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风俗。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风筝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经将自制的木鸢放飞到天空中。后来,人们以纸代木,成为“纸鸢”。从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信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元代时,风筝开始传入欧洲诸国。
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代文人、潍县县令郑板桥有关风筝的诗句。
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产生了潍坊风筝、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四川风筝四个主要流派。
20世纪30年代是潍坊风筝的兴盛期,所谓的“风筝世家”,主要活动于那个时期。当时风筝赛会很多,其中也有官方主办。潍坊风筝艺人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国画风筝、杨家埠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筝学会。放风筝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活动。不仅在北京地区的放风筝活动驰名遐迩。一些边远地区也纷纷举行放风筝活动。1981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筝演放会,同年,包头市少年宫也举办了青少年风筝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