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三”的背后


“黑色星期三”的背后
 
 
 
2006年,对于股民来说无疑是笑得最开心的一年,上证指数由年初的1200点攀升到了年底的2800点,股市可以用牛气冲天来形容,在“突破3000点”、“向5000点进军”的叫喊声中,券商、股民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7年1月31日,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星期三”,上证指数在一天之内跌了144点,跌幅达5%,深成指跌幅达7.6%,是调整?是洗牌?是转折?
 
笔者对中国的股市一直都持谨慎甚至略带悲观的态度,我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推动中国股市前段时期狂热的源动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笔者很难对中国的股市建立信心,理由如下:
 
1、上市公司的质量并没有本质提升:股票的价值追根究底还是取决于所发行股票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当今的股票市场上真正具有很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并不多,也决定了中国的股市只适合于短期投机,而非长期投资。
 
2、国际竞争的加剧,加大了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市场的过度集中于国内市场、筹资途径的过度依赖间接金融手段、技术的过度依赖国外竞争对手、面对国际化束手无策等等,都成为中国企业甚至中国政府急需面对的问题。
 
3、政策强制推动迫使股票市场价值、质量严重失真:证监会某位官员的一句话对股价的影响远远大于公司经营状况对股价的影响;政府强推达不到上市标准的央企上市;政府强推众多为提升股指和股价的短期且不成熟的政策。
 
4、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和机制存在严重问题:会计法规的模糊性、复杂性和不可操作性导致信息披露漏洞百出。不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资格,地方政府甚至都协助甚至直接参与信息造假。
 
5、中国股民有“高价恐慌症”:在中国股市中蒸发了太多的“血汗钱”、“保命钱”,几乎没有或可以忽略不计的股利分红,使中国股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零和博弈”大赌场,成为庄家大施“吸心大法”掏空小股东口袋的魔术场。
 
笔者以为,中国股市存在很大的泡沫,中国股市的市值仅仅因为股改的顺利完成而大涨几倍,显然并不合理,股票的价值也不可能因为股改的完成而暴涨,物极必反,中国的股市已经达到一个需要调整和挤泡的阶段。
 
但愿小股民损失小点!这也是笔者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