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打开网页,看到了这篇文章,忽然忆起近两年网上有关学位服之争。争论的理由很简单,“现行的学位服来源于西方的僧侣服,是西方的礼仪与规范,延续了殖民文化,亵渎了民族自尊。”一夜之间,众多网友加入战阵,纷纷对现行学位服口诛笔伐,并有网友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了一套具有浓郁中国服饰传统的当代学位服,以抗拒西方后殖民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淫。并要把这套学位服送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至于是否送达则无从所知。网友们热情让人感动,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突然爆发,容笔者斗胆直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是一种文化自卑病。而又不想承认,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于是靠大喊大叫,一哄而上,欲造成一种拯救或曰传承民族文化舍我其谁的慷慨悲壮,以唤醒沉睡的人们。但此后事态的发展也应了孟子的“其进也锐,其退也速”那句话,当反应者寥寥时,他们也泄了气,作鸟兽散。但从其文章内涵,索引资料之翔实认真看,大多属于文化精英类,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向往之”之有识之士,然而却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每在民族文化因革之关键时期,总会出现坚强不屈的文化守望者。从孔子、司马迁、韩愈、顾亭林到现代的王国维、陈寅恪,他们都是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文化陶冶之人,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护持职责,视此为天命之所受而义无反顾,尽其一生坚守。唯如此,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因不断地培根固本,又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愈显其生命力的厚重。一种文化厚重的生命力,物质方面的成就固然重要,然最重要者是在精神力量的延续、开掘。钱穆说:“一个文化中所留下的物质成就,是可供人享受的。一个文化中所蕴有的精神力量,则待后起人各自磨炼来发扬,来持续。文化本身是属于精神的。仅存着一堆物质,到底不成为文化。”(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我们在享受民族文化之物质实惠时,更重要的是要承续古圣先贤守持之精神,坚定自己的信仰,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信仰应该是矢志不渝的,不管是艰难困苦还是颠沛流离,都要“择善而固之”,“弗能弗措”。这应该是信仰传统文化的态度,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评《中国现行学位服当以不变应万变》(一)
评论
4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