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地球快乐


感恩节地球快乐

欧阳君山

 

按:本文是《大学生周刊》就感恩节的特约评论,文章提出:感恩节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层面,而必须上升到对天对地对万物的高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一周前再一次郑重申明: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前所未有的强烈语气”警告说:“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在这个节日里,请原谅我,我不想向朋友们注目致礼,而只想祝地球快乐!

 

 

又一个“洋节”来了——感恩节!

 

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不是一般的洋节,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最地道、最美国式的洋节,是美国人独创,而且比美国的历史还古老,几乎就从“五月花号”靠岸美洲大陆开始。

 

近些年来,年轻人时兴过洋节,大学校园里,洋节也蔚然成风。这引起舆论的争议,更有人大动感情,感慨、哀叹,甚至咆哮,最主要是担忧民族文化和自信心的丧失。应该说动机是好的,但似乎大可不必,如果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自信心过一过洋节就丧失了,那也太比纸薄了吧?

 

无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年轻人过洋节是出于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于民族虚无主义。但这样的人可能只是极少数,即便是这样的人,也不能简单谴责,就像外国人过中国人的节日——比如近年来受到追捧的春节——亦应当受至欢迎一样。就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他们敏感而时尚,过一过洋节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文化或自信心之类的“神圣忧思”,不就一个节嘛!

 

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有节大家过,何乐而不为!事实上,中国人过一过外国人的洋节,外国人过一过中国人的洋节,是有助于文化交流乃至融合的。

 

至少感恩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美国人创造感恩节,提倡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中国人虽没有感恩节,但中华文化也提倡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古老的中华格言不正是提倡要大力感恩吗?

 

差别只是在于不同的称名,实际上,中华文化对感恩强调得最多,落实得最好,这就是孝文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孝被奉至无以伦比的高度,被认作为秩序之源。

 

更有趣的是,中华语文的一“孝”字就大力突出要感恩,据考证,“孝”在形象上就是一个儿子背着老子。或许正因为对孝对感恩的强调,中华文化呈现出更鲜明的伦理色彩。可能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五千年延绵不绝,是古代文明中惟一幸存下来的超巨型文明!

 

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心同此理。美国人知道感恩,中华民族懂得感恩,这原本没什么好奇怪的,文化原本是能够融通的。在中华伦理美德事实上日渐式微的今天,借一借洋节和时尚来刺激一下国人的感恩之心,有什么不可以呢?

 

要提醒的是,如今过感恩节,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层面,而必须上升到对天对地对万物的高度。就在感恩节前大约一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公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梗概,再一次郑重申明: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前所未有的强烈语气”警告说:“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

 

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强调对大自然感恩,原本,感恩节就是提倡对大自然感恩的,而并非首先对人的,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感恩节的由来。

 

162011月,经长途海涉的“五月花号”靠岸普里茅斯。但好日子并没有光临,一半以上的人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幸存者在1621年春开始播种,然后是盼望丰收的到来。庄稼果然获得意外的丰收,为感谢上天的赐恩,远涉大洋的人们举行了三天狂欢。后沿袭下来,并风行各地。终于在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未来属于青年,在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全球变暖日趋明显的今天,在新的感恩节来临的时候,请允许我们向大学生们郑重提议,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心底里发出呼喊:

 

地球啊,母亲,我们衷心谢谢您,要用实际行动爱护您!

 

感恩节地球快乐!

 

[相关阅读]

形势逼人的地球危机

全球变暖与“注目礼”

“全球变暖与文明转型”专题

 

 

注目“目礼”

颠覆与创新

为思想季节而欢呼

 

谢谢过目!

敬请批评!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