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才能杜绝“国骂”


学会尊重才能杜绝“国骂”

赵志疆

调查显示,有64.63%网友表示“京骂”会对北京奥运形象造成负面影响。3月11日,中央文明办在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下发“迎奥运、树新风”活动方案,将发起一场拒绝“国骂”活动。(3月12日 新京报)

骂人似乎是个颇有渊源的陋俗,就连谦谦孔夫子也曾经脱口而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骂人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一种敌对态度的流露,由此也往往预示着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恶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敌对双方的对骂就已成为一种外交手段,双方关系也总是由“交骂”至“交恶”直至“交兵”而逐步升级。即使到了今天,市井坊间的破口大骂往往也还是拳脚相向的“序幕”。由于骂人本就基于敌对的立场,因此语言也无所不用其极,力求达到一种“亲者痛而仇者快”的效果。

无论“国骂”还是“京骂”,骂人都是一种鄙陋的习俗,清除这种语言污染当然十分必要,但这显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500天的时间显然有点太短了。既然如此,我觉得不妨换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骂人的冲动首先源自敌对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尝试着学会尊重竞技赛场上的每一个对手,那么又何至于担心会“祸从口出”呢?

体育赛事的转播看过很多,每当中国选手取得优异成绩总是会博得满堂喝彩,而迎接对手的则是一片嘘声。在某些观众眼里,每一个中国选手都是英雄,每一个对方选手都是仇敌,在他们为中国选手欢呼雀跃的同时,对手的成绩乃至裁判的误判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挑衅,此起彼伏的叫骂声也总是适时响起。狂热的态度本身已经脱离了体育的范畴,几近于你死我活的争斗。语言暴力只是焦躁情绪的一种体现,而比语言暴力更令人堪忧的是面对其他选手时,观众近乎本能地流露出来的那份冷漠和敌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观众依然无法容忍他人与自己的选手同台竞技,即使赛场上不再飘荡刺耳的骂声,赛场内外的敌对和冷漠依然无法起到“树新风”的目的,“负面影响”依然难以避免。

正因为如此,邓亚萍委员“奥运会不能只盯着金牌”这样的声音显得分外冷静,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别只给中国运动员鼓掌”的提议也显得格外有实际意义。奥林匹克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而不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敌对的情绪。每一个运动员都是奥运舞台上出色的演员,无论谁取得成绩都值得我们为之拍手叫好,他们联袂奉献了精彩的演出,作为观众我们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依据个人好恶予以区别对待。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尊重对手、享受比赛,那么愉悦的身心享受自然会使人忘掉骂人的冲动。

500天的时间,用来清除“国骂”陋俗确实有些短暂,但是用来学会尊重别人、转变观看比赛时的态度,我想,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