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向何处去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观点,末松玄六认为大企业应该具有如下经营特点:①资本筹措能力强。既可以从银行筹资,也可以通过股票、公司债、外债、支付票据等形式筹措到庞大的资本,甚至可以以开发援助、振兴产业、防止破产等名目筹措到巨额的国家资金;②通过动员巨额资本能够经营需要大量资本的大规模事业,如电力、铁路、钢铁、石油化工、水泥、合成纤维、汽车、建筑、超级市场等均由大企业经营;③能用巨大的销售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垄断市场,制订价格。为此经常进行联合合并,采用产品及事业的多样化,地域的复杂化等战略;④为经营大事业,大企业极大地吸引人才建立大规模正式组织,企业性质均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集团协议制,具有官僚色彩。工会作用很大;⑤一般采用流水作业,自动化操作,单品种大批量等生产体制。由于操作规模的扩大,如何运用庞大的固定资产,成为左右成长的决定因素;⑥由于销售额大,所以经费的支付力也大,可以对情报系统、福利保健设施,开发研究体系,广告宣传,涉外活动,海外活动,大型建筑等进行庞大预算;⑦从事的各种机械组装生产、金融、租赁事业、超级连锁、特许体系、商品销售、建筑住宅、运输、通讯、闲暇娱乐等核心企业承包给许多中小企业,将其吸收到大企业中,加强支配体制。

                       ——末松玄六:《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第253-255页。

       大企业有了这些特点因此在国际通常的称呼有:大企业、巨大股份公司、托拉斯、康采恩、卡特尔、巨大企业、大规模联合体、巨大合同体、公司王国、垄断资本、集中企业、财阀资本、大规模生产、核心企业、高级公司、母公司、现代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国际企业、世界企业等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弗夫(L·pfeffer)教授认为对大企业有利的经济因素有:①生产规模的节约;②大规模促进销售;③广告;④研究开发的节约;⑤专利;⑥供应源泉的控制;⑦产品多样化;⑧大规模投资;⑨经营人员的有效利用;⑩已经形成的大规模组织。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对以技术专家体制(technostructure)为特点的大企业能控制整个国民经济为依据,在《新的产业国家》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①所谓“成熟的法人企业”是现代的大规模公司。它们能适应主要的技术改革,借助于庞大的情报,依靠集团的经营决策思想,以大规模组织为特点,经营者集团置资本所有权于不顾,对公司提供最重要的服务和商品,因而企业家的法人企业和中小企业只能挣扎在非常狭小的角落里。②这种大规模公司的出现,能控制消费,支配储蓄的供应,有重要的调节生产的计划化技能。③大企业通过市场控制,能做到排除市场风险和确切了解市场。④大企业能够利用日益增多的情报、很长的生产周期和耗费巨资的产品开发技术。⑤大企业能利用必要的固定资本更新最现代的设备。⑥大企业雇佣众多的工人,积蓄起庞大的资本源泉,个人储蓄已无关大局。⑦大企业组织建立了组织化大事业组织,巨大的组织力取代资本的支配力而登台。⑧以技术专家体制为特点的大企业体制,立即用稳定的工资消除和工会的对立,在计划化的机能和目的上,成为和国家相互的公共的管理复合组织。其结果,不知不觉地和苏联的社会国家体制的计划经济,几乎是不矛盾的,似乎是相同的性质了。⑨在这种几乎是国家统治的大企业体制下,中小企业的领域,可以说只成了“独立的零售商、农民、修鞋匠、装订社、麻药贩、西餐销售商、汽车业、狗溶室”。他忽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令人难以接受。然而,企业与人一样也要得病,对于人来说,最可怕的是癌症,对于企业最可怕的就是大企业病。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到了鼎盛时期,就可以给大企业病造成可乘之机。企业若患了大企业病就可能倒闭。日本的上野明分析了容易患大企业病的企业,比如:官职增多,官僚主义横行;本位主义;企业家精神泯灭;部门之间责任的推诿;士气低落;满足现状;腰腿软的企业;应变能力差的;职工过分自信;“名门意识”使人丧失危机感;走过场的会议多;重用唯唯诺诺的人;忘记进攻的防守经营;TQC活动平庸化;销售利润在5年或10年前减少。其症状是在不知不觉中患病,日趋严重;企业越老,职工平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大企业病是慢性病,一旦得了难以治愈;是复合型症状;出现自我感觉症状时为时已晚。

  综上所述,这是西方人士对大企业特点和弱点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大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办法和今后发展的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仍处于低谷困境。主要表现在:生产持续负增长。从1989年下半年起,国营工业(其中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生产迅速回落,在1990年新增产值中,集体企业占了40%,“三资”企业占33%,国营企业只占27%;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1986年国营企业亏损面为6%,1990年达到27.6%;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大幅度下降。1990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总成本上升6.5%,实现利税下降18.8%,实现利润下降56.7%。企业留利下降23.6%。国营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已降至2.99%,而同期贷款利率为10%。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困境严重威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大型企业活力不足,缺乏技术后劲,企业负担沉重。目前整个工业生产情况有所好转,但大型企业的基本状况仍不见好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企业还没有完成从生产型实体向经济实体的转变,仍保留国家社会主义工厂的原有状态,加之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替阶段,大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依附政府的旧体制的框子,又受承包等经济责任制形式的束缚,税赋不平等等原因,使得这些大企业缺乏活力,又难以破产,生死煎熬。

  二、摆脱困境的主要对策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大企业确实名不符实。在规模上堪称大企业,实际上差之千里,而且几乎个个患有大企业病。按照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企业不仅要医治大企业病,而且要在3-5年内实现根本转变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具体对策是:

  (1)实现法人公司的组织形态转换,确立实业界的独立法人人格,成为独立于政府的自主经营实体。这是一种现代公司,是企业组织形态的高级化,公司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2)尽快实现税利分流,确立国家与国营大企业的正确分配关系,实现33%的所得税率。

  (3)尽快使国有资产机构运转,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权。完善大企业的主管部门的责任与权限,使之控制住国家所有权。现代大公司应尽早完成设立董事会机构的任务,使国家财产控制权落实。大公司内部应设立总经理领导下的公司管理委员会,进行日常决策,自主经营。

  (4)允许大企业成为投资主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或不上市)、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具备较强的筹资能力。

  (5)允许大企业税后留利合理分配,保证企业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企业的折旧率和技术开发经费只规定上限。在财务权利、价格权利、购销权利上有较大自由。企业用人权和辞退权同时具有,在社会保障体系未完善前,辞退的职工由企业和政府协商解决。允许高层次人才的全社会流动。

  (6)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有条件的实施必要的兼并与联合,不搞行政干预,也不鼓励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我国在1989年底尚有2000个左右的所谓企业集团,真正称得上企业集团的不多。很多名为集团,实为松散的联合体。因为很多大企业本身尚无财力能力,实力又小,无投资中心功能,难以用资产联结各集团成员。因此,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建立大批企业集团的条件。

  三、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在我国大企业完成了向现代公司的转变之后,就进入全面正常的发展时期。由于我国大企业遍布各个行业。大企业的发展应该在分析本行业所处的产业位置,产业所处的寿命周期和本企业的生命周期情况下确定企业的基本走向,如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多角化战略、内部扩张型战略或外部扩张型战略。  

      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在资本雄厚的情况下应先进行向前向后的结合,实现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依靠自有资本向系列企业实施系列贷款。建立核心企业与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关系。建立垂直系列、水平系列、多种经营系列或销售部门系列。实现企业集团的初级化。企业靠内部性增长,主要靠企业投资活动扩大企业规模。这种投资活动一是靠扩大设备投资,二是靠促销投资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内部扩张型的企业发展之路是企业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提高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重要发展步骤。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思想、观念、组织结构设置、激励机制等等方面也需要及时更新和发展。在经过一、二十年的奋斗后,现代大企业已成长为现代新型集团公司或成为联营大企业。此时,就要向大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向发展。对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我们既要抱有乐观的估计也要谨慎从事,决不能搞盲目发展。

      现在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如搞兼并热和集团热,我们认为这是拔苗助长,大企业还没有变成真正的法人公司,缺乏应有的实力情况下这种兼并和集团化是不能长久的。因此遵从企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我国许多大企业在人员和固定资产规模上已经很大了,整体实力上不去,再实行集团化会欲速而不达。企业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增长是随企业规模的增加和企业寿命的延长而递减的。我国大企业有许多是大规模、寿命长的传统企业,如果整体实力不强,绝对增长量不大,企业相对增长速度又低,很快就会垮下来,陷入亏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