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才能进入汽车社会


  上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产业开始进入第二汽车世纪。

  自1886年世界首次发明了汽车到上世纪80年代属于第一汽车世纪,其间汽车产业取得了惊人的硕果,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但实行的都是分工,其门户是传统经济活动的产物,充分体现出工业化年代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汽车文化节活动中,国内汽车业界专家表示,受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和城市空间影响,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不可能简单重复欧美模式。要从汽车设计、研发、生产,到汽车购买、驾驶、维护的全过程树立先进的汽车文化理念。

  汽车文明是一种历史的演变过程,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超制造业时代的汽车文明不单是科技进步的表述,更是一种新兴生产方式的诞生和体验,这蕴藏着经济运行深层背景和动力,这是汽车产业文明的主流,这和社会上经常宣扬的汽车消费文化、汽车流行文化不一样,这些虽然有必要,但不是主流,是支流,是派生现象。

  20世纪初期,美国汽车产业创造了大量生产方式,促成汽车产业实现了大变革,从而战胜了当时汽车发源地欧洲的汽车单件生产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工业,推出精益生产方式,促使汽车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全球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突飞猛进,但从汽车发展历史阶段来说,无论是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范畴,而超制造业时代的汽车产业,推行的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这是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严重挑战,而最终将替代它,成为新世纪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最前沿阵地,实质上是在发掘知识经济社会新型资源的整合,从而导致社会财富的重组和转移,进而促进汽车产业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就是汽车产业间出现一种量级化差别的文明本质。

  汽车文化制约着汽车社会的未来命运。受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和城市空间影响,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不可能简单重复欧美模式。坚持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的汽车社会,要求从汽车设计、研发、生产,到汽车购买、驾驶、维护的全过程树立先进的汽车文化理念,积极倡导汽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