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将在“诤言奖”的掩护下开辟新渠道!


 

    “云南省政府官员车志敏今天在此间称,该省将在全国首设诤言奖,最高奖金高达五万元人民币,以此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这是笔者今天在《中新网》上看到的一则题为《云南全国首设诤言奖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新闻报道的开头。

    也许有人看了云南省政府这个“诤言奖”新闻,以为这是一种制度“创新”,能为云南今后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为此叫好;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云南政府的一种“不实”之举,有“欺世盗名”之嫌。应当说有人有这种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为普通老百姓,其平时所说的话就是真话,不管你政府奖与不奖,老百姓说的话都还是真话,要么老百姓不敢说。所以,政府设这样一种奖项,给人以“欺世盗名”之嫌是在所难免的!

   尽管人们对“诤言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笔者对云南政府的这个“诤言奖”却有另一种理解。笔者以为,“诤言奖”的设立揭示了新时期官员腐败的“新动向”。

    也许有读者看了笔者这个理解,会认为这是一种“乱解”,不足挂齿。不过笔者到要奉劝有这种想法的读者朋友不要忙于下结论,待看完笔者的分析后再下结论也是不迟的。

笔者以为,在当今中国,最聪明者莫过于领导干部,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愚笨”的人民群众,没有不聪明的领导干部。也就是说,如今领导干部所说的、做的、决定的等等事项都是正确的,不然,领导干部如何去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发家致富呢?

不过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你看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都认为自已才高八斗,有奇思妙想之术。他们在位之时,往往都有一些惊人之举,留下“惊世”之作。比如建豪华办公楼;搞现代“文字狱”;搞突击提升;机关用人要“批条”等等。以上之举确也惊人,有的被媒体曝出后,还惊动了中央领导,引来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当地政府也就此而陷入了没日没夜的查、查、查的日子当中。

当然,出现了上述问题后,这样的领导就会被人指为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民意什么的,遭到媒体的强烈抨击。不过,聪明的领导自然聪明,他们都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本领,从中吸取教训的特长。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形象,聪明的领导自然也就突发奇想,使出了“诤言奖”之类的“新招”,以博取上级领导的欣赏。当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后,这一新招也就被誉之为有“创意”。于是,上级领导一高兴,拍板在全省大力推广,并将其列为“常设奖”。

其实,这“诤言奖”还有一个妙处,妙就妙在其明的是叫老百姓提“建议”,给老百姓发奖。而实际上呢,一些领导干部正在此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呢。他们正想借这个“诤言奖”之名,将公款转入自己的腰包中。

   为何如此说呢?其实,其中的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

大家不妨想想,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政府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困难的,况且,胡总书记也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政府领导、官员,每做一件事,每作出一个决策,只要与上面的要求对照一下,看看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有利于国家、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前途和发展,就会知道这个决策正确与否了,还用得着“设奖”叫老百姓来指出吗?

如果真要这样做,非要设奖的话,笔者认为,我们的官员不如请来几十人或者几百上千的人,站在政府门口,效仿当年“吴王夫差”那样,数其罪过,以此警示,岂不更为痛快?或者,领导干部们也可以采取“卧薪尝胆”的方法,来时刻提醒自己,显现人民群众的艰苦生活,检查自己是否处处为人民着想等等。

况且,如今网络如此发达,只要领导干部打开网,就会看到很多人通过网络免费指出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想想,如此无价的“建言”,领导干部为何不用?反而劳民伤财地去设“诤言奖”什么的,这到底有何用意呢?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其实,笔者以上所说的那些道理领导干部们都是非常清楚的,理解也是比常人深刻的。所以领导们要设这个“诤言奖”一定另有其意的。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的决策是否正确,普通老百姓如何提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谁敢说领导的决策有错?这岂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么。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对政府提什么“诤言”的。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到政府去上访,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又有何用呢?领导干部会听吗?他们喜欢听吗?这是显然不可能的事啊。

   而领导干部需要什么人提“建议”呢?其实,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喜欢的一些人群,比如,干女儿、小秘书、七大姑八大姨、小舅子等等、等等。他们说的话领导干部都是喜欢听的。况且,这些人又不是当领导的,他们也是普通老百姓。所以,现在政府搞的这个“诤言奖”,一般老百姓是提不出这些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独创性见解,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言、决策咨询建议,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批评和建议”的,而领导干部喜欢的人就有可能提出来的。这样一来,政府就可以按照程序对其进行评奖,其结果肯定是某某领导的“干女人”提出的看法好,切合实际,荣获特等奖;某某领导的“小秘书”提的问题好,其见解有“建设性、前瞻性、独创性”,可荣获一等奖………。

    如此这样,那么这些公款奖金,不就在披着合法的外衣,闪着耀眼的光环下,飞向领导干部喜欢的人的腰包里去了吗?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个“诤言奖”不揭示了腐败的新动向又揭示了什么呢?

   当然,如果有读者看了笔者以上的分析不以为然,那么笔者再请读者朋友看看2007626日《检察日报》上的《后院腐败暴露反腐三大软肋》一文,也许就会觉得笔者所言非虚的。

 

 

                                         龚玉环

 

2007627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6-26/965047.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6-26/9650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