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GDP能耗目标不降反升,形势逼人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GDP能耗5年要降低20%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具体而明确的节能降耗指标列入5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6年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
2006年我国经济总体形势趋好,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势头。但投资增长过快、能源消耗过多等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0.8%。这个对比凸显了我国节能形势的严峻!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模式粗放,能源耗费过大。尽管2006年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做了很大努力,但能源消耗增长依然过快。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尽快扭转,不仅影响到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到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国外经验的启示
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日益严峻,能源工业面临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虽然许多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使得能源消耗呈增加的态势,导致全球能耗平均呈指数增长趋势。面对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应吸取借鉴的。
1、美国:鼓励补贴企业、个人使用太阳能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在美国、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节能活动和新能源开发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中,太阳能以其蕴藏丰富、不会枯竭、安全干净的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青睐,许多国家鼓励民众及企业使用太阳能。像在美国为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法案决定将给予相关企业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补助。新能源法还推出了一个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鼓励人们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在私人使用太阳能设备方面,购买太阳能设施30%的费用可以用来抵税。
2、德国:国家战略能耗减少15%
德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约能源便成为德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90年代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耗都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发展,而德国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15%。在政府等各个部门、机构宣传节能降耗的同时,公民从生活中的节约用电做起,并普遍使用太阳能,节约了大量传统能源。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国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研究,并继续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
3、法国:“太阳行动”打造节能社会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法国应对能源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攻方向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以有效利用太阳能为例,法国政府于1996年发起“太阳行动”计划,目标是在5年内安装2万个太阳能热水器。地方政府及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承担大约30%的费用,剩余部分由消费者在8年至12年内分期付清。
(三)短期看降耗,根本出路是替代——我们的对策
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无论是从短期的降耗还是长期的能源替代,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1、短期看降耗
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上则直接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以2006年1至4月的数字与2005年同期相比,我国煤炭消费增长13.8%,电力消费增长12.5%,全国原油产量增长1.9%,进口原油增长17.3%。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生态危机,短期内实现节能降耗,必须采取有力的强制措施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成立推进国家节能降耗工作的专门机构,直接隶属国家发改委,专项推进节能降耗。
(2)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对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应给予能源优惠政策。对没有完成降耗指标的政府、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的价格,加大对政府、企业降耗不力的处罚力度。
(3)将能耗指标与“一把手”业绩挂钩。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和大中型企业“一把手”任期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拟订有关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着手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
(5)完善税收政策。对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应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6)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能源资源公告制度,定期公布有关企业的能耗指标,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对涉及公众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7)“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深入开展降耗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紧迫性,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技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努力形成“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是能源替代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能源的状况非常严峻,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2000年计算数据显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35种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
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短期的各种降耗措施,只能是暂时的缓解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太阳能替代常规能源是完全可行的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取得长足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5%。2004年,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1.4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左右。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几种新型能源中,太阳能的无限性及环保性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太阳能产业经过十年来的迅速发展,太阳能热产业无论在规模、数量、市场成熟度方面,还是在核心技术、民族品牌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是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商业化程度最高、推广应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并引起世界各国媒体、政要和专家的广泛关注,2006年5年我应邀登上联合国的讲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能源解决方案,第一次让全球能源产业静下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皇明中国模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样板。所以在我国大力开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替代常规能源是完全可行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GDP能耗5年要降低20%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具体而明确的节能降耗指标列入5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6年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
2006年我国经济总体形势趋好,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势头。但投资增长过快、能源消耗过多等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0.8%。这个对比凸显了我国节能形势的严峻!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模式粗放,能源耗费过大。尽管2006年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做了很大努力,但能源消耗增长依然过快。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尽快扭转,不仅影响到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到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国外经验的启示
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日益严峻,能源工业面临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虽然许多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使得能源消耗呈增加的态势,导致全球能耗平均呈指数增长趋势。面对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应吸取借鉴的。
1、美国:鼓励补贴企业、个人使用太阳能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在美国、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节能活动和新能源开发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中,太阳能以其蕴藏丰富、不会枯竭、安全干净的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青睐,许多国家鼓励民众及企业使用太阳能。像在美国为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法案决定将给予相关企业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补助。新能源法还推出了一个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鼓励人们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在私人使用太阳能设备方面,购买太阳能设施30%的费用可以用来抵税。
2、德国:国家战略能耗减少15%
德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约能源便成为德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90年代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耗都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发展,而德国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15%。在政府等各个部门、机构宣传节能降耗的同时,公民从生活中的节约用电做起,并普遍使用太阳能,节约了大量传统能源。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国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研究,并继续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
3、法国:“太阳行动”打造节能社会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法国应对能源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攻方向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以有效利用太阳能为例,法国政府于1996年发起“太阳行动”计划,目标是在5年内安装2万个太阳能热水器。地方政府及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承担大约30%的费用,剩余部分由消费者在8年至12年内分期付清。
(三)短期看降耗,根本出路是替代——我们的对策
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无论是从短期的降耗还是长期的能源替代,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1、短期看降耗
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上则直接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以2006年1至4月的数字与2005年同期相比,我国煤炭消费增长13.8%,电力消费增长12.5%,全国原油产量增长1.9%,进口原油增长17.3%。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生态危机,短期内实现节能降耗,必须采取有力的强制措施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成立推进国家节能降耗工作的专门机构,直接隶属国家发改委,专项推进节能降耗。
(2)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对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应给予能源优惠政策。对没有完成降耗指标的政府、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的价格,加大对政府、企业降耗不力的处罚力度。
(3)将能耗指标与“一把手”业绩挂钩。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和大中型企业“一把手”任期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拟订有关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着手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
(5)完善税收政策。对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应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6)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能源资源公告制度,定期公布有关企业的能耗指标,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对涉及公众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7)“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深入开展降耗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紧迫性,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技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努力形成“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是能源替代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能源的状况非常严峻,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2000年计算数据显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35种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
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短期的各种降耗措施,只能是暂时的缓解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
太阳能替代常规能源是完全可行的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取得长足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5%。2004年,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1.4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左右。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几种新型能源中,太阳能的无限性及环保性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太阳能产业经过十年来的迅速发展,太阳能热产业无论在规模、数量、市场成熟度方面,还是在核心技术、民族品牌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是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商业化程度最高、推广应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并引起世界各国媒体、政要和专家的广泛关注,2006年5年我应邀登上联合国的讲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能源解决方案,第一次让全球能源产业静下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皇明中国模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样板。所以在我国大力开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替代常规能源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