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开始“长征”?(上)


中国制造业开始“长征”?(上)
(FT2007中国报告之六)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杰夫•代尔(Geoff Dyer)

“中国价格”指的是零售商为这个世界工厂制造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它曾经是无可比拟的基准,但如今已发生变化。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统计人员编纂的数据都显示,在经历了至少5年的通货紧缩后,过去18个月,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已开始攀升。

“中国向世界出口通缩的时代即将结束,”驻香港的摩根大通(JP Morgan)中国证券部主席李晶(Jing Ulrich)表示,“制造商正提高其平均售价,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转嫁任何未来的(成本)上涨。过去5年,许多制造商的利润率被严重挤压,但由于行业整合、环保和安全记录不佳的小厂商的关停以及自然损耗,定价权已回到众多行业手中。”

“原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

今年,全球最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创科实业(TechTronic Industries)将成本上涨转嫁到了零售商身上,这是十多年来的首次。该公司还表示,正就其中国内地扩张计划进行评估。“原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创科实业家用电器部门行政总裁约瑟夫•加利(Joseph Galli)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该行业)顺利度过了价格上涨阶段。当时的情况也很艰难。”总部位于香港的创科实业旗下拥有利优比(Ryobi)、Hoover和Vax等品牌。

瑞银集团(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引用了香港的数据,因为“它们距离中国工厂大门最近”。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产品的价格每年上涨约3%。

《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编辑葛艺豪(Arthur Kroeber) 指出,香港的数据很好地描述出了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南部地区的情况,但未必反映整个中国的现状。他表示:“最终,目的国的卸岸价格是最相关的因素。”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编纂的一个指数显示,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已上涨1.5%。

然而,真正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出口价格没有以更快的速度加速上涨,若要减缓中国出口洪流,就必须出现这种情况。中国1月至9月出口额增长27%,至8780亿美元。正如贸易采购公司East West Basics驻波士顿交易员吉姆•伦纳德(Jim Leonard) 所言:“数量背后掩盖着大量罪恶。”

我们可以在江西南部找到这个谜团的答案之一。该地区以中国客家族的文化故乡而闻名,客家族的名字源自于他们迁徙的历史。但该地区的县政府正接待着新一代的移民——来自香港、台湾和更远地区的工厂主,他们都在为远离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的业务,寻找更为廉价的生产基地。该地区距离毛泽东及其麾下衣装简陋的农民起义军开始长征的地方不远。

“我们把投资工业园的企业视为上帝,”龙南县副县长钟旭辉表示。“每个大公司我们都派出一名政府官员为其服务,帮助它们准备行政文件。工业园区内的公司,不用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处理文件方面。”

这种热情好客的反响远远超越了客家人故乡及其它新兴内陆制造业中心的范畴。它推动了中国出口行业从传统的集群地区——例如香港珠江三角洲内陆地区或环绕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平稳扩散到较为贫穷、成本更低的内陆省份。而这种产业转移进而正发挥着减缓“中国价格”上行压力的作用。

整体通胀水平拉响警钟

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土地和电力价格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铜和基于石油的塑料制品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则呈指数级上涨。如今,中国的整体通胀水平已给中国政府拉响了警钟。今年8月,中国通胀率高达6.5%。

除了这些压力以外,自从三年前中国允许人民币从8.3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浮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7%。

安德森提出,很大程度上,最近发生的这种现象在出口领域只是理论上的。在出口领域,工厂只不过是在转手进口部件——往往是以美元计价的。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出口商试图利用这个借口,尤其是在去年人民币汇率超过港元的时候(港元目前仍盯住美元,汇率为7.8港元兑1美元)。为美国零售商提供家庭用品产品的伦纳德表示:为什么不呢?“如果不问,你就是疯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义乌的一个帽袜厂主余中华(音译)说道:“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对我的工厂影响很大。”“我们袜子停产了,因为找不到足够的工人。三、四年以前,出一个月900元(合120美元)的工资,就能轻松地找到制袜工人。而现在,就算我们掏一千四、五,他们也觉得这种工作太累人,工资太少。其它小型制袜厂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出台

不过,义乌的价格涨幅只有1.42%。去年10月,义乌创建了自己的指数,监测成本上涨给当地生产商带来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Zhejia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教授苏为华表示:“自创建以来,义乌指数并没有明显上涨。”苏为华也是“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Yiwu China Small Commodities Index)的创建者。“在义乌,竞争很激烈,所以,交易商通常不会提高自己的价格。要衡量工厂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到什么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不同产品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不过,他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替换材料、升级技术和制造工艺,在塑造品牌上下更多功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