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海:我只做“本色演员”



  牟德鸿:在我们看到的“赢在中国”中,你始终是一幅静如止水的表情,你是否觉得你与大家对这档节目应有气氛的期待相去甚远?你在多轮拼杀之后的胜出多少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异数。
  窦大海:其实这就是本我的形象。观众心理的预期与我在镜头前的表现以及我所获得的成绩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恰恰是观众潜在的和随着节目的进行被煽动起来的对戏剧效果的强烈心理诉求所造成的。而我始终在以我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参与这一节目。正如大家都自嘲为“群众演员”,我觉得我应该属于那种本色演员吧。
  牟德鸿:难道就没有人要求你拿出激情?就没有人给你一个特定的角色让你去适应?你有没有因不习惯而本能地去抵触?你又是如何抗争到最后的呢?
  窦大海:我是在1080人接受林伟贤培训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摆布的“作秀”感的。说实话,我对此从一开始就对那种形式和节目对选手的随意摆布感产生的抵触。说到抗争,我感觉我一直是用我自己的理性和沉着在应对所有的比赛的,这也是我能够在许多需要用数字和业绩等硬指标来说话的轮次中从容过关的原因。我想,这应该是我站在收官之战的PK台时大家心生突兀的原因所在吧。
  牟德鸿:在前不久我与周宇的交谈中,听他说起过曾经有多名镜头前后判若两人的选手走得很远的个例,这让大家私下对“赢在中国”追求戏剧效果的做法多有诟病。听说你们这一届也有类似情况。
  窦大海:有的,而且有我相关。在某一轮比赛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所参加的比赛中有的商业元素有侵犯消费者之嫌,而且恰好是央视曾经对此有过曝光。我当时联合其他两名选手给主办方写过一封信,对此提出异议,此事在参赛选手中引起较大反响。但是主办方很快出面,以很严厉方式压服了大家。这更加剧了我对这场比赛戏剧效果的心理感受。
  牟德鸿:可是我们看到你成了亚军,这应该说明主办方的公正和开明。
  窦大海:在“赢在中国”的规则之下,我从未怀疑过其结果的公正性,我只是对戏剧化的操作过程和效果不太适应。再者,我也曾经想,有我这样一个看似不和谐的异数存在,未尝不是本届“赢在中国”的一个看点吧!
  牟德鸿:评委中有许多人对你的项目并不看好,不知是你表述不够,还是项目本身有缺陷?
  窦大海:正是基于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个共识:那只是一场戏。在我明确这一点之后,我采取的手段不是通过喷发激情去感染评委,而是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目的,在对项目的核心内容略加隐匿之后,继续以我的理性去沉着应对或者说表演。特别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我越发觉得,取得胜利的根本,是有特点和看点的表演方式,项目本身已经不是决定因素。
  说到项目本身,我现在可以多说几句。我的一个判断,目前中国国办大学的食堂正因市场转型面临着一个人才和管理的断档期。而与此同时,几年之后高校餐饮服务社会化将成为必然。我目前在做的,就是磨炼、整合、储备一个规模可观而且成熟的管理团队,一旦高校餐饮服务彻底社会化,我们就将以输出服务的方式迅速扩张我们的商业地盘。过去几年的经营业绩证明:高校食堂的赢利不是靠增值实现的,而是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靠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压缩成本实现的。而且,这种商业模式之下的利润也是十分丰厚的,同样可以做百年品牌,所以我把我的公司注册为暗含长寿之意的“松乔餐饮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