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
陈岩锋
大西北是我一直向往却没有踏进神秘的领域。这次匆忙地西行与往常一样,虽然大致目的相同,但是心情与想法仍然迥异。这与西部的偏远而导致的新奇有相当大的干系。以至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自己的心绪。
到兰州之前,既与我的学生联系好了具体的往返日期,但是由于自己正好可以空闲出一日的时间,于是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到达了兰州。使得学生在迎接我的时候有些措手不及。在到达兰州火车站前二个小时,才听到她熟悉的声音。
但是十六点我从西出站口出了站,还是没有见到她的身影,直到转悠了一个来回,等待了将近一刻钟,才看见这个蹦蹦颠颠,调皮而聪慧,正在寻找老师的学生。随后,她陪着我逛游了兰州大学,沿着天水路向北,在东方红广场留影,吃过一家没有特色的牛肉拉面,在东岗西路的兰空招待所安顿好以后,便开始了兰州调查。
满打满算,在兰州只待了五天。兰州的实质问题也并非可以尽数,但所显露的诸多问题,无论这些问题以我一个游客的观点是偏颇还是正确。也非常值得参考。
1,我观察了兰州市民的衣着,穿着都十分朴素。这不但是算不上寒冷的冬天遮蔽了体态的优美的缘故,与这里淳朴的民风有极大的关系。从这里,我看不出城市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前卫,也没有很酷的风景线。但是民风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便是市民的礼节礼貌很是差劲。无论我们在饭店吃饭,还是乘坐BUS,或者遇到朋友,人们总是感觉说声“谢谢”,或者“对不起”十分地艰难。
也许由于西部的不发达,也许由于地域心理的影响,这里的人们走路的姿态实在不很雅观。不是东张西望,便是低着头好象在寻找别人丢失的东西;抑或有气无力地老态龙钟般蹒跚着。完全没有丝毫的生计或气质可言。
兰州街头的脏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我们行走在天水路,还是东岗西路,或者其他路段(主干道稍微好一些),都会发现这种情况:残汤剩菜,屎尿等等污物冻在窨井盖上。太阳一晒,污水横流,散发着其臭无比的味道。如果我们捂着眼睛,一定认为这里是厕所,或者动物庄园。
在稍微偏僻的墙根处,还有那些方便者或醉汉的绘画杰作。这种作品可是色香味一应俱全。
2,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上述情况与市民的素质有关,那么我们从此也可以看出,整体市民素质的确有待大幅度提高。
在主干道的人行横道上我们发现了很多这种情况:早已下了很多天的雪,几乎融化完毕凝结为冰,一段一段地横亘在中间。如果不慎,必然滑倒。而这还算简单的工作,竟然从我到达兰州之日起,直到离开却一直没有清除。可想而知,兰州市民的素质低劣到什么程度。
另一个体现人文关爱的问题也不得不注意。兰州市本着尊重、方便残障人士的观念,修建了专用道路。但是也留下了尾巴工程。本身可以修为斜坡的,偏偏有几厘米的“台阶”;本身修建是为残障人士着想的,偏偏电线横在人行横道。这种虎头蛇尾的工程,是福还是祸?
3,兰州前几年是西北毒品集散地。由于官方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从中发生了另一些变化:现在毒品相对少了,而卖淫却日渐猖獗。晚上走在火车站便有人搭讪,招揽生意。另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此项事业的发达。在天水路到兰州饭店这不长的距离内,白天我们感觉还十分平静。到了晚上,就可以看到这种在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的现象。眼镜店,药店,食品店等等,到了晚上门口便张起了灯箱,大卖特卖成人用品。
4,污染十分严重。我们在兰州大学,甘肃省图书馆,雁滩公园等地,很容易有这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污秽不堪。路边板凳上的灰尘足够几张白纸厚。我们走累了连个休憩的地方都很难寻觅。只好在公园的秋千上或者饭店吃饭时才可以休息片刻。
当然,这也构成了兰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人很多戴着五颜六色的口罩。这一是为了遮挡风沙的袭击,另一也说明兰州的污染实在厉害。
兰州的污染在五泉山上最容易感触到,即便是中午时分,也只能看到火车站周围的几幢很高的楼房。其他地方或朦朦胧胧,或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而且五泉山的环境污染也是相当严重。待在兰州,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环境污染每时每刻折磨着市民。而这一切却是由于人们自己造成的。
5,师资流失使兰州成为文化沙漠。兰州大学作为原来西部精神贵族的骄傲,如今已经是昨日黄花,威风不再。别看门面很大,但那种既有的威严已经扫地。成为历史的陈迹。没有生机,没有文化底蕴,一个空壳,这是兰州现状,也是西部文化的现状,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现状。
相对在西部有点能力的人士,去了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士往国外跑,这几乎成为一种定论。回流究竟还是少数。即便我的学生也说,毕业以后不愿意待在兰州,而是到沿海或内地去工作。
兰州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大抵有以下等因素:西北发展经济滞后,人们的心理失衡,文化生态圈遭到破坏,人们对这里丧失信心。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兰州文化沙漠的景象。陈旧的图书馆里几乎没有什么老人或中年人,来学习的大多数是在校学生。而在称不上“城”的西北图书城,或者其他书店,代表着高层次文化的学术书籍前门可罗雀,与那些流行书籍与时尚杂志跟前的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群体水平的低劣便很容易察觉。如此的文化现状,不是文化沙漠才怪。
这里有一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在兰州大学游逛的时候,准备询问了高尔泰先生原来居住在何处。问了校内一个商店的老两口,接着又问了一个知识分子打扮的女士,结果是大失所望。我也就没有心思再问下去。不过我的学生也告诉我,你问的人不对头:做生意的人能知道谁是高尔泰?不过我想,作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在中国文化领域还算有点创建的高尔泰先生,我们有所了解也不为过吧。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兰州的物价不算高,无论我住宿,吃饭,还是买东西,都感觉这里的东西相比在其他城市还是便宜很多。当然这是由于兰州的流动人口相对较少,人民的普遍收入不高造成的。
我们在这里也见到了另外在其他城市,也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情况。大饭店或娱乐场所门口停放的大部分是甘A的高级轿车。其中也有不少挂部队或者公安牌照的车辆。在这些饭店门口,那些操着本地口音的乞丐是无法近前的。既有保安拦截,又有车辆的掩护,乞丐也不会做徒劳的乞讨。那么他们就把目光盯在小饭店或者地摊上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穷帮穷”。
来兰州之前,我本以为这里的乞丐是从人口相对多的内地来的。但是从他们的口音辨认出,大部分是本地人。经过询问才知道,在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人民靠天吃饭,如果收成不好,吃饱都成问题,只好出来乞讨。而且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编造数字,夸大成绩,主动为“贫困县”“摘帽”,于是国家的补贴就被取消。而人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
即便在兰州市内,人民的生活也并非如宣传的那样殷实。在街头凛冽的寒风中摆夜市的大部分是下岗工人。经过调查,他们站几个小时,也就才赚上几块钱。而这还不一定每天都如此。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这样的事实:乞丐的乞讨有些是“欺讨”;北方人的懒惰,“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醉生梦死”,也是造成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兰州人或者西北人很缺少一种锐意进取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守的思想,麻醉的状态占据着他们的心理阵地。兰州如果想恢复生机首先便应从精神树立起必胜的信念,而现在疏通交通的瓶颈也就是兰州吹响了发展的号角。
2003/1/7
陈岩锋
大西北是我一直向往却没有踏进神秘的领域。这次匆忙地西行与往常一样,虽然大致目的相同,但是心情与想法仍然迥异。这与西部的偏远而导致的新奇有相当大的干系。以至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自己的心绪。
到兰州之前,既与我的学生联系好了具体的往返日期,但是由于自己正好可以空闲出一日的时间,于是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到达了兰州。使得学生在迎接我的时候有些措手不及。在到达兰州火车站前二个小时,才听到她熟悉的声音。
但是十六点我从西出站口出了站,还是没有见到她的身影,直到转悠了一个来回,等待了将近一刻钟,才看见这个蹦蹦颠颠,调皮而聪慧,正在寻找老师的学生。随后,她陪着我逛游了兰州大学,沿着天水路向北,在东方红广场留影,吃过一家没有特色的牛肉拉面,在东岗西路的兰空招待所安顿好以后,便开始了兰州调查。
满打满算,在兰州只待了五天。兰州的实质问题也并非可以尽数,但所显露的诸多问题,无论这些问题以我一个游客的观点是偏颇还是正确。也非常值得参考。
1,我观察了兰州市民的衣着,穿着都十分朴素。这不但是算不上寒冷的冬天遮蔽了体态的优美的缘故,与这里淳朴的民风有极大的关系。从这里,我看不出城市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前卫,也没有很酷的风景线。但是民风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便是市民的礼节礼貌很是差劲。无论我们在饭店吃饭,还是乘坐BUS,或者遇到朋友,人们总是感觉说声“谢谢”,或者“对不起”十分地艰难。
也许由于西部的不发达,也许由于地域心理的影响,这里的人们走路的姿态实在不很雅观。不是东张西望,便是低着头好象在寻找别人丢失的东西;抑或有气无力地老态龙钟般蹒跚着。完全没有丝毫的生计或气质可言。
兰州街头的脏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我们行走在天水路,还是东岗西路,或者其他路段(主干道稍微好一些),都会发现这种情况:残汤剩菜,屎尿等等污物冻在窨井盖上。太阳一晒,污水横流,散发着其臭无比的味道。如果我们捂着眼睛,一定认为这里是厕所,或者动物庄园。
在稍微偏僻的墙根处,还有那些方便者或醉汉的绘画杰作。这种作品可是色香味一应俱全。
2,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上述情况与市民的素质有关,那么我们从此也可以看出,整体市民素质的确有待大幅度提高。
在主干道的人行横道上我们发现了很多这种情况:早已下了很多天的雪,几乎融化完毕凝结为冰,一段一段地横亘在中间。如果不慎,必然滑倒。而这还算简单的工作,竟然从我到达兰州之日起,直到离开却一直没有清除。可想而知,兰州市民的素质低劣到什么程度。
另一个体现人文关爱的问题也不得不注意。兰州市本着尊重、方便残障人士的观念,修建了专用道路。但是也留下了尾巴工程。本身可以修为斜坡的,偏偏有几厘米的“台阶”;本身修建是为残障人士着想的,偏偏电线横在人行横道。这种虎头蛇尾的工程,是福还是祸?
3,兰州前几年是西北毒品集散地。由于官方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从中发生了另一些变化:现在毒品相对少了,而卖淫却日渐猖獗。晚上走在火车站便有人搭讪,招揽生意。另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此项事业的发达。在天水路到兰州饭店这不长的距离内,白天我们感觉还十分平静。到了晚上,就可以看到这种在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的现象。眼镜店,药店,食品店等等,到了晚上门口便张起了灯箱,大卖特卖成人用品。
4,污染十分严重。我们在兰州大学,甘肃省图书馆,雁滩公园等地,很容易有这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污秽不堪。路边板凳上的灰尘足够几张白纸厚。我们走累了连个休憩的地方都很难寻觅。只好在公园的秋千上或者饭店吃饭时才可以休息片刻。
当然,这也构成了兰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人很多戴着五颜六色的口罩。这一是为了遮挡风沙的袭击,另一也说明兰州的污染实在厉害。
兰州的污染在五泉山上最容易感触到,即便是中午时分,也只能看到火车站周围的几幢很高的楼房。其他地方或朦朦胧胧,或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而且五泉山的环境污染也是相当严重。待在兰州,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环境污染每时每刻折磨着市民。而这一切却是由于人们自己造成的。
5,师资流失使兰州成为文化沙漠。兰州大学作为原来西部精神贵族的骄傲,如今已经是昨日黄花,威风不再。别看门面很大,但那种既有的威严已经扫地。成为历史的陈迹。没有生机,没有文化底蕴,一个空壳,这是兰州现状,也是西部文化的现状,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现状。
相对在西部有点能力的人士,去了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士往国外跑,这几乎成为一种定论。回流究竟还是少数。即便我的学生也说,毕业以后不愿意待在兰州,而是到沿海或内地去工作。
兰州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大抵有以下等因素:西北发展经济滞后,人们的心理失衡,文化生态圈遭到破坏,人们对这里丧失信心。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兰州文化沙漠的景象。陈旧的图书馆里几乎没有什么老人或中年人,来学习的大多数是在校学生。而在称不上“城”的西北图书城,或者其他书店,代表着高层次文化的学术书籍前门可罗雀,与那些流行书籍与时尚杂志跟前的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群体水平的低劣便很容易察觉。如此的文化现状,不是文化沙漠才怪。
这里有一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在兰州大学游逛的时候,准备询问了高尔泰先生原来居住在何处。问了校内一个商店的老两口,接着又问了一个知识分子打扮的女士,结果是大失所望。我也就没有心思再问下去。不过我的学生也告诉我,你问的人不对头:做生意的人能知道谁是高尔泰?不过我想,作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在中国文化领域还算有点创建的高尔泰先生,我们有所了解也不为过吧。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兰州的物价不算高,无论我住宿,吃饭,还是买东西,都感觉这里的东西相比在其他城市还是便宜很多。当然这是由于兰州的流动人口相对较少,人民的普遍收入不高造成的。
我们在这里也见到了另外在其他城市,也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情况。大饭店或娱乐场所门口停放的大部分是甘A的高级轿车。其中也有不少挂部队或者公安牌照的车辆。在这些饭店门口,那些操着本地口音的乞丐是无法近前的。既有保安拦截,又有车辆的掩护,乞丐也不会做徒劳的乞讨。那么他们就把目光盯在小饭店或者地摊上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穷帮穷”。
来兰州之前,我本以为这里的乞丐是从人口相对多的内地来的。但是从他们的口音辨认出,大部分是本地人。经过询问才知道,在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人民靠天吃饭,如果收成不好,吃饱都成问题,只好出来乞讨。而且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编造数字,夸大成绩,主动为“贫困县”“摘帽”,于是国家的补贴就被取消。而人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
即便在兰州市内,人民的生活也并非如宣传的那样殷实。在街头凛冽的寒风中摆夜市的大部分是下岗工人。经过调查,他们站几个小时,也就才赚上几块钱。而这还不一定每天都如此。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这样的事实:乞丐的乞讨有些是“欺讨”;北方人的懒惰,“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醉生梦死”,也是造成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兰州人或者西北人很缺少一种锐意进取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守的思想,麻醉的状态占据着他们的心理阵地。兰州如果想恢复生机首先便应从精神树立起必胜的信念,而现在疏通交通的瓶颈也就是兰州吹响了发展的号角。
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