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编者按:

   

    甘肃民勤为何变成了四大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呢?董洪先生曾经在武威工作过,他记得大约在1988年左右,许多民勤人借发展经济之名,大肆发掘腾格里沙漠中的甘草等药材,武威八中的一名民勤籍教师竟辞职去挖甘草,后来人手不够,还雇用武威人去当帮工,开着手扶拖拉机往来运输,他最后赚了4.5万元,开起了一个装潢公司……

目前,种植籽瓜卖大板瓜子尝到甜头的许多民勤人为一己私利,拖延抵制节水的“日光温室”作物种植,纷纷打井抽水,致使沙漠英雄——沙枣树也枯萎渴死,还美其名曰“因地制宜,尊重实际”,攻击张绪胜“脱离实际,违背民意”,如今沙尘暴即将淹没民勤,温家宝总严肃批示:“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应提上议程。当务之急是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有效地控制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一个大国总理,在短短四五年里,就一个问题,先后十二次批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说明石羊河的问题,不仅仅是该流域220多万人口的问题,而是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啊。民勤不存,武威不存;武威不存,丝绸之路将从祁连山下中断,北中国就会变成一片沙海,那时候,沙漠将飘过长江,填埋江南和大海。亡羊补牢,往看前,损失巨大,往后看,犹未晚也!

军情似火,须用重典,没有张绪胜这样一个军人的果断,民勤人真要自己毁了民勤吗?凉州人不答应,全中国人也不会答应!

 

 

 

中国古代有种名马称“的卢马”,特征是眼眶下面有道“泪痕”,乃“马中极品”;同理可知,具有相同特征的人也应为“人中极品”,张绪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于1954年7月,属相“马”,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69年2月入伍,先后在陆军第十九军和兰州军区司令部工作,历任战士、班长、政治指导员、参谋、处长、副部长等职,与转业后担任甘肃省建工局局长的魏瑜年和担任甘肃省公安厅厅长的于振东同时列为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麾下的三员得力大将。1992年转业地方工作后,张绪胜历任青海省统计局副局长,甘肃省统计局局长。主编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信息》、《西部大开发——机遇挑战决策》、《西部大开发——经济统计决策》、《西部大开发——统计·知识·实践》等著作。2001年6月,张绪胜担任了中共武威市委书记。

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搞好了,才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并非“形象工程”。武威的老百姓期待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张绪胜上任三个月后,人们就急不可待的发问武威的首要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呢?

当外埠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就立即被这里的一切感染了。在武威市区外环路,全线可以看到悬挂的横幅,林立的彩旗,推土机和轧路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展示出西部热土沸腾的场面。在市区里,也同样如此,挖掘机在挥舞着手臂,吊车在装卸着材料……他们不禁从心中感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了!西部真的忙起来了!武威真的要发展了!

 

                       美化市容营造人文经济环境

 

武威,物华天宝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市中心文化广场城标顶端的大型复制品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它是中国的旅游标志,也是武威人民无畏气慨的象征。1980年,武威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曾在这里交汇融合。虽然武威有着源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那毕竟是昔日的美誉,随着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加快,武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制约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再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紧跟时代的步伐,必将淹没在大变革的历史长河之中。武威市的领导者们未雨绸缪,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马踏飞燕的凌空之势,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大做文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日供水8万吨自来水扩建工程、日9万吨污水处理工程和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目前,三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建设中。同时,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东侧的雷台旅游区也实施了基础建设。在这里,记者看到:红墙碧瓦、湖光潋艳,绿荫掩映,这是甘肃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武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武威在中央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还启动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百塔寺的修建工程,这是武威市和凉州区决策者们打出的又一张王牌。

武威只有盘活城建工作才能把一些几十年一贯制的纽结打开,使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活起来。待这些工程在今明两年相继完工后,武威将成为一个奔放、开朗、好客的新型城市,丝路文化五凉文化马踏飞燕等人文资源会在丝绸大道上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发展交通编织经济畅通网络

 

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要隘。如今,武威又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兰新铁路和国道312线横贯全境,经多次改造,已经成为甘肃通向新疆的交通干线,目前古浪至永昌县312国道又再次改造。古永高等级公路主要路段都经武威境内。武威市委市政府在古永公路改造中一马当先,采用融资、建设、经营方式建设,追求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计划2002年十月建成通车。

省道211线是武威至民勤的一条重要公路,同时也勾通312国道和省道212线,也是甘肃、青海、内蒙的南北连结线。民武公路的建设,对优化路网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武威市委、行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武威行署采取省地联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投资达1.52亿元,现已全面开工建设。

武威市城市二环路工程,主要包括市区二环路城区主干道和内外环路三部分,总投资10788万元。二环路建成后,将形成大环套小环,环环连棋盘的交通格局,即可分离过境交通,又可减轻内环交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二环路的建设还可以为武威市城市发展提供22488亩的开发用地,这对于寸土寸金的武威来讲,其效益十分可观。与工程相关的乡村干部和群众说,改建古永公路,修建二环路就是把致富路、幸福路修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在近百里国道、市区二环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一支支施工队伍顶着酷暑,从填路基到修桥洞,从工程材料进货到验收施工,坚持科学管理,科学施工,并实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武威市委、市政府以及凉州区委、区政府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更是时时出现在施工现场,检查督促施工进度,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与工程建设者的汗水汇聚在了一起。一位投资商告诉记者,他很早就选择在武威投资,可是以前武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与外勾通的交通不便,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块宝地上投资。而今,西部大开发给武威带来了机遇,看到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我高兴极了,就等着投资了。

 

                        西部号角铮铮武威热潮滚滚

 

西部的武威奏响了时代的乐章。而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武威抓住了契机,走在前头。城建委主任对记者说:武威物产资源前景广阔。农副产品品种多,质量上乘,黄河蜜瓜,大板瓜子享誉全国,无壳瓜子举世无双,大麻、大蒜、辣椒、西瓜久负盛名。畜产品也极为丰富。在工业上也形成了酿造、纺织、建材、农机、食品加工等骨干企业。武威将来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会一通百通,即能把这些优质的产品及时送出去,又能吸引外资开发建厂,真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

天马神驰竟风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转移,武威正借助这股强劲的东风大兴土木,冲破内陆意识,走引进、联合、协作、开发的新路子,全方位建设有文化、有个性、有特色的历史名城。 

                 

新武威走向世界的四张名片

 

    武威经济和文化的真正睡醒与发展,是20019月撤地设市以后。张绪胜夜以继日的批阅文件和群众来信,指头在钢笔上磨出了血泡,他用白胶布缠住继续坚持……

    一切的“新”都用一个“创”字在牵着它的手,以新的眼界和视野提升武威历史文化的品味档次,以新的观念和思想加速武威经济的发展步伐,以新的胆识和气魄勾划武威的美好未来和宏伟蓝图。由人及城,大概也是一个理儿吧,要推销武威,还得将这本大书浓缩成精致的名片。为武威的文化号脉,就是为武威城文化性格和文化血型的定位号脉。新一届市委、政府从武威的文化品格上着眼,文化血型上着手,文化气质上思考,终于找到了武威这座城市有别于其它任何城市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符号,响亮地推出了武威走向世界的四张名片。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武威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武威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

    武威是“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找到了文化个性与文化符号,就离塑造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血型为期不远了。四张名篇含盖了武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具特色、最具潜质、最能叫响、也最有发展前景的几个亮点。前两张名片属于城市,后两张名片属于农村。四张名片的整合,就使得武威城乡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走向与脉络。这个概括与定位,在武威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份策划与创意,是武威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它的前提是为武威创造丰硕的物质财富做准备。第一张名片,可以把武威打造成不久将来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二张名片,则会大大提升武威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文明程度,并把武威打造成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三张名片会重振武威“葡萄美酒夜光杯”雄风,再现武威盛唐时的繁荣;它和第四张名片的结合,则会引领武威走向“中国西部食品工业城”的大门,引领武威193万父老乡亲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让百姓的钱口袋日渐鼓起来。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雷台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开发建设雷台旅游区。2002年,在雷台旅游景区汉文化展示区下沉式广场内放置的是整体放大六倍青铜铸造的铜车马仪仗俑,其原形出土于雷台1号汉墓。这套气势雄伟、铸造精美的铜车马仪仗俑由39匹铜马、14辆铜车、45个铜俑和1头铜牛组成,是国内外罕见的大规模文物复仿制精品,从栏杆外看去,汉将出行时车麟麟、马潇潇的壮观场面跃然眼前,人们称赞这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杰作。

200311月雷台旅游景区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4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12月景区文物保护性开发项目雷台文物保护与汉文化园区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0054月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511月被甘肃省旅游协会评为甘肃省游客最满意的旅游景区(点)之一。2005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93711,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考察了武威百塔寺,目睹萨班灵骨塔塔基,他感慨万千,指示当地政府必须好好保护好萨班灵骨塔塔基。回京后,李铁映同志要求国家文物局提出规划修复萨班灵骨塔。而后,历经众多仁人志士奔走呼告,该项工程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15项大型文物维修和保护工程之一,投资1788万元开工建设。2003年,一百座白塔在它倒塌75年后,又耸立在了百塔寺的遗址上。这座见证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名塔终于再现了它昔日的金碧辉煌。

2004年8月23日至25日,第3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在凉州区百塔寺召开了“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百塔寺遗址保护维修一期工程竣工典礼还举行了“凉州白塔寺遗址陈列展览馆”开馆仪式和“凉州会谈学术报告会”百塔寺保护修复工程,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百塔寺景区的建设工程,既是文物工程,又是政治工程,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伴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海内外炎黄子孙崇拜马王的风潮再度兴起,中共武威市委、市政府亦有意识地把这种属于信仰范畴的文化活动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提出开展“天马牵线,旅游搭台,经贸结亲”的天马文化经济活动,依托天马的声望提高武威地区的知名度。2002年的815,武威市甘肃武威首届“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召开,迄今已经成功举办5届。如今,逢年过节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这座古城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以“节会”形式集中展示、推介历史文化,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挖掘整理,配合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品牌的活动。因而,这四张名片一打出去,就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似乎是一夜之间,武威与世界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轻宜就在地图上找到了武威,并向武威走来。

    武威作家王相山感叹说,原以为这样四张名片,其创意应该出自文化人之手,更应该由谙熟武威历史文化的大家们和本籍的文化人来设计并完成。但他不出自文化人之手,而是出自第一届市委、政府的官员之手。

    实践不幸再一次印证了他的观点,对一个城市观察体验最深刻的往往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而是走进这个城市的外地人。

    历史如此,现实也如此。历史上对武威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往往不是武威人自己,而是外籍人,比如窦融家族,比如张轨四世。选出的武威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也都在外地为官,基本没有给武威的建设做过一件事情。

    这样想来,四张名片的创意,出自新世纪武威的第一任市委、政府领导之手,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其实,专家学者往往只熟悉某一个方面,擅长微观而短于宏观,擅长阐释而短于概括。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官人恰恰长于宏观,长于全局,长于概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每个官人都想为而又为的,但新一届市委、政府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上,似乎更胜一筹。面对武威这一座纵横六百里、绵延数千年、雄居河西走廊东端、镶嵌丝路古道的要塞,她独领风骚的骄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呢?他们对这座城市陌生,所以视觉新鲜;他们对这座城市不熟,所以观点独特;他们对这座城市责任重大,所以把一座城市装进了心中,漫漫地咂摸,漫漫地品味,深入地调研,冷静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准确地把握,认为最能揭示武威本质意义、最有资格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发言、说话的闪光点,还是武威的铜奔马、白塔寺、葡萄酒、白牦牛。唯有这四张名片,在国内国际上具有唯一性,也是任何别物都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这才是傲居世界,独领风骚,最令世人信服和仰慕,最值得武威人骄傲和自豪的东西。

 

打造生态新武威 构建和谐新农村

 

2007年上半年,武威市启动实施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近期应急工程,首次向民勤调水1085.8万m3。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打造生态武威为主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浩大工程在武威大地上蓬勃展开。

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武威市委、市政府必须下大力探索求解的重大现实课题。武威农业人口比重大,有两个国扶贫困县、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如何因地制宜,确定切合实际地发展思路,加快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个关系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全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武威市委、市政府决策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武威的工作构想,重在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旨在积极探索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生态优化主导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本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二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建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运行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全力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通过努力,使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走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良性循环之路。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央、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省委、省政府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列为全省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线。

大力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夯实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努力实现四个变革为切入点。一是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抓紧绿色认证,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品牌产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抓小康住宅建设,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坚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小康住宅建设为抓手,统筹考虑产业支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等重大因素,逐步使小康住宅向城市、集镇、沿路、沿河、沿渠布局,从整体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抓生态移民和劳务输转,大力推进农民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切实落实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的补助资金,巩固和扩大基地,努力推进有组织的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四是抓教育培训,大力推进农民素质的革命性变革。把农民培训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同优势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同推广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培训资源,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武威打造生态优化为主导的三赢模式

 

所谓三赢模式,就是以资源与环境高效利用为前提,以生态优化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稳步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在三赢模式中,第一位的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由于目前的经济实力不强,武威最为现实的选择是使各类产业在原有基础上逐步生态化,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高科技为手段,推进现代工业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从而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武威的三赢模式,有一条主线,就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它是贯穿和连接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因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实践证明,三赢模式是武威这样生态脆弱、严重缺水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合理选择。石羊河是武威人民的母亲河,要确保永续利用,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市上确立了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在发展阳光产业

 

武威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和资源形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阳光产业。我们将把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沙产业作为重点,依靠科技,共同推进。在沙产业发展上:一是大力推进日光温室建设。以沙产业的理念组织农业进行集约组装生产,进一步从资金、政策、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大规模推广日光温室,发展反季节生产,力争在5年内全流域日光温室发展到10万亩以上,把武威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冬季厨房。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力争使全市地膜覆盖面积占到种植面积的60%以上。二是发展以微藻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努力推动微藻产业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构建基地、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条,逐步达到规模生产,形成一大特色产业。三是着力以先进的科技成果支撑沙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对沙区资源的人工培育、加工利用等重点技术组织研究攻关,研究适应沙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建设一批高科技、低能耗、高效益的沙产业示范项目。四是努力培植沙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酿造葡萄、棉花、草畜、中药材、瓜类等优势产业,大力扶持皇台、荣华、莫高等与生态建设结合紧密、有较强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延长沙区资源开发的产业链。抓好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甘肃野生动物濒危中心、民勤县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建设,以点带面,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发展沙产业。

 

建设生态武威抓住了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

 

建设生态武威的实践,已经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中显示出了强大带动效果。我们今后还要大力实施生态武威战略,坚持以发展促进和谐,以改革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积极构建协调共进的和谐社会。一是实施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的转变。二是不断提高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的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努力建设平安武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中国旅游城市标志之都,白牦牛惟一产地、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四张名片。

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武威市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少说多干,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先干大干快干,武威人民一定能建成富裕生态新家园,武威大地一定能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武威的发展也印证了甘肃省这6年多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该市6年多来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也都翻了一番多,全市呈现出抢抓机遇、大干快上、共谋发展的喜人局面。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报告中提出的四抓三支撑、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为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实践和反复调研、认真思考,我们逐步找到了从武威实际出发挖掘潜力、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节约用水的潜力。要把农业节水作为突破口,综合采用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和科技措施,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节水高效产业。二是农民增收的潜力。重点通过建日光温室,发展草畜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务经济来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三是发展非公经济的潜力。武威的民营企业达到3.7万多户,五年来年均增速达17.6%,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1.3%,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四是园区建设的潜力。省级黄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食品工业城,要学习广东经验,以园区建设提升发展速度和水平。五是弘扬甘肃精神的潜力。多年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造就了一大批勤劳务实的干部群众,通过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必将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绪胜上任之初提出了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号召,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开发建设雷台旅游区和投资1788万元开工修复的百塔寺,不但再现了文物古迹昔日的金碧辉煌,而且树立起了武威的崭新形象。如今,当人们行走在甘肃第一条“步行街”上时,对丝路古郡武威的城市化美景都由衷的发出赞叹。张绪胜这匹“的卢马”以军人的胆识和气魄,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改变了古老武威的面貌,当地百姓有口皆碑。在树立“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形象的过程中,张绪胜也树立了个人的良好形象,不愧是“人中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