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普通信合人的2006年


我的2006:

真实记录普通信合人的2006年

日期:2007-01-05 10:50  作者:《合作金融》编辑部  来源:2076期4版
 

  每到岁末年初,我们都会为广大读者献上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对于上一年度农村金融改革的回顾和盘点是必不可少的。在策划今年的主题时,我们力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苦苦思索过后,我们发现其实一个视角的转换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总是在想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读者,却没有真正关心我们的读者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当我们把视线放到最值得我们尊重的读者身上时,“我的2006”主题便诞生了,“真实记录普通信合人的2006年”是我们的初衷,从省级联社理事长到最普通的信合员工,真情实感一一道来,但愿这可以成为一份贴心的新年贺礼。2007年岁末,我们“再见”!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主 人 公:内蒙古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佟铁顺

2006感言:信合员工有着农民般的朴实作风和工作干劲,他们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记 录 者:本报记者 刘小萃

  “是该回头看看这一年了,现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作为一家省级联社的理事长,佟铁顺从2005年8月份到任时就感到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长期在财政税务部门工作,对农信社的情况并不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信合领域我是个门外汉。”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从不避讳“门外汉”的说法,当我们请他回顾这一年的成败得失时,他对记者说:“通过这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我这个‘门外汉’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内行,但已经迈进了信合这个门,有了一些感悟。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佟铁顺告诉记者,这一年边工作、边学习、边调研,是他主要的工作方式。让他欣慰的是,全区农信社的产权改革进展比较顺利,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很有成效,各项经营指标也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对内蒙古的信合工作,他已经理出了思路框架,农信社的改革与发展战略在佟铁顺眼中越来越清晰。

  在佟铁顺的眼中,2006年收获颇多,但有一份收获是让他分外珍惜的,他说:“我来农信社工作之前,很多人都和我提到同一件事:农信社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低。但通过一年多的调查接触,我发现外界对农信社的看法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的信合职工非常辛苦,他们都很朴实,有着农民般的朴实作风和工作劲头,这让我非常感动,这样的一群信合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最难忘的是我所得到的厚爱和支持。”当说到2006年的难忘之处,佟铁顺说,我们是一个新组建不久的单位,一路走来,我曾面对很多的困难,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对我的关心、厚爱和支持给我带来了力量,我们的领导班子、周围的同志们,和基层员工的全力配合使我充满信心。正是在这一个充满了厚爱与支持的环境中,我们的工作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因为有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这一年也有一些遗憾。”佟铁顺说,省联社的职能、定位、发展方向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目前来看,相对于管理、协调、指导三项职能,省联社的服务职能还很薄弱,服务的意识、方法都很不到位。另外,我们还有一些设想没有实现,这需要有个过程,希望在2007年可以全部实现。”

  “国家已经制定的优惠政策,希望能尽快地全面落实。”谈到遗憾,佟铁顺自然说到了新一年的期盼,他认为,虽然农信社已经经过了几年的改革,方方面面都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认,历史包袱太重,应该尽快轻装上阵,走出困境。

  采访结束时,佟铁顺对于刚刚颁布的放开农村地区银行准入的文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从短期看“开放”对于农信社有一定冲击,但从长远看,由于这一政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自然会促进农信社的发展。

  记录者说:作为一家省级联社的“掌门人”,佟铁顺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这已经是记者第二次采访佟铁顺了,找到他总是比采访他更为困难,用“围追堵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不到半小时的“见缝插针”式的采访中,佟铁顺首先说自己是个“门外汉”,而谈到最多的是外界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朴实的员工们如何令他感动。没有提及成绩、也没有谈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感激与欣慰伴随着佟铁顺走过了2006年。2007年我们祝福他,祝福与他一路同行的信合员工们。

 

新岗位上的新角色

主 人 公: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六安市
      办事处主任 朱海涛

2006感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记 录 者:本报记者 刘小萃

  “实话实说,新的岗位曾经让我感到很不适应。”面对记者,朱海涛直言相告,沉思过后,他平静地告诉记者:“但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感觉。”

  “一年前的今天,是我刚刚到新岗位报到的日子”,朱海涛这位在县级联社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信合人,在2006年初来到了新的岗位,就任安徽省联社六安市办事处主任。回头看已经走过的一年,朱海涛坦言,对他而言这一年最大的主题就是“转换角色”。

  从熟悉的南部家乡到安徽省的北方地区,从一个县联社的理事长到办事处主任;从执掌一个县联社的经营运转,到管理协调7家县级联社;从指挥联社机关几十人、面对几百名员工到带领着几个人的管理队伍、面对2700余名员工,新的环境、新的岗位向朱海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年前我刚刚到任就参加了市里的经济金融研讨会,我不是一个爱生气的人,但在这个会上我却发了脾气。我们的工作完全被人们忽视了。”这次会议给朱海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会对于全市的金融机构而言十分重要,每年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都将在这次会议上得到市政府的嘉奖和表扬,但令朱海涛不解的是“全市当年的贷款总额为20个亿,农信社一家就贷出了10.6个亿,就是这样一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如此贡献的金融机构,在年终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被彻底遗忘了,会上没有人想到农信社、领导讲话中没有提及农信社、相关的文件中也没有涉及农信社。”

  “虽然我在会上发了脾气,但我知道百分之百的责任在我们自身!”为了争这口气,朱海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把以前工作中积累的有关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运用到了新的工作中,并帮助各县级联社管理人员转变经营观念,相继提出“三个立足”(立足中小企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6616服务工程”(“十一五”期间贷款净投60亿、支持60万农户脱贫致富、支持10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支持600户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朱海涛的努力换回了市政府对农信社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10月份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政策的通知》,为了落实文件,市委市政府随后召开了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朱海涛,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今年要好好地奖励你们!”说到最让朱海涛高兴的事,他想起了几天前市长到农信社调研时亲口说起的这句话。在朱海涛看来,这样一句平常的话比任何嘉奖都让他感到欣慰。

  记录者说:在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朱海涛的,预约采访时,朱海涛正在基层下乡,为了不打扰他工作,也为了使采访更加深入,我请他先整理一下思路,约个时间再细谈。可朱海涛却说,“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不用想,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朱海涛的2006年开局并不顺利,可最终却有了一个令他欣慰的结果。

 

“我们背负着信合的使命”

主 人 公: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农村合作银行
      董事长 钟金铭

2006感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记 录 者:本报记者 孙思磊

  “回顾走过的这一年,作为一个信合人,感慨颇多啊”,面对记者的采访,钟金铭以这样一句极具感性色彩的话语作为开场白。在记者的印象中,钟金铭是一位思维严谨、表达理性、决策果敢的基层领导,这样的开场白,无疑让记者颇为惊喜。

  “2006年,无论对于我们合作银行,还是我个人而言,都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我感受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管理更加完善,作为领导人员,我们的决策也更加科学。可以说,正是完善的管理使我们这些老信合人变得更加成熟。”钟金铭这样评价自己的收获,他把自己的收获,首先归结于改革的成果。

  “其中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会议多了,决策更加谨慎了。”据介绍,张店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共召开1次股东代表大会、4次董事会、2次监事会,总计通过36项决议,成功实现了及时对全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全面建立起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制衡的架构体系,有效推动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在不同的体制中担当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以前,领导在企业中处于绝对的决策地位,而现在的体制下,企业的领导层担当决策方案发起者的角色。方案是否合理,能否通过、施行,都需要相应会议民主表决确定。”钟金铭用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述,具体解释了改革发展过程中,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进步过程。

  “这才是更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企业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带领企业发展的企业家。”

  钟金铭说:“2006年有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难以忘怀。一件是成功兑付央行票据。这是我们2006年取得的一项重大成绩,在票据兑付过程中,全行员工包括部室与部室、分支机构与部室之间表现出来直面挑战、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把它看做是一项重大成绩,并不仅仅因为我们获得央行资金,卸去了包袱。它是对我们改革工作成绩的肯定,它证明了我们的改革不仅仅是完成了形式上的改变,也实现了内在的升华,并逐步形成了自身与时俱进、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是电话采访,记者仍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钟金铭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另一件事,就是顺利发行‘齐鲁乡情卡’,为农民朋友特别是外来务工或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安全、快捷、实惠的工资汇划通道,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方便、优惠,这是我们今年支农工作取得的一个突出成绩。”

  尽管一年下来,好事连连,但钟金铭似乎并不满足,他说:“作为合行负责人,带领全行实现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的责任。但在业务开展过程,我们却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业务品种单一、服务功能缺失等原因失去了一些自己通过贷款扶持起来的优秀客户;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也常常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营销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拓展。”

  “新的一年,我们已经确立发展思路。改革与发展是我们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继续加强法人治理建设的同时,争取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合作银行的服务功能,提高竞争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有太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的责任、使命。”

  记录者说:对钟金铭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接通电话时,一向工作忙碌的钟金铭正在赶往省联社开会的路上。作为张店农村合作银行的掌舵人,这一幕正是他平常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对此记者并不陌生,此前的几次采访,都因为他忙于工作而一再推迟。作为一个常年忙碌于信合一线的农信负责人,对于刚刚走完的这个年轮,会有怎样的感言?采访从好奇开始,结束时记者认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用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将改革与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就是改革中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选择的发展路径。有了这样一条道路、一种勇气,我们有理由期待,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明天会更好”。

 

搞宣传先要学会“化妆”

主 人 公:吉林省临江市农村信用联社
      办公室主任 葛劭远

2006感言:搞宣传工作,自己得先会“化妆”,
      才能打扮企业。

记 录 者:本报记者 王淼

  “在临江联社工作久了,现在我越来越依赖工作了。搞宣传工作的,自己得先学会‘化妆’,才能打扮企业;企业形象上升才能促进增收,这就和看人先看貌是一个道理……”当谈到企业文化对于农信社工作的影响时,葛劭远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他说道:“今年我们省联社推出了新文化工程,随着它的启动,又先后推出了《企业文化手册》和《服务规范手册》,为了将新的文化理念全面、系统的在全辖推广和实施,使员工对新的服务规范熟知、认同、执行,焕发新的工作热情,推动临江农信事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培训班我们举办了好多次。”

  葛劭远告诉记者,这一年他最难忘的就是临江市联社通过职工业校学习阵地,先后于7月22至28日和12月4日至8日,举办巡讲班对全辖204名员工进行了系统的新文化、服务规范培训,培训面达到100%,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作为联社党委副书记、企业文化联络员的葛劭远分析了当前临江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形势,指出了银行业规范服务的重要性,结合省联社“三年补亏,组建合行”计划目标,强调了全辖农信社开展礼仪规范服务,是提高同业竞争力,打造全市一流银行的必要手段,并对该市服务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

  服务规范巡讲班共历时五天,主要进行了规范礼仪讲解、规范语言应用、规范动作讲解三个大方面,并结合临江市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礼仪和语言习惯对服务规范做出了新的要求。在培训中,形象特使通过制作服务规范ppt课件、播放服务规范DVD光碟进行讲解。通过巡讲,全体干部员工系统的学习了服务规范手册,提高了规范服务对于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谈到推广企业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葛劭远表示:“虽然经历过许多次的培训,但是毕竟每个员工的内在素质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消化吸收。有一些人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为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墨守陈规,用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分析、处理问题。”

  “2007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广年,如何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彻底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使文化理念深植在员工的心中,并影响员工的行为,这才是企业文真正的涵义,而非放空话。从我自身来讲,明年的工作重点仍是选择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载体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开展优秀网点评比、创建活动,打造精品网点。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还要举办,它有助于树立企业新形象,推动新文化的推广。”对于明年工作的开展,葛劭远早已做了安排部署。

  记录者说:做宣传工作的人似乎都很健谈,葛劭远便是这样,诙谐幽默也是东北人的特点。采访结束时,他说,对于2007年的工作相当的期待。临江联社在2006年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如:首批全国专项票据成功兑付联社之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开展新文化工程等,“门面”自然为临江联社增分不少,对于2007年葛劭远的工作,我们同样期待!

 

珍惜人生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主 人 公:湖南省宁远县农村信用联社
      办公室工作人员 冯勤友

2006感言:把握好人生成长的每一道环节,千万
      不要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

记 录 者:本报记者 刘小萃

  “我的工作太平凡了,我的2006年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和往年差不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吧。”几乎和所有的信合员工一样,握了几十年笔杆子,发表了数不清的文章的冯勤友,在面对记者时都不愿意过多地谈到自己。在记者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

  记者想请冯勤友谈谈这一年来的收获。朴实的他却首先说起了自己的遗憾。“由于工作忙,我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并不多,以前一年我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文章可以达到100多篇,2006却只有几十篇。这是我在2006年的遗憾。

  在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中,冯勤友回想起了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谈起了他对工作学习的一点感悟。“其实人生就如链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冯勤友中学时正值文革,辍学在家务农,28岁才来到农行。在农行工作的十几年里,他从营业所的信贷员,信用合作会计辅导员、出纳、复核、会计、主任会计、营业所主任干了个遍,却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1996年行社分家,他调到县联社办公室担任主任,由于年龄的原因,如今他在办公室从事文秘综合工作。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他在新闻写作和理论探讨方面却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写的文章还在全国性的金融征文比赛中获过奖。

  “我是一个老信合人,工作上没有辉煌的成就,没有理由去教育别人,只是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几句话:千万不要小看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千万不要放松日常学习,要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未来理想没有任何联系。只有善于利用被别人忽视的时间为自己将来的业绩打下基础的人,才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记录者说: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这次采访是否是成功的。无论我如何启发、诱导,冯勤友就是不愿意谈及自己的2006年。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走,采访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我已对采访效果不抱有太大希望了,索性与他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不想此前一直进入不了状态的老冯,谈到自己这几十年的经历,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出了发人深思的人生感悟。我记录下了这些语言,也简要地写下了老冯的工作经历。虽跑了题,已称不上是老冯的2006年,但同样值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