政府机关来参考。如果我们互相看一看,我们不仅仅应该把远东地区作为能源提供地区,而是整个远东地区得到良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俄国科学院院士马克洛夫教授:
这些产业还在存在,而且经历了经济上的衰退后,现在正在恢复,也在考虑今后的发展,比如水电站的问题,而且与之相关的木材加工、铝加工等等,比如在东西伯利亚也有这样的工业综合体,围绕着与水电站相关的产业,现在又进一步修建这样的水电站加入铝厂综合题,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长远规划中,在研究近20个新的综合体的开发,其中三分之二都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我提到我们准备发展深加工产业,将来有新的项目为基础,对这些项目也做了研究,比如当地州长也在制定自己的计划。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原来的计划体系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这里面有风险,我们也要依靠商界的资金。如果中国能够成为我们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中国还可以利用这个产品进一步加工成科技产品,我要强调一下,中国在这链条中可以在我们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程度,生产出新的产品。我们正在研究新的问题中,其中有70%与新材料相关,这也是很多新技术的基础。我觉得我们的建议对中国并不是有什么损失和嘲笑,因为这些都是新材料,中国可以利用这些新材料,把它进一步生产出重点产品,这样耗电量比较少、耗能量比较少,而且科技程度并不低于我们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才是我们真正深层的合作,而不是简单的进出口关系上层面的合作。
我还想感谢一下郝明玮教授,像这样高水平、非常合理的报告,提出的问题确实合理。因为不管是美国、俄罗斯、中国,都对当前的文明发展并不满意,因为我们觉得当前文明发展已经走进死胡同,昨天有俄罗斯使馆代表,你们好像提出能源方面新的观点,我前不久参加了一个讨论会,他们讲到,在近三十年时间,人类消耗食品会超过过去人类全部食品消耗量的总和,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需要考虑并寻找新的出路,同时我还有这样一个想法,是大概的想法,我不是很明确,我们不能称为是西方文明错误的道路,是被迫的道路,否则地球怎么才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地球上每个人都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别墅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被迫去发展城市,而城市环境就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个人野心之间的竞争,怎么样重新教育,怎么让这种观念和心理上发生转折,中国这么长远的历史文化确实给我们了很多启发。当时我们说,中国有自己的传统,他搞集体化就很方便,后来发现集体化也不是很有效的办法,但是当时确实有过这样的说法。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但是我们需要探索,包括考虑能源发展,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内。
主持人栾景河:中俄能源合作论坛第五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会议背景材料:
“中俄能源合作高层国际论坛”邀请函
尊敬的郝明玮 先生:
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拟于2006年9月22-2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中俄能源合作高层国际论坛。此次活动为中俄“国家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探讨中俄能源合作的经验,为促进以中俄能源合作为典型代表的国际能源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活动中将聘请中、俄、美、英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
主要议题如下:
1、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
2、中俄能源合作与政治、外交关系:现状及前景
3、全球化背景中的中俄能源发展战略:美国因素、欧盟因素、中东因素
4、维护世界(中、俄、美、欧)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侧重能源供给、油价波动、能源运输和环境污染四大挑战)
素仰阁下在相关领域中成就卓著,特此恭请莅会。
联系人:王奇、唐寒冰
电话: 010-13651253816;010-62786878
传真: 010-62795444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此致
敬礼!
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 胡显章
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 倪维斗
国际论坛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РУ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