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我曾经目睹了马若孟的冷静,至于他的激情,得从他的书中寻找。林江迈、陈文溪……,所有死去的人在他的讲述中一一复活。历史并不存在,历史只存在于讲述中,所以,历史永远有重述的可能。马若孟用一本长达四百页的书(谁知道他究竟写过多少本这样的著作)证明了自己讲述历史的激情。但这种激情不是显露于外的,而是被喋喋不休的叙述深深地掩盖起来。
马若孟的书中包含了太多的细节,这些细节以数字、表格、口述、电文、新闻报道、日记的方式呈现出来,细致入微。这让我看到了这位史学家的勇气――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重建历史现场的勇气。这一点就如同侦探在案件发生之后重建现场一样重要。而历史学家面对的困境是:历史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庞大得比所有细节的总和还要多,以致于当我们企图复述它时,总有一种狗咬乌龟无从下口的尴尬。把事件从历史的肌体上切割下来,将使事件死掉;而作为整体的历史,又是无法叙述的。对于这样的困境,马若孟显然了如指掌,所以,他开始在整体与具体之间的周旋。他所建构的“整体”包括:
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背景
台湾精英分子的兴起
台湾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奋斗
日本战争初期的政策
全国爱国动员
教育运动
大战后期的动员运动
推行工业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地方政府中台籍人士的角色
光复前夕的台湾
大陆上的国民政府
一九四五年的大陆形势
光复的准备
光复
人员不足及台籍人士推动政府工作的职位
日产争夺战
贪污与军纪败坏
其他的政治问题:媒体的作用及陈仪的领导力
经济危机
社会弊病
语言及文化的隔阂
风暴前的不宁静
事变的发生
事变的模式及共产党的角色
国民政府从威协到用武
恐怖时期
恐怖的延伸
朝革新之路前进
悲剧的本质
陈仪的命运
政府早期的反应
台湾人的反应
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政策
……
他甚至以极大的耐心为我们提供了台北市零售价指数、台湾商品生产量、台湾城市警力、台湾犯罪案件统计等表格,以及台湾省军警及国民政府军队配置等若干图示,他企图将所有的细节重新装置在历史的肌体中。他的历史不像魏斐德或者史景迁那样富于故事性,他手里的历史材料至少在表面上看是枯燥的,但它们全部通过逻辑的榫卯联系起来,丝丝入扣,反而具有小说般的悬念与紧张感。他驾驭史料的能力令我击节赞叹。当然,所有的材料选择都会挂一漏万,而这样的遗漏所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事件的真相残缺不全,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事件的性质。一块石头的失踪可能使整座金字塔为之倾覆。所以,这本书的译者、我的朋友 罗珞珈教授在译序中写:“任何学习历史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一桩历史事件时,莫不希望能够写出‘正确的历史’。但是,却没有任何一桩历史事件,在经过‘时间’这股巨流冲击消磨之后,仍然可能由三、五位专家学者去恢复它原来的面貌。因此,读者在阅览一本研究历史事件的书籍时,与其关注于作者为什么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大将军在城门上咳嗽三次而非四次,还不如去思索为什么作者会把那位大将军放置在那座可以横览中外,纵观古今的城门上。” (《悲悯之始――译者序》,《悲剧性的开端》,第九页。)
马若孟有美国学者特有的严谨,他搜集了相当多的历史细节,这正是许多中国史学家所欠缺的;他同时能把所有的细节镶嵌在历史的链条上,在他的历史观中互为因果,使那些死去的数字和枯燥的细节变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十
第一次见面,马若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苹果。我没能得到他的任何许诺。但他吃苹果时的天真神情,已经让我意识到,他是一个可爱的老头。第二次见面,是在郭岱君教授的办公室里。我们正在谈另外一件事情,马若孟进来,问我是否有时间,我说有,他说,那好,你跟我来。
老人手里拎着重重的一捆资料,穿过漫长的走廊,我要帮他,他执意不肯。那是黄昏时分,整座大楼人去楼空,他并不告诉我去哪里,这使我颇觉诡异。他打开一扇门,又关上。又打开一扇门,又关上。打开一个电梯,通向地下室。地下室又有几道门,最后我们来到一个封闭的房间,显然,只有他掌握着那里的钥匙。
宝藏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令我难以置信。巨大的房间里,有无数的书架,上面层层叠叠,全是“文革”史料,有内部印刷品,有油印的,还有手写的。还没有编目,所以,我无法从研究所的网页上查目。只有他知道宝藏的存在。我惊喜地抬头望他。他依然严肃,嘴里只说了四个字:“你要快看。”
十一
我坐在树阴下读完《悲剧性的开端》。这本书令我深感绝望。我意识到自己像他那样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我要在斯坦福呆上一辈子,而斯坦福显然并不赞同这一点,其次我自己也颇感心虚。此时我已经知道,无论是激情、胆识,还是体力,我都不是马若孟的对手,永远不是,尽管他看上去比我老弱得多。我因此对他顿生敬意,而不是因为他的头衔和履历。
根据马若孟的理论,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地出现在自己的位置上,无法互换。他稳坐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而我,陶醉在自己的诗情画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