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喧嚣还遮蔽了什么
___尊重生命才是今天要学会的”国际惯例”
大洋彼岸的枪声仿佛原子弹炸开了舆论的闸门, 新闻媒介几乎都把最好的版面和位置给了美国校园枪击案, 4月16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校园枪击案,33人丧生;同一天,河南宝丰发生煤矿爆炸事故,迄今已有33名矿工遇难;4月18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发生钢水包滑落事故,30吨1500度高温的钢水撒出,冲进车间内5米远的一间房屋,造成32人全部死亡。
而我们对于国内的俩起灾难几乎全用了豆腐块来处理。难怪《南方都市报》社论是《莫让新闻的喧嚣遮蔽悲剧的沉痛 》,“中国媒体也清一色做封面、挂头条,又是出于何种心态?巧合一般,同样是前天,河南平顶山煤矿发生爆炸,同样是33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这条新闻在中国的关注度远不及美国校园枪杀案,并非人命分贵贱,只是新闻分冷热。中国人对于矿难和它所能引发的话题,已经感到厌倦和疲劳;”
在生命遭遇灾难的时候,我们的新闻习惯于“国际”,而不喜欢“国内”。这里到是可以从”国际”的视野来看看前进中的我们,“国际惯例”是跟着垄断企业学会的词汇,凡是要涨价的时候总能听到看到这个词,看的多了,发现这个词有个特定的语境,那就是谈权利的时候用这个词,在谈责任和义务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一个词:“中国特色“。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上说:我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在美国枪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河南的矿难、辽宁的钢厂事故。我们应当首先想到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消失,是一个个父母妻子儿女的呼天抢地的悲怆,是一个个家庭为经济发展付出的家破人亡的代价。
矿难,在俄罗斯的成为了国难日;枪案,美国为此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下半旗,我们国人在我们的同胞遭难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辽宁铁岭特殊钢厂钢水包脱落32人死亡2人伤。滚烫的钢水烫化了工人,人们只有通过DNA去辨认身份。
20年前著名诗人舒婷曾为“渤海2号”海难写诗《暴风过去之后——纪念“渤海2号”钻井船遇难的72名同志》:” 谁说生命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林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流不息/谁说英雄已被追认/死亡可以被忘记了!/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不再有这种无力的愤怒/当七十二双/长满海藻和红珊瑚的眼睛/紧紧盯住你的笔”.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的震撼和悲凉,是的, “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有深深的敬畏,不论他是高贵的还是普通的.
布什在获知枪杀案后第一反映是:"因为恐惧而颤抖",然后总统夫妇自发为死难者祈祷.总统还下令,全国降半旗的时间自17日起,一直至22日落日时分。
弗吉尼亚州州长凯恩正在日本访问,在得知消息后,马上中断访问返回。
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学生们、遇难者的家属们已经点上蜡烛,流泪的烛光中,众人在为那些在枪击案中死亡的人们祈祷,向他们的家人送上最诚挚的哀悼之情,祝福逝去的灵魂得享天国的安息。
我们的媒介是不是一起怀念三起事故灾难中这些曾经鲜活的不同肤色的98条生命,告慰他们的家属、亲属、同学、朋友、老乡、国人。而不仅仅是围绕着美国校园枪击案,从新闻到心理分析。。。。。。媒介不辞辛苦。
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喧哗来自4月16号中新社一条没有认真核实的新闻,称枪手是“中国留学生”,其实,被惊动是我们对于中国留学生在美的境遇的担心, 当然也有更加高深的说法”对于中美关系的担心”、担心“国家利益”,那么国家利益到底是什么?莫不是每个国民最重要的生命能够生老病死,幸福地走完一生?对于中国留学生在美的境遇的担心,怕是最有力的解释,毕竟太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在美国了,还会有更多的中华儿女要踏上美国这片土地。
当我们关心在美的留学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把目光聚焦在我们身边这些普通的同胞身上,在他们逝去的生命之后,还有他们亲人的哭泣或许能拨动媒介人们近乎生锈的悲悯心弦,撼动钢筋水泥里人与人之间快要麻木的情感:
步入国际化的中国,“尊重生命”、“平等对待“这些普世价值观,才是今天中国要学会的”国际惯例”,这些价值观才是中国进步最稀缺的精神内核。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不再有这种无力的愤怒/当七十二双/长满海藻和红珊瑚的眼睛/紧紧盯住你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