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中国人民耳熟能详,西方国家也相当知名。看《西游》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承恩他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我觉得《西游》和《三国演义》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才成长的历程。具体地说,作者想抒发对官场黑暗、压制人才的愤怒(关于《三国》以后再谈)。
《西游记》的作者首先想发泄了感情就是:官场压制人才。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论证来论证去,现在连作者的名字涵义都没搞清楚。这里,我想提示一下:作者的名字意义可谓深刻。“吴承恩”其本意是“无承恩”,即“始终没有得到领导赏识”的意思。这一署名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从这一角度讲,《西游记》的作者名字尚需要进一步考证。笔者坚信,《西游记》的作者应该姓“胡”或者姓“孙”。里面的主角孙悟空就应该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作者无非想通过妖魔鬼怪的故事来隐寓中国(古代)官场的黑暗、残酷。
具体地说,〈西游记〉的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在人事政策、人才考察和选拔过程中,往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或者说是存在的问题):
一、讲资历,讲辈份。
在西天取经项目组里,陈玄奘(唐僧)由于是上级领导直接任命指派的,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出国取经项目组的项目经理。孙悟空不仅本事大,也是参加项目最早的成员之一,工龄最长,因此成了大师兄。他的两个师弟悟能、悟净按照参加项目时间先后分别被任命为二师弟和三师弟。至于白龙马,尽管默默无闻地吃苦耐劳,由于都不是上面下来的,而是地方领导的孩子,只能是所谓项目组的列席人员,不算正式编制。因此,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是一个单位数论资历的最基本政策。
二、讲出身、讲背景。
孙悟空出身贫寒——石头窠里蹦出来的,一无所有,不知生身父母(典型的遗孤形象),没有任何财产和遗产,自然天成,典型的无产阶级。但是聪明伶俐的孙某不甘于做一普通人,他勤学好问。为了能够跻身于上流社会,他飘洋过海去了瀛洲(现在的日本,古代的中国领土,汉朝直至唐朝都是中华国土,盛行汉学)留学。这和现在的大学生到其他省市读书没什么差别。他天资聪明,具有极强的领悟能力,入学不久便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里面的尖子。但是,由于他个性张扬受到了导师的批评甚至开除。辍学回国的孙子(现在一般称为孙老师)豪情满怀,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自立为王,在花果山成立了自治委员会,自任主席。由于他闹独立,想要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引起了天庭人事部的极大愤慨。
其实,说到孙悟空也不是平凡之辈,的出身也是有来历的。出生他的石头那可是大有来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彩石(怎么觉得好象是说《红楼梦》呢),感受天地之精华后孕育出来的他。尽管他没有直接和某神(政治家)某仙(道德家)直接扯上亲属关系,却也说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前途渺茫。但他信奉的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信条,坚信自己能够打出一片新天地。
玄奘(唐僧)的背景更加不凡。他是指定的项目经理。他是释家研究会(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人大或者议会)的高级政策及学术研究人员,多年在佛祖的研究生班里进修学习,由于上课打磕睡被惩罚。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今天能够在课堂上好好学习的来之不易,他被委派到偏远地区与父母汇合。他的父母也是人中精英(父亲是状元,母亲是美女),但由于得罪了黑社会而死于非命。后来进入了教会办的学校,受到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从此立志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为政府提供理论依据。有一次在百家争鸣的讲坛宣布学习体会和论文的时候,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李主席相中,还专门要请他到宫里给有关部委领导讲课。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玄奘在观音(因)的鼓动和启发下,提出了“没病走两步”的想法。李主席十分赞赏他的精神,专门给他办理了外交护照(通关文牒,当时由于国力强悍,所到之处护照无须签证,属于落地签吧),责令他为国家议会外交使节。
猪八戒原来是天蓬元帅。由于在天庭机关召开年会的时候调戏后羿的老婆嫦娥受到了处分。被下放到基层单位后劣性不改,曾经想霸占高小姐。但由于在农业方面具有一技之长,老岳父也只好忍气吞声。如果高老头知道他以前的背景,估计不会找孙悟空出面了。
沙和尚原来是卷帘大将。由于在天庭与宗教进行的外交宴会中把杯子打坏,损坏公务,被下放基层锻炼。生活作风基本正派。在天庭里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
三、讲传统,讲关系。
孙悟空以为自己有了本领,便开始骄傲自满,以为天下只有他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上天入地的KNOW-HOW。他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委屈。后来他慢慢地领悟到了其中奥秘,即“路线是个纲”,要跟对人。
《西游记》里面的妖魔鬼怪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各路神仙有关系的,一类是没有关系的。
在朝庭当官也好,在宗教界搞研究也好,做公务员也罢,尽管开始的时候是“来自五湖四海”,可时间长了自然容易形成小团体。主管领导如果对下属约束不严,难免手下的什么青牛、琵琶、红孩子、童子、狮子、龙等等到基层单位作威作福,危害一方,阻止玄奘西行之路——这也是计划好的“难”,所以这些人不能受到处分。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阻止你且能够阻止你却没有人出面打抱不平,说明那是组织上的安排。生产关系也是生产力嘛(有点乱)。
对于那些不知好歹的没有关系的妄图阻碍玄装取经的妖魔鬼怪,政策就是剿灭。神通广大不亚于孙行者的六耳弥猴由于侵犯了孙悟空的肖像权,在天庭的默许之下,被孙悟空正法。谁让你没背景呢?有本事也不成。只有老孙负天下,不能再有人仿效老孙。
此外,尽管孙悟空先天没有背景和关系,但他在天庭任职期间由于时间充裕,整天串门,也结交了一些朋友。这些关系在其后进行的取经途中围剿妖魔鬼怪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每当遇到难题,他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四处奔波、活动、说服各路神仙出面提供支持。没有在天庭结交朋友的基础,出访任务的难度会更大。
所以说,公共关系也是生产力。
四、讲纲常,讲秩序。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天庭在晋升职称、人才选拔方面还是有程序的。
首先,要发现人才。千里眼、顺风耳所谓发现人才的第一考察组,曾经在孙悟空刚刚出生的时候进行过考察。可这两个人完全是玩忽职守,导致了后来的孙悟空上访不成演变成闹事的局面。但天庭并没有追究他们的失察责任。
其次,要有介绍人和担保人。
由于孙悟空出身下贱(与高贵相对),无人引见,太白金星曾经试图做过孙悟空的介绍人。可惜他老眼昏花,没有看到老孙的远大志向,导致他在举荐的时候出错了主意。
再次,要讲究循序渐进。
孙悟空不知道选拔干部还需要从基层干起、步步为营地晋升,因此对给他的任命——弼马瘟(机关小车队队长)——十分不满。他想:我是留学回来的!海归哦。学问大着那。可他想跳槽又走投无路,只好挂印而去,回乡继续做自己的“齐天大圣”。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此例一开,万万不可。但孙悟空毕竟是人才,不用的话,一旦走上邪路,破坏性还是很大的。因此,释加牟尼与天庭政府一协商,给了一锻炼机会,保护唐僧去印度出趟差。表现好,回来另行安排。
此外,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
这是铁的纪律。鉴于孙悟空等人都有前科,为了防止闹事,破坏取经项目组的管理秩序,加强内部管理,针对如何管辖好挑皮捣蛋的孙悟空,观音专门制定了规章制度,还教会了唐僧“演讲与口才”。
其实,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也是由于郁闷导致。召开宫廷大会没人通知他(级别不够),还遭到玉帝子女及宫廷服务员们的嘲笑,嫌他长的丑,没人样。当然,上级领导在搞公共关系举行宴会的时候,他不应提前吃。估计那些高级领导吃饭一定会有所剩余的,他完全可以吃“折箩”——打包。他致命的缺点实际上是酒量不足,这是他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如果他有现在我们那些领导干部酒精考验的本领,估计不会出现大闹天宫的错误。起码他会保持头脑清醒。同时也说明,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还没有解酒丹。
五、讲德才兼备。
讲德才兼备就是讲忍耐,讲修养。
从常理说,好干部不能见钱眼开,也不能见色忘义。行军作战也好,组织管理也罢,领导干部应“寒不掖裘,暑不挥扇”,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这一点唐僧堪称楷模。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金钱美女的诱惑、地方上的妖魔鬼怪恐怖主义的生命威胁,他头不抬眼不睁。因为他知道,自己仅仅是被暂时下放锻炼,自己还有远大的前程,不能因小失大,要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上级委任他当项目经理。凡是那些出了问题的干部,几乎都有离岗危机感,“五十九现象”估计就是——所以现在人员调动都是突然袭击。
孙悟空(损勿恐——要正确对待上级领导及同僚的批评指导)脾气不好,在项目组里群众关系紧张(其实在天庭的时候很有人缘,朋友也很多),自以为有点本事就可以嘲笑、欺负同僚(也犯了天廷一些高干子女的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他有很多缺点,但由于能力超人,上级不愿意看到“赶走一个孙悟空,来了一个猴”的局面,所以他始终没有下岗。只是其间他曾经和项目经理唐僧同志因为看问题的意见不一致闹过情绪,出走过一次。为了平息待遇不好的怨言,观音给孙悟空发放了劳保服装,以便于长期野外作业。
猪悟能(诸勿能——无所作为)好吃懒做,成绩往往是自己的,错误就往别人身上推,爱打“小报告”,贪财(经常贪污碎银子,而且是公款)好色(不但自己好色,还多次怂恿唐僧同志接近小姐)。但喜欢接近、巴结项目经理,紧紧地团结在项目组的领导下,所以他的缺点也就被唐僧忽略不计了。
沙悟净(杀勿净——网开一面的意思)是本事不大的老好人,典型的绿叶,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孙悟空有本事,猪八戒贪婪。可以评为劳模,不说话也不出头。
结束语:
西天取经取得了空前的成绩。
一方面,融洽了东西方的外交关系,宣扬了我中华文明,展示了我中华人才济济。一方面,经过西行取经,孙悟空等人转变了思想,走上了正路,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出访多国,外语能力极强,最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在项目结束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战斗胜佛”——相当于三品(省部级)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