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事物的本质联系研究的方法要求我们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参加生产的主体不同,建立不同主体参加的世界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甚至个人经济学,从而组成经济学的完整学科体系
关键词:本质联系、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Abstract:The research method to be engaged in the essencial contact of thing requests us take the mode of mankinds oneself production as the economics research object..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ain body to attend the society labor, build up the different economics department,such as world economics , national economics( macro- economic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even personal economics, thus constitute complete course system of the economics
Keyword:the essencial contact, research object, course system
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可谓多如牛毛,然而本人却认为没有一家的论述能够让人信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述不外两种,即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生产关系。认为研究对象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的观点不过是就经济论经济,并没有抓住经济的本质,而认为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的观点则来源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的观点的一个变种,同样没有抓住经济的本质。同时,关于研究对象的论述也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物质财富的生产的观点只是在经济的表面联系之间兜圈子,把普通的观念翻译成学究式的语言,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而生产关系的观点则以所谓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研究所有制的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不具体地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社会生产的本质联系,同样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那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不想先给出一个研究对象的论述,然后再论证它。而是先谈谈研究方法问题,再提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任何科学的研究方法中,都存在两种研究方法,即从事物的现象、表面联系研究的方法和从事物的本质联系研究的方法,前者是一门科学的初级阶段,是为后者准备资料的阶段,后者则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根本标志。前者是静态的研究方法,后者是动态的研究方法,前者必须进步为后者,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前提,如果前者不能进步为后者,则该门科学就变成了资料的堆砌,庸俗观点的总汇,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伪科学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观点的大杂烩。而当前世界上经济学的研究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死胡同。
而从事物的本质联系研究的方法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所有外部联系,并从中找出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联系的方法,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法学研究中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就是这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也必须如此。
经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经济的科学,而经济,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其外部联系又有哪些呢?
我们知道,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而在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又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物质资料的作用逐渐减弱,因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主要地决定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决定于人口的生产和社会化,决定于教育和科技。《中庸》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口的生产和社会化,以“仁、义、礼、智、信”教育下一代,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使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而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以八股文取士,使社会精英醉心于古经文之中,通过研习古经文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求得科场上的速成,不肯扎扎实实地从事于“格物、致知”的工作,结果是科学技术停滞不前,又造成了我国近一百年落后挨打的局面。马克思片面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大概马克思一生下来就上树摘果子吃了。
可见,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产生的人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要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我们常说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研究竞争主战场——经济——的首要社会学科的经济学不研究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不可思议的。
人作为生产力的因素之一曾经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但“只是在他们作为劳动者而存在时,才被经济学家们所关注,至于他们的繁殖、衰减、生死、疾病以及质量臻进等问题则是人口学、教育学和医学的研究职责。”[1]至于把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即使在逻辑上必要,在事实上也不可能”[2],本人认为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正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采取了逐渐变化的形式,才使历史过程显现出阶段性来。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处于群居状态,还没有剩余财产,家庭还未产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也很有限,人类自身的生产主要靠繁殖的方式进行,我们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原始社会。随着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知识的积累,人们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3]逐渐产生了家庭和剩余财产,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人们开始以繁殖、家庭教育、遗产继承的方式进行自身的生产。在此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当作遗产继承,奴隶主的儿女是奴隶主,奴隶的儿女是奴隶,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制度就是封建制和王位世袭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各种知识的积累,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人们开始以繁殖、遗产继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此时社会地位已不能当作遗产继承,奴隶已解放为平民,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制度是郡县制和选官与科举考试制度。而随着大学和各种学校的出现,国民教育体系确立,家庭教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们开始以繁殖、社会教育、遗产继承的方式进行自身的生产。而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制度正在形成中。因而,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逻辑上是必要的。
那么在事实上是否可能呢?当然是可能的。
首先,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进行的生产,根据参加生产的主体不同,我们把经济学划分为世界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甚至个人经济学,从而组成经济学的完整学科体系。
其次,还是因为参加的主体不同,世界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个人经济学的主要外部联系不同,决定性因素不同,从而使得各部门经济学表现为本质的不同,恩格斯说:“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4]。
世界经济学因为参加主体是世界上所有人,其外部联系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无限的自然界,其本质联系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虽然因为世界统一市场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学还只是一门未来的科学,但我国古代多的是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论述,儒家学说更以其追求人与人人格的平等,遵循一定的竞争规则则,以“仁、义、礼、智、信”教育下一代而穿越时空,促进了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人相信,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儒家学说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学的主体。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企业范围内主体参加的物质资料生产,由于一国或企业财富的多寡并不取决于其自身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或多或少的财富,而是取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企业财富的多寡[5],因而其外部联系除了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无限的自然界外,还有对外贸易和国家间的竞争或企业竞争;而在众多外部联系中,对外贸易和国家间的竞争或企业竞争处于相对主要的地位,因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外贸易和国家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以及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应采取的国家政策、策略和企业战略。
在我国经济学发展史上,商鞅的“耕战学说”,管子的轻重学派都曾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学说体系。本人认为,“耕战学说”与轻重学派仅仅关注对外贸易和国家间的竞争,而对人类自身的生产几乎没有论述,从而使其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够把我国传统兵法这一融汇了儒、道、法等多家学说精华的理论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领域,不仅仅关注对外贸易、国家和企业间的竞争,而且关注人类自身的生产,则必将大大促进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学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个人经济学则因为个人无法左右人类自身的生产,其外部联系则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和国家的各种政策及企业策略,个人只能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进行自身的生产,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见,如果我们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得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能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丰富的素材,必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再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与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农村与城市的不平等,地区与地区不平等),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建立适合人的发展的运行机制。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童年、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阶段,我们要创造平等的环境,使所有未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教育,同样的医疗卫生保障,我们要取消遗产继承权,开征赠与税,进行遗产的社会继承,使所有人接受同样的遗产,使所有人的竞争开始于同一起点;青年、壮年阶段是人们进行竞争、创造价值的阶段,我们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保障竞争的公正进行;老年阶段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人们进行竞争、创造价值的终点,我们要对竞争的结果进行评价,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等级的养老服务。如果我们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探索适合人的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见,以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1]《经济理论歧见的剖析》18页,胡寄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同上书19页
[3]《左传·昭公》
[4]《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48页
[5]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