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球化学工业界最高荣誉奖获得者黎念之


 

    黎念之没有想到,他在化工学科中一篇关于研究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的文章,竟然引起了美国政府极大的关注。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黎念之的研究正好能够解决登月设备中有关应用膜技术方面的难题,于是美国有关部门找到了黎念之。

    美国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需要请一位在高分子渗透方面的专家做顾问。当时黎念之的博士论文恰恰是有关高分子膜气体的渗透理论。

   “黎念之先生,我们找到你非常不容易!”当美国政府派来的联络官在几经周折后才找到黎念之时,不无感叹地说道。

    的确,当时黎念之正在一家私人公司工作,而不是在政府单位做事情。所以,美国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埃克森公司,并得到那个公司的最高领导的许可,然后特聘黎念之担任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在膜应用方面的科学顾问。这些无疑是黎念之在化工界赢得声誉的开端,也实现了父亲黎烈文当初对他的期望。因为,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父亲的鼓励和希望。

    那是位很美丽的夜晚,黎念之觉得异常高兴,他便提笔写信将自己的一切告诉父亲。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留学的路费是父亲在大热天翻译《红与黑》的稿酬,他自然深知父亲对他的期望。很早的时候父亲就灌输给他一句话,“四十而无闻焉,其一不足畏也。”意思就是说,你到40岁还不能成名就算了吧。 这句话一直是黎念之的座右铭和人生奋斗的目标。

    其实,当时黎念之在大学读书时是学文的,可是他父亲好像不愿意让他成为一个文学家。正是父亲的一番话,才使得黎念之成为大化学家。他父亲在信里写道,如果你两方面都可以做的话,你不如去学理工科。要写文章,你年纪大了,还可以写,但假如你要学工科的话,年纪大后再自己去学习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在父亲的指引下,黎念之弃文从理成为一代著名化学家。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也许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黎念之为什么会自觉自愿地比常人努力多少倍,除了那位老教授的一番话,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把对母亲的怀念变成了动力。他的父母都是留法的知识分子。父亲黎烈文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母亲严冰之是大家闺秀,很早就出国留学,深受欧风美雨的洗涤,回国后在生下黎念之两个星期后因产褥热而不幸辞世。母亲过早的去逝,在黎念之的心里留下了不可医治的伤痛。

    他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母亲的人他感觉到的遗憾。真正要感受这一切,恐怕一定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够感受到。从小失去母亲是一种痛苦也好,遗憾也好,那是非常深刻的感情。同时我知道生母回到国内以后,是想替国家做点事情而没有机会,所以我做的事情至少一个人做的事情要抵得上两个人。我在美国必须要在化工界有非常好的成就,报答我的父母,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