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尤其关注央视对温总理访日的报道,包括此前东方时空系列播出的“岩松看日本”,我都一集不落地收看。因为我的女儿在日本读大学,她今后的成长注定与日本有关,与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有关。我时常由自己的这种心态联想到35年前的一段往事。
1972年,我在盘锦大洼农场做知青,和我同居一室的老知青杨彬,其母亲是日本人,当时中日之间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他及他的家庭受这个影响,政治压力很大。恰好这一年日本的田中首相访华,并有望与我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天,杨彬异常兴奋,反映十分敏感,马上将这件外交大事和自己家庭的命运联系了起来,整天捧着半导体收听新闻广播。而且马上给家里写信,让家里给他寄来了学习日语的教材,开始了自学日语。每天下地回来,不管多累,经常是脚上的泥都顾不上洗,就背起日语单词来了,那种学习劲头真让人感动。
不久,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发表了,中日两国终于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时间不长,杨彬家的问题得到了政府的关照,他也很快调回了沈阳,听说后来去了日本。想起这件往事,我从内心感谢杨彬大哥,当初他的那种勤奋的学习精神,对我是有很大影响的,我正是受他的启发,也才重新拿起了课本,再后来我赶上了高考的末班车,也多少与此有些关系吧。
35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的年贸易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成为彼此修好的现实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两国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经热政冷”的状况,这对两国的长远利益都是很不利的。自安倍首相即位之后,马上安排了访华之行。此次中日两国政治家更是充分施展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圆满地在安倍首次“破冰之旅”之后,成功实现了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这几天通过网络和电视,我详细了解了温总理访日的全过程,深深地为政治家智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而吸引和折服。当然也有点小小的自得。看来,我当初为女儿设计的这条留学日本的职业生涯之路前景一片光明啊。
由此我还引发的一点感慨就是,现在的全球经济的确把国家大事和家庭小事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个人的成长是无法脱离国际关系的发展状况而独立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