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刘德华何以夺人命


刘德华的商品效用与杨父之死

——现代经济夺命之谜

 

引子:疯狂“追星”的杨家独女杨丽娟,自1994年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一直不上学、无工作,全职做追星族,其双亲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卖屋卖地及借贷,其父去年为让女儿筹募旅费,想到卖肾,后来因不合用作罢。2007325日,杨丽娟已成功得见偶像刘德华,可是却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隔日,其父跳海自杀,留下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汪丁丁说,上帝的效用是什么?对不信仰的人,上帝没有任何效用,对信仰的人,上帝几乎就是一切。现在你若问我,刘德华的效用是什么,同样地,可以这样回答,对于对刘德华没有感觉的人来说,他的效用就是零,对于讨厌刘德华的人来说,其效用可能是负数,而对于追逐刘德华的人来说,其效用则是无穷大。上帝对于基督徒的效用是无穷大的,以至于基督徒为了上帝可以献上一切,刘德华对于沉迷的fans的效用也是无穷大的,fans也可以为刘德华献上一切,包括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乃至家人的生命。明白了这个原理,就不难理解这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女歌迷追星而逼死父亲之事了。

我们来看看刘德华的效用吧,从中我们来解开歌迷逼死父亲之谜。笔者曾在《关于刘德华星路历程的经济学原理》(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第24辑)中总结过刘德华作为一件商品而言所具备的若干种效用,总结得不一定完整,仅作为一种尝试:

 

性本能需求——这主要对女性fans和同性恋者有效,刘德华的歌影迷女性占的比例很多,这与刘德华的俊朗外表所决定的强烈异性吸引力不无关系。许多女性fans把刘当作梦中情人,能获得“虚幻”满足。

 

审美需求——刘德华具有超凡俊俏的外表,他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潇洒,他的歌声对其歌迷来说是一种高度的美,他的演唱会的舞台设计、舞蹈表演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刘德华具有超凡脱俗的美,能高度满足fans的审美需求。

 

归属感——为数众多的刘德华的歌影迷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存在许多共性的“族群”,他们通过诸如加入刘德华歌迷会等形式获得一种归属感。刘德华的歌迷之间有一种“族群”认同感,他们倾心交流,他们为同一个名字撕心裂肺地呐喊,他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属。刘德华满足了fans的社会归属需求。

 

时尚需求——明星向来是时尚的引领者,刘德华对于其fans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超强的时尚号召力和影响力。刘德华在香港电影中使用的“Yes sir”短语,曾经带来全国上下一片“Yes sir”声;刘德华的衣着也是男性fans竞相模仿的对象;刘德华代言的各种服装、手机也风靡一时,众多fans竞相购买使用,引以为荣……

 

好奇心——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具有对于名人的强烈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影视明星的好奇心。明星的各种琐事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话题,人们对于明星的好奇心,使得娱乐媒体有了无穷无尽的报道资源。

 

荣誉感——fans无不以自己的偶像为荣,当fans讨论刘德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时,他们那种洋洋自得的表情,就好像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亲人得了奖一样。刘德华的光荣等同于fans光荣,可以说,他们之间是共存共荣的。风光无限、获奖无数的刘德华带给fans极大的荣誉满足。

虚荣心——刘德华作为一种昂贵商品,自然可以成为炫耀性消费的对象,富人即使并不喜欢刘德华,也有可能购买昂贵的刘德华演唱会门票去观看演出,以此炫耀财富,满足虚荣心。

 

浪漫梦幻需求——当歌迷唱起“曾经年少爱追梦”(《忘情水》歌词)的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入浪漫的幻想当中。明星的歌曲、电影都可以勾起追逐者的浪漫的梦幻感觉,fans很容易沉醉其中。影视美学理论应用精神分析法揭示,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在于观众把自己融入电影情境,把自己幻想成影片中的角色,得到虚幻满足。Fans观看偶像的电影,很自然把自己当作偶像本身,玉树临风、光芒万丈。

   对于女fans杨丽娟来说,最要命的就是刘德华所具备的高度的“性本能效用”和“浪漫梦幻效用”。据媒体报道,杨女士是从一次梦中邂逅华仔开始疯狂地爱上了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其双亲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卖屋卖地及借贷,最后竟至于卖肾、跳海自杀。明星的梦幻效用不是一般人尤其是门外汉所能想象的,多数人都会觉得杨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许多人怀疑杨女士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其实这些疑问,来自于对现代经济的“无知”。

古代哲人伊壁鸠鲁指出,人类的欲望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必须的欲望(生存,吃饭)。这种欲望容易满足,若得不到满足,人会身体受到损害或者死亡。第二类是自然而非必须的欲望,如性欲,这欲望较难得到满足,但是即使得不到满足也不会死。第三种欲望是非自然且非必须的欲望,这就是人类的各种精神需求,伊壁鸠如指出第三种欲望是个无底洞,永远难以填满。现代经济是一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从本质上区别于工业化以前的那种以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现代经济大规模生产精神产品,明星就是其中的一种。明星的梦幻效用能够使得沉迷其中的人欲仙欲死,严重者则可以达到不顾一切、奋不顾身的地步。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效用,人们对于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商品效用的高低,即满足感的高低。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所谓边际效用,就是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对于极度稀缺的商品,其边际效用是非常大的,比如钻石,钻石的边际效用极大,所以其价格也极为昂贵。汪丁丁先生谈到了上帝的效用,却没有接着探讨上帝的价格,上帝无疑是一种极度稀缺的商品,稀缺到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看到他,人们只能凭着自己的信念去感受他,上帝的边际效用是无穷大的,其价格也就使无穷大的,任何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为上帝奉献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充当基督徒与上帝之间的联络者,同时收取高昂贵的“服务费”,所以那个时候的教会真是世间财富的聚集地。这种财富的聚集,不是由于什么别的原因,唯一原因就是上帝对于基督徒的无穷效用。

杨丽娟女士而言,刘德华就是她的上帝,上帝具有无穷大的效用和无穷高的价格,女士为了获得这种效用,倾家荡产不说,还奉上了老父亲的性命,这种代价在常人看来实在是太大了,可是这在上帝面前,实在渺小得不值一提!

附录:另外三例夺命案例

    
  1,瘫痪少年周枫“为周杰伦死值得”。2005年12月17日,周杰伦广州演唱会上,17岁的瘫痪少年周枫服下了30粒安眠药,后经抢救脱险。事后周枫表示,“当我知道见他没希望时,就吃下了安眠药……为周杰伦死值得!”
   
  2,17岁少女为偶像自闭三年。2003年4月1日晚,张国荣跳楼自杀。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巴南区南泉的17岁少女就辍学,从此三年足不出户,不管什么人来找她,都说不见。
   
  3,香港女子追星破产无奈自杀。2000年2月,26岁的香港女子在寓所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她是黎明超级歌迷,因疯狂购买其唱片及影碟欠下20多万元的信用卡债无力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