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理论思考


  菲德勒发现,现实中的领导者,往往对自己的领导风格缺乏准确的判断。一个在部下眼里独断专行的领导人,让他自己判断,往往还觉得自己十分注意民主参与,不是那么专制。而一个在部下眼里优柔寡断的领导人,他自己并不觉得那是优柔寡断,反而会觉得那是深思熟虑。尤其是那种能够把民主参与变成推销自己意见、把推卸工作责任变成下放权力或目标管理的领导人,在领导风格判断上存在着普遍的误差。

  在菲德勒眼里,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寄希望于领导人改变自己的风格来改善管理,十个有九个会失败。就像中国俗语所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别指望领导人能随时变换领导风格。长期以来,为了取得好的领导绩效,人们常见的做法就是在选拔、招募、培训上努力改变未来的领导人。其立足点就是假设通过选择和训练,可以产生出适应组织的领导人。但这种努力的效果值得商榷,根据菲德勒的判断,依靠培训来改变领导人的个性以适应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从来没有成功过。所以,确认领导风格的目的不是改变领导风格,取得领导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另辟蹊径。

  正如汤姆•彼得斯所说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处于空前的变化之中,可以说是乾坤颠倒。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消长和变化。过去的管理原则是以准确预知25年后的稳定发展为前提的,现在连一年以后的未来都无法预测,整个世界经济又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新的前提、新的环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重新检验以往熟知和相信的一切,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纯理性主义的种种谬误已经充分暴露,对于它的批判近于发动一场思想革命。”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思想和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菲德勒模型不属于理论性的原理突破,只属于操作性的方法改进,但它反对不顾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去一味追求“最好”。它否定了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使它具有了以往管理理论所欠缺的极大活力。它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它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注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领导方式的具体运用,在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

  把权变放在战略决策层面去理解,可能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以变应变的问题。这可能不需要进行过多讨论。而有意思的讨论可能会集中在组织的变革、制度的变革和用人之道方面。放在这样的角度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