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为何饮鸠止渴?


娃哈哈能有今天与宗庆后善长资源竞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虽然靠着自己借来的16万元起家,不过在当时的气候下,因为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政府体制中,不依赖校办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会很难。比如说银行贷款的企业限制,有了红帽子获得流动资金贷款才可能有名分,尽管不属于即使亏损也有政府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但是即使优良的集体企业的扩张还是有更多的资金限制,在金融资源配给上,如上市指标、长期银行信用贷款很难排名靠前。因此当达能伸出橄榄枝的时候,娃哈哈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愉快地接受了股权合作的协议。

在有了来自达能的金融支持后,娃哈哈的后腰硬了起来,加上宗庆后资源竞争大师妙手,如借势西部大开发,在长江上游建厂,发展纯净水等,娃哈哈成功地完成了从乳酸饮料到的大型食品饮料商的转变。

不过现如今的达能与娃哈汉的商标权之争却让人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国际外部资源竞争手段——购买。在娃哈哈使出百般解数在国内市场驰骋时,达能一直一个影子靠山,并没有显山露水,直到中国进入WTO后,必须执行全面开放政策时,原来达能已经购买了香港百富勤的股份,原来达能已经控股娃哈哈国际。

对于国际大型供应商而言,对外部资源的获得的首选手段就是购买,不仅达能如此,雀巢、宝洁都是如此。这种手段也是国外有关竞争战略教科书的基本方式。

这与娃哈哈当年借势红帽子(虽然后来摘掉红帽子还是费点周折)、西部大开发的政治资源不同,所有来自市场的资源都是需要回报的。当年的达能合作协议是建立在双方利益需求的基础上,不过娃哈哈是短期的饥渴,达能是一个长期竞争战略布局。现在宗庆后拿民族品牌说事,可能还是没有脱开借势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治资源的老套路,不过现在已经是后WTO时代,政府必须遵守有关承诺,对此很难干预。传媒也没有什么话好讲。这次游戏规则变了。

但是从金融制度角度讲,这当然是后话,如果当年娃哈哈能够得到足够的金融资源,可能也不至于现在被达能控股,自己经营多年的品牌都无法使用。这里也凸现了国内金融资源支持不善带来的经济资源的损失,社会资源的丧失。在高谈流动性过剩、过度投资的时候,也应该关心像娃哈哈这样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的起步上升阶段的资金饥渴。很难想象,来自达能的资金敢于注入的企业,国内金融投资业会无动于衷。至少在信息成本上应该有很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