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制的台前幕后(上)


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齐文星导演的邀请, 200718日晚参加了在北京的《对话》节目录制。

今年,全国对合作建房的再次关注,缘于温州的赵智强率温州营销协会260人委托当地的一家开发商,通过竞拍的方式获得了一块地块,意味着这200多人可以自己进行合作建房了。

于是,全国的个人合作建房在沉寂了近一年之后,又成了全国新闻媒体的焦点,再掀一波新闻关注浪潮。

温州赵智强拿地前,用电话邀请我去温州参加他们的拿地当天的庆祝,但我因工作无法脱身没有去得了。温州是委托代建方式,拿地后,新闻焦点自然也就关注到了重庆这个在全国最先提出代建合作模式的地方。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200612月初,派出摄制组专程到重庆采访我和我的合作建房模式,拍摄了整整两天,制成10多分钟节目于122622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反响很大。此前两天新闻频道也播出了温州和深圳的合作建房专题。

个人集资建房在2006年上半年后,集资建房的各地发起人们可能是主要为了避嫌非法集资的帽子逐渐称“个人集资建房”为“个人合作建房”。而真正称得上建房采取“合作”的,则肯定只能在重庆提出“合伙集资、合作建房”“代建”合作模式之后。从“个人集资建房”到自觉不自觉地,全国的个人建房发起人都一致称为“个人合作建房”,其中,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没有统一的认识到有了理论基础,最后应该是有真正成功模式的。这个成功的模式,只有在这一系列基础和实践之后,有了本身从自觉到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才会因此而逐步地拟订出来,至上而下的政府在了解清楚这种方式不会出大问题的前提下,才会同意你生存,才能够有在国外流行了几百年,在中国只能小范围(不能大,大就会被打压!)逐步落地的中国特色个人集资合作建房。

中国的个人集资建房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磨难和曲折。自2003423身在美国的留学生kjm1089(真实姓名叫翁云)在“胜利家园”论坛上发表帖子,邀请人们集体买地造房开始,2003121日,北京于凌罡开始在搜狐等十几家网站上,以“蓝城木鱼”为ID发帖子,呼唤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住宅合作社”,进行集资盖楼。于此,中国出现了一股以上海翁云、朱剑,北京于凌罡为代表,成都、南京、厦门、杭州、广州等城市的跟风者为补充的第一波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热潮。

2005年之前的个人集资建房都指望政府提供划拨地。20051月重庆在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针对此前全国个人集资建房不能成功的原因,从符合法律的、结合专业的,具有可操作层面出发,提出了合作建房走市场化道路的模式,即不用政府提供划拨地,用国有出让地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配套费和国家税费,采取合伙方式集资,资金由银行或第三方共同监管,开发商“代建”的“重庆联众合作建房模式”。并于 2005222日组建中国首家专门为合作建房服务和代建的公司——重庆联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全国的各大纸媒,包括中国房地产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参考报、中国建设报,加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关注和不关注房地产的网络,把“重庆合作建房模式”炒得铺天盖地,世界尽知。

重庆合作建房模式2005223日在全国媒体公布后,成都、广州、杭州、北海、湛江等地立即就有人与我联络,要求用这种方式去他们那儿代建集资房,钱已有人凑地由他们找。北京的于凌罡在同年的318日找北京万通房地产公司代建。200611温州的赵智强260人委托温州正元房地产开发公司代建,拿到了第一块地,都是采用了代建合作建房的模式。

可以说,全国合作建房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与重庆联众合作建房模式早在20052月向全国毫不保留的公布和提供了“拿地”走市场化道路,“代建”解决专业性化分工,“资金监管”解决集资人信任问题的创新模式分不开的。

但重庆由于多种原因,在温州之前,没有完全自己拿到地块做成真正意义的“集资建房”,却为全国个人合作建房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模式和理论依据,形成了2006年末至今的又一轮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热潮。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是一挡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电视节目,常听人们说你能到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露脸,那你的知名度就肯定很高了。

但这次全国十几个城市的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齐聚北京不是为了出名来的,而是为能够为中国中、低收入人群争取到更多的一个获得较低房价住房的空间而来的。

整个录制现场非常火爆,有时完全象是在吵架。主持人陈伟鸿在好几个节骨眼,对争夺话筒,争论双方几个人抢着发言的场面几乎失控,中断了录制好几次。好在主持人涵养极好,几次在常人看来都应该生气,他却也能相当冷静地控制见面把对话继续了下去。终于,一个始终火药味十足的节目录完了一看时间,一个播出长度只有50分钟的节目,录制却差不多花了整整三个小时!

 

于凌罡激动,潘石屹头脑一片空白

导火线最先是于凌罡点燃的。节目刚录不久,《对话》进入主题,说了拿地困难,集资建房全国受阻,利益集团打压,困难重重之后,当主持人请潘石屹说集资建房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困难时,老潘说,首先要考虑集资建房这中方式合法不合法,集资建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是不是非法集资?举例说,万一集资人把钱卷跑了,怎么办?会不会引起社会波动?老潘虽然语气平和,但却直奔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集资”“非法”核心。

其实,根据现行法律,非法集资是有定义的。只要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稍懂法律的人都明白不属于非法集资。集资合作建房的人,是以获得房屋为目的的集资,从法理上讲是排除非法集资的。但目前,法律也没有明确关于个人合作建房就可以不经金融主管机关即中国人民银行的准许就能进行集资的内容。因此,个人合作建房兴起之后,被利益集团指责得最多的也就是非法集资,指责为不合法。 

于凌罡一发言反驳就有点锋芒:开发商还有预收房款算不算集资?一房二卖算不算非法?卷款逃跑?这是不是只有集资合作建房才可能出现。于凌罡说着就激动:还有开发商不合法的事多了,你潘石屹2005年销售额是XXXX,而你只交了国家的税只有XXXX。你这是不是偷税漏税?!潘石屹只能重复着应付:你认为我偷税漏税,你可以去检举机关举报我好啦。潘石屹的尴尬被陈伟鸿解围打断结束了他们互相之间第一轮争执。本来可以利用《对话》机会把一个完全可以辩清的问题,被于凌罡的激动,一开始就跑题了。

潘石屹过后说,他脑袋从那以后就一片空白。主持人陈伟鸿也说:老潘你今天没怎么说话,不在状态。

《对话》讨论到个人合作建房比商品房房价低20%-30%时,老潘又说:就算20%,这正好是银监会认定非法集资的标准。老潘意思是合作建房房价与市场商品低的这部分空间,正好是集资建房人获利的空间。老潘不认为个人合作建房是建来个人自己住的,而是把它当作商品房炒卖可以有很大的获利来计算的,并再次提出个人合作建房没有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就可能是乱集资。  

于是,于凌罡再次抢过话筒反攻。于凌罡列举北京市统计部门刚刚公布的2006年的房地产方面数据说,2006年北京的房价均价是8800多每平方米,而政府每出让一平方米收到的楼面地价,数据显示只有960元每平方米,开发商的建筑成本有多少,2000元?3000元?不可能多到哪儿去!这么巨大的差价空间到哪儿去了?都进了谁的腰包?矛头再次直指开发商的高利润和目前被炒高了的房价。于凌罡在现场提供的数据是有力的,但我一直不认为他的观点就对,更不赞成以开发商为敌,否定房地产开发行业,这并不是因为我也是开发商,潘石屹也是与我多年认识的朋友。

其实,房价高与目前开发行业有关系,但绝不是一个两个开发商就可以决定房价高的。如果说与开发行业有关系,那就是目前的体制只有这一个行业,没有更多的模式对其形成制衡。个人合作建房可以建房,开发商当然也同样可以建房。开发商投入自己的资金建设房屋供应市场的是商品。作为公司,它是经营性的经济组织,有投入了资金,就应该有它的利润,而合作建房是自己出钱自己(委托和控制)建房,只有建设的成本而没有利润。二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二元关系,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

在上述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一种无利可图的做法,一个只是贫民们关心的领域,一个被自认为是智者其实是无知们斥之为“宋江的梁山梦想”在中国才开始萌芽的新生事物,好多人其实还没有来得及去真正的去了解它,就已经随着利益集团势力和利益的驱使,为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利益和目的,开始对它进行无情的扼杀了。

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它是我们认识过的新生事物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