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赚钱公司变成套牢散户公司,中石油的挂牌让市场大跌眼镜。
中石油上市前,头上笼罩着层层光环:“亚洲最赚钱公司”、挂牌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等,而且中石油冻结申购资金也达到惊人的3.77万亿。但没有想到,市场对于中石油的热烈追捧,反过来变成了散户的一场灾难。中石油挂牌后的两个交易日,机构投资者在大肆沽售,而散户却在大量买进,以至于仅仅两个交易日的时间,中石油就套牢了800余亿元的资金。
其实,中石油只是今年众多新股被爆炒的例子之一罢了。本质上,A股市场虽然已有证券投资基金在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但市场投机之风依然盛行,无论是个人投资者、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等都是如此。个人投资者、私募基金喜欢追逐低价股、题材股,公募基金则常常扎堆于权重股、蓝筹股,个中都有投机现象出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某些基金的年换手率居然也能达到600%,如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丝毫没有什么区别。
正是由于市场的投机之风盛行,因此对于新股的炒作也就没有例外。但在大牛市行情中,因投资者对于新股均有良好的预期,常常导致新股的非理性高开,并最终将爆炒新股的投资者“一网打尽”。
伴随着中石油、中国神华等大型回归H股跌破首日开盘的最高价,市场上一批“套牢簇”由此产生。目前,A股市场中沪市深市都存在此类现象。特别是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往往因盘子太小容易吸引投机资金的进入,但也往往开盘价一步到位。统计资料显示,截至本月13日收盘,今年首发的97只新股中,有71只个股股价跌至首日最高价以下,占比超过73%。而中小板成为新股神话破灭的“重灾区”。统计显示,在71只跌破首日最高价的个股中,共有61只集中在中小板,占今年新发80只中小板个股的76%。
在沪深两市新股首日开盘涨幅中,中小板公司的平均涨幅较高。今年8月份,中小板新股上市首日挂牌,居然没有一家的涨幅低于200%,确实成为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问题也出现在此,过度的高开,必然得不到市场资金的支持,那么价值回归则在所难免。因此,中小板成为重灾区实际上在开盘时就埋下了伏笔。
相对于散户对于新股的狂热,作为机构投资者则要清醒得多。在诸多新股开盘当天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均能看到机构席位占据卖出的前几位。如中石油上市当天,一家机构席位卖出金额超过36亿元,中信证券总部卖出超过8亿元;第二个交易日卖出榜中前五名中,全部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身影。在如今的市场态势中,一只新股如果没有机构投资者的支撑,要想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显然没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流通市值不低的个股而言更是如此。
问题在于,为什么新股会被爆炒?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散户成为新股的牺牲品?如果仅仅认为市场的投机性强才导致新股被爆炒,笔者以为未免太偏颇。市场的本身的投机性固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我们更应该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监管层刚刚推出询价制时,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一般都不会超过20倍。但是,随着牛市行情向纵深发展,股票价格的水涨船高,新股发行市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去年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就高达29.6倍,今年发行的新股几乎没有低于20倍市盈率发行的,就连曾经承诺“低价发行”的中石油,其发行市盈率也达到了22.44倍,而高达30倍发行市盈率的更不在少数。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一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也促使首日开盘价格的高企。
另外,目前新股仍然实施的“资金为王”的申购机制亦是一大弊端。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参与网下配售,还可以利用资金优势参与网上申购,如此,更多的新股筹码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手中,也为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与筹码优势操纵股价提供了可能。试想,中石油上市当天,若非机构投资者的“助纣为虐”,中石油又如何能够开在48.60元的“天价”上?
因此,透过新股被爆炒,事实上反映出新股发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根本性的缺陷,不仅中小投资者会深受其害,整个市场的利益分配亦会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