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中国”的寄语和建议
(1) 出版“价值中国丛书”:
“价值中国”拥有这么庞大的作者队伍,为什么“价值中国”不考虑出版“价值中国丛书” 呢?
二年来, “价值中国”中出现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完全可以按主题编辑成册不定期出版。这些好文章真正体现了“为中国经济思考,让知识成为财富”的主题思想。特别是,“价值中国”的作者对各种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各持己见,互相探讨,而且还存在许多颇有价值的的不同意见的争论。
举个例子:“价值中国”中的“价值”一词,在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在“价值中国”网站的博客文章中,“价值”问题也讨论甚广。然而,你去翻一下由塞缪尔森(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奖的得主)主编的《经济学》一书,“价值”这词在书中却着墨不多,注释也很少。尽管这本近800页的《经济学》迄今已再版十几版,成为美国高等院校广为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但是,仅就“价值”一词的讨论,我认为读“价值中国”的博客讨论文章,要比读塞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来得收益深广。尽管博客们对“价值”一词有不同观点,有争论,但不同种经济思想和观点的存在,正是“价值中国”一大特点。实际上,这种百家争鸣在经济学上有益无弊:
1974年,缪达尔和哈耶克同获诺贝尔经济奖。众所周知,缪达尔和哈耶克与的经济思想南辕北辙,一个是主张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另一个却认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乃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1979年,撒切儿夫人入主唐宁街,面临的是英国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铁路大罢工,公共事业普遍恶化 … 撒切儿夫人既捧出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一书说“我相信这个”,却在某些方面又采用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遏制通货膨胀 …… 大家知道,哈耶克与弗里德曼虽然同是自由主义经济大家,但在货币政策上二人却分道扬镳。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价值中国从书”如果能够出版,这一定会提升“价值中国”网站的价值。
同时,如果“价值中国”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被外界出版,刊登,引用,甚至抄袭,价值中国”网站可以出面为作者争取版权的权益,当然“价值中国”网站也会在其中获得自己合理的回报。
(2) 定期撰写“价值中国专题报告”:
二年多来,“价值中国”上出现了许多的好文章,它们既不高谈阔论,也不无病呻吟,而是扎扎实实研究一些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认认真真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和好方法。“价值中国”编辑部,何不定期撰写“价值中国专题报告”,提供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参考。因为有时一些小建议和小方法,能解决大问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股市暴跌,面临“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已不起作用,许多平时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对此也束手无策。当时的罗斯福总统,面临的是“国家三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罗斯福语)。但他并没有用经济学家图表,曲线,或是哈佛商学院的理论来处理经济问题,而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怕是一个好建议和好方法,他都会用来脚踏实地加以研究,用来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虽然有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随时随地攻击他的政策和作为,但罗斯福总统总是乐意去听听新的建议,试试新的路子。流传中说的,罗斯福总统把那些靠捡苹果充饥的失业者组织起来,用扩大政府开支令他们去修筑公路,“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罗斯福语),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如果“价值中国”上的一些好建议和好方法,能够以“价值中国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政府制定政策参考或采用,提供给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参考或采用,不也是体现了“价值中国”的价值的作用了吗?同时,不也是提高了“价值中国”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了吗?
希望“价值中国”的编辑不仅仅能定期统计文章的多少,以及文章被点击的次数,而且要定期统计究竟有多少“价值中国”的文章引起社会共鸣,被外界引用和转载或出版,究竟有多少“价值中国”的建议被政府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重视和采用,因为这正是“价值中国” 的真实价值,也是今后“价值中国”能否成功上市的有力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