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2008届高校毕业生北京首场双选会上,40余家前来招聘的企业中有5家提供了“前台接待”职位,前往应聘的人员有不少,其中不乏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还有北京大学英语系2008届的毕业生(详见
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城市,尽管人们在很艰难地做着选择,但是出于现实考虑,很多应届毕业生还是在接受着并非自己喜欢甚至根本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比如这北京大学的英语系毕业生,我想她并不是真正想去应聘这个工作岗位,即使是有月薪4000元,如果有更好地工作岗位,她还会去吗?
没有选择,就是选择。这是一首名叫《选择》的诗。如今,有这么多人向往着能留在国家首都,在首都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这个愿望是越来越难以实现了,但是,很多北京高校毕业生还是留在了这里,即便有些人什么都没有做。然而,当更多人认识到与其“等、靠、要”地艰难生存时,还不如主动出击,不管是什么职位,先工作着,养活自己,也积累经验。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呢?
做出一个选择,总比没有做出选择更好。这应该是2008届高校毕业生应该认识到的问题。
实际上,在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如此之多的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等诸多条件下,前台接待这个工作岗位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岗位,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它不再是拥有一张微笑的脸,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一双勤快的手就能处理好,应付得了的。它还需要智慧,需要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而如一些大的房地产公司和证券公司,随时都可能接待一位来自国外的客人,这就还需要懂某一外国语的能力。
事实是,任何一个工作岗位在历史发展中都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转变,甚至是消失。封建社会的长工的可以转变为新时代当家作主的国家工人、偷偷摸摸的作坊经济资本家可以变成新时代国家离不开的资本商、被人看不起的“体力劳动者”可以变成广东最需要的技术工人等等。如今,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也是发生着这样的变化,前台接待从被人称为“花瓶”到如今才貌兼备的外交能手。
尽管传统的思想观念、地域观念等等可能阻碍一些高校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但事实上前台接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前台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