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足迹——记优秀共产党员、农村科技致富标兵许金友


                          闪光的足迹


         ——记优秀共产党员、农村科技致富标兵许金友

 


  1998年2月16日,在西安西京医院的病床上,一位身患重病的共产党员忍着病痛,在听完儿子对村里酥梨生长情况的介绍后,拿起笔稍作思考后,即开出"处方":《无公害酥梨、苹果春季病虫害防治技术》,然后千叮咛万嘱咐,叫儿子将处方带回打印出来发到农户手里,及时指导果农对果园进行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他,就是蒲城县贾曲乡怀德村优秀共产党员许金友。我写下这篇文章没有多久,许金友同志就与世长辞了。然而,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了一座丰碑,让世人敬仰,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让我们缅怀他的先进事迹,忠实记录下他闪光的足迹。

  "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1984年,许金友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并兼任五组村民小组组长。看着村民靠着几亩粮田过日子的艰难,他心里十分难受。"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暗暗下定决心,成天思忖着如何才能让怀德村群众尽快跳出贫困的圈子走向富裕?于是他自费到毗邻一些县的富裕村镇和农业科技领先的杨凌取经探宝,寻求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经过考察、研究和准确的市场分析后,他将眼光投向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经济效益高且很有发展前途的酥梨项目。

  1987年的一天,村上召开村民大会,许金友分别从国家支持发展果林的相关政策、县上对发展果树等经济作物进行扶持的办法、酥梨栽培的效益分析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和动员。会后,一向宁静的怀德村沸腾了,茶余饭后,大家议论纷纷,多年"以粮为纲"的观念使村里许多人认为种植其它作物,是一件"离经判道"的事。这可不行,许金友着急了,瞅准的事一定要干到底,而且要干出个名堂来,于是率先把自家4亩责任田全部建成果园。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纷纷表示也要栽果树。

  万事开头难。一连串的困难接踵而来:各家各户的块块田、绺绺田如何调整?资金如何解决?于是,他和村上的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地进东家、访西家,动员了这个,又动员那个。他的诚心和热心感动了许多村民,调整土地的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他想方设法到蒲城县农行跑贷款,人家不给村里贷,他就四处找人求情。县农行城关营业所的负责人感叹地说:"用私人的名义给群众贷款,这种事我还从没见过!"但通过实地调查,他终于被许金友一片为群众办实事的热心所感动,也为他在村里的威望所信任,最后拍板定案贷款1.5万元。随后许金友抓紧时间多方联系、考察,亲自到西北农学院果树研究所购回2万株树苗,赊购给欲栽果树的农户,当年即发展酥梨200多亩。三年后,事实为他当初的决策做出了最完满的答复,挂果的168亩果园亩均收入达到1500元,基本收回了三年的建园投资。1991年,亩收入则高达3000-4000元,乐得果园户喜笑颜开。一花引来百花开,在他的示范带动和168亩梨园效益的辐射带动下,全村梨园面积逐年增加,至目前,怀德村共发展酥梨1200多亩,亩均收入达4000-5000元,而当初建园的贷款,许金友直到1991年才全部还完。

  "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帮助群众早日科技致富。"

  果树栽到地里,许金友明白,这项技术性很强的产业项目,不懂技术,那可不行。于是他自费到白水、黄龙、礼泉等多个果区参观取经,并且订阅了《山西果树》、《陕西科技报》、《陕西农业》、《渭南果业报》等十多种报纸杂志,没明没夜地系统学习了果树剪接、花期授粉、各阶段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他书房里的两个书柜上堆放着满满的书籍,表明了他十多年来学科技的艰难历程。他边学习、边实践,渐渐地竟成了当地有名的果树"土专家"。

  "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帮助群众早日科技致富。"许金友这样想。为了让果农掌握果树技术,不管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怀德村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许金友传授科技知识的足迹。他走到哪里,说到哪里,传授科技到哪里;走进谁家园子,看到管理上有什么问题,就亲自指导、操作。晚上,许金友家来的人最多,灯关的最晚。原来,白天农民都在地里忙,晚上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的就到他家里请教果树管理方面的问题,经常一谈就到很晚。时间长了,妻子没办法,只好重新给他收拾了一间房子。好在妻子体谅他,更理解村民作务果树的不易。"每年一到冬春果树修剪的时候,老许成天忙得屁股不挨家。"妻子经常埋怨地说。

  许金友虽然整天忙碌,可从没收过群众一分钱。大家都说:"老许真是一个热心人。"谁家的果树有了病虫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许金友。他总是耐心地讲解,说的有些技术或农药名,他怕村民记不住,干脆就拿笔写到纸上交给来人。后来,群众都称,老许开的"药处方"真有效,一下子就把梨树黑斑病、梨木虱给治住了。我采访时,遇到梨农王虎申、权修房,他们拿着药处方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务梨的‘活顾问’,致富的‘金钥匙’,是共产党员老许的一颗心那!"

  1989年,随着村里果园面积进一步扩大,果园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为了提高果农科技务园的作务水平及梨园的优化管理,村上成立了"酥梨协会",许金友任会长,并吸收本村科技意识强、文化水平高、对酥梨管理感兴趣的农民为会员。协会成立后,一方面按照酥梨管理的几个重要阶段,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刷酥梨各时期的技术管理要点,及时指导生产,并在全村7个组都设立了"科技推广栏",及时公布果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1991年,许金友在收听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业科技栏目时,得知给酥梨套袋不仅能有效保护梨果面,而且还可以防治多种病虫害,且套袋梨的卖价远远高于裸梨的消息后,于是就率先试用套袋,当年因气候、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但套袋梨确实比没有套袋的梨卖得快,价格也高,他从中看到了希望。1992年,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学习有关梨套袋方面的科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技术培训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果农进行宣传,并亲自从河北石家庄购回50万只日本小林袋子。通过宣传、引导,当年全村梨园共套袋60多亩。秋季销售时,因梨果面干净、品质优良,每公斤卖到3.6元,亩收入平均超过1万元,大大超过以往收入。怀德村的果农乐得合不拢嘴,更是由衷地感谢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许金友。在套袋酥梨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全村套袋酥梨面积逐年增加。去年,蒲城县梨黑星病大发生,全县绝大多数梨园都不同程度减产,更有甚者,一少部分梨园因此绝收,经济损失严重。而怀德村近80%的果农因使用了套袋,960亩套袋酥梨增产增收。全村果品产值达95万元,仅套袋一项就增加收入50万元,上交农业特产税9万元。

  "我是共产党员,就要解决群众遇到的难处。"

  梨园要丰产,水利条件一定要跟上。看着村上仅有的几口机井、近一半的旱地和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许金友坐不住了,"我是共产党员,就要解决群众遇到的难 处。"他谋划着,"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全村的水利设施,使旱地在三年内全部变成水浇地,"

  许金友决定首先对本村五组的水电设施进行改造。怀德村五组共有600亩耕地,1989年,仅有一口机井能够使用,全组有一半耕地是旱地。已到9月中旬,可老天爷仍笑开脸,不下一滴雨。小麦怎么种到地里?梨园正需要水,这可怎么办?村民们无不忧心忡忡。看着人们焦急的样子,许金友经过深思熟虑后,立即从渭南买回了3台水泵,架设电线500多米,组织群众衬砌渠道600米,共投资15000元。十天时间迅速完成了这一系列工作。汩汩清水流向了田间,许金友笑了,村民们乐了,梨树卷起的叶子又伸开了。全组600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村民们再也不用因浇不上水而发愁。随后带动了全村六个组水利设施的兴建,两年内共建成机井350多眼,衬砌渠道5000多米,全村4000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为梨园的丰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国果园面积的增大及果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本村的酥梨也面临"卖果难"的挑战。许金友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销售果品中,许金友明白,最重要的是讲信誉,以质量和信誉取胜。因此在果品销售中,他尽力为客商提供吃、住、行方便,同时组织收购、销售果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客户进行长期合作。如今,来自广东茂名市、福建厦门市和省气调库等许多外地和本地客商每年都为怀德村销售果品近50多万公斤。1996年,在做好继续联系外地客商销售果品的同时,许金友毅然拿出全部积蓄,多方筹集资金,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存贮量达150吨的果品冷贮库。建成后,对本村的果品优价收购,同时对不愿现卖的果农提供贮藏方便,每年为果农减少经济损失5万余元。

  不幸地是,许金友由于常年接触农药,再加上劳累过度,年前患病住院,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感人的一幕。住院期间,许多村民自发地前去看望,主治医生得知情况后感慨地说,"一个农村干部能得到这么多人拥护,真是了不起。"更让人感动地是,在许金友从西安返回家中修养期间,从乡上干部到村上、组上群众,每天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

  十多年如一日,许金友用汗水在怀德村的大地上写下了催人奋进的奉献篇章,怀德村处处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怀德的大地、怀德的父老乡亲、怀德梨园的硕果可以作证--这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199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元,被县上列为"小康村",终于圆了许金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他本人也多次被蒲城县委评为"科技致富示范明星"、"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先进个人"、"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标兵"。今年年初,他又光荣地被渭南市委、市政府评为"科技致富带头标兵"。


  (作于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