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演变
“现代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很难用几句话来精确的概括。正像一位哲学家所说,“如果不问我这个概念是什么,我还真以为自己知道;然而一旦被问到时,却一时难以说得出来。”自从出现“现代化”这个词汇以来,从各个角度试图阐释和刻画现代化的论述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了。但是不像对其他概念的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基本上可以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对于现代化的讨论尽管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却仍然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一致意见。至于对“现代化”进行的价值判断就更加莫衷一是了。这也许正是“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复杂之处。或者“现代化”本身也是人类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做出的一次选择,如何评判这次选择,是否具有更好的选择都没有办法评判。在此,笔者并不想讨论什么是现代化,而是想讨论一下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甚至人类社会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发现现代化的痕迹。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是这个社会的核心,因此现代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尤其要被关注的。人类毕竟生存在社会之中,是社会人,因此讨论时必须将人类放置在社会中,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讨论才最具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笔者只想探讨其中一些最基本、最直接、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关系,比如说个人所具有的交际结构;从情感角度而言,人与人关系的演变。
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于其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人会因为什么原因与另外一个人发生关系呢?也许会因为血缘、居住、求学、工作、处理特定事件以及各种随机现象。这样把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做出了一些分类。比如,家庭成员和血亲、邻居、老师及同学、领导及同事、社会朋友等。一个人最主要接触的就是这些被定为“熟识群体”的人们。所谓在一个人的生命力随机出现的人是要区别于这个“熟识群体”的。那么人的交际网络就会被初步地划分为“熟识群体”和“非熟识群体”。要考察现代化对人的交际网络的影响就要分别考察现代化对两个群体的影响。我们会有这种感受,个人与“熟识群体”的关系往往是稳定的、非功利化的;然而与“非熟识群体”的关系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相对功利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个人对于非熟识群体关系的态度与交际方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与陌生人接触时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引导,而不像在现代社会中那种借助于法律和各种制度安排的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关系。经历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对“熟识群体”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也要区别对待。那么哪些关系是稳定的,哪些关系发生了变化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熟识群体”进一步划分,即“外生的熟识群体”和“内生的熟识群体”。所谓“外生的熟识群体”是指由于客观环境导致个人不可自主选择而产生的熟识群体,最直接的是家庭成员以及血亲,其次是同学老师、同事领导、邻居;所谓“内生的熟识群体”是指可以自主选择的社会关系,即个人有意识的选择而产生的熟识群体,比如由于处理特定事件结识的社会朋友。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并没有使得个人对“外生的熟识群体”在情感上有显著的变化,这种关系是非功利性的;而对于“内生的熟识群体”在情感上的变化是显著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其实,即使是在外生的熟识群体中的不同关系,也有远近亲疏。随着关系的疏远,这种关系功利性则会越强。
总而言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个人对于交际网络中存在非功利化的人群越来越少。随着社会关系与个人的距离越远,这种社会关系就越不稳定,越具有功利性。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功利性越来越强,个人如何能够凭借功利性的想法来维持这些社会关系呢?当人了社会中被植入了“市场”的基因那一刻,功利的性在个人的社会关系中逐渐的膨胀了。传统社会中的那种互助行为逐渐地为市场行为所替代,依靠道德和传统思想维持的社会秩序以及社会关系被法律和制度安排所替代。很难说这是一种进步或者退步,到底是人类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还是这恰恰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情感上的灾难,就留给方家评判吧!(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