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潘石屹同志一起学习《民主是个好东西》
许青安
潘石屹同志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感觉像被丢进土改斗争现场的”地主”,受到个人集资建房者的热烈批判, 潘石屹同志回来气愤依然,奋笔疾书《全国个人集资建房运动,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潘石屹同志此文从方向性、建筑技术和金融秩序,给“风起云涌”的“全国个人集资建房运动”大泼凉水,这是一盆使人清醒的清凉剂呢,还是“屁股决定大脑”的可疑言论呢?
最近,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一篇《民主是个好东西》在北京某党报发表,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官方媒体争相转载,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境外多家媒体关注。俞文分为七个段落,头六段全以“民主是个好东西”开头。
房价与民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其实这是俩个密切相关的,房价畸形,简单的来说,一是地方政府扭曲了住房需求,没有“民主”的监督,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悄悄改革没有了;二在房地产市场结构上,是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作为市场角色的消费者完全不具备议价资格和能力;三房地产产品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公共品的特点;四房地产问题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不仅仅是一个住房问题;综上所述,可见,还是很有必要和潘石屹同志一起学习《民主是个好东西》。
所谓中国房价困局,就是众多准备购买住房的中低收入的人士,对于高涨不止的房价无能为力,很像1987、1988年时候中国的抢购风潮,当时的彩色电视机、冰箱国家实心“政府管制”,电视机票、冰箱票比电视机、冰箱还值钱,老百姓连面粉都要卖上十袋八袋储藏起来;“政府管制”就是对于电视机、冰箱生产资格进行国家审批,理由是防止资源浪费。科龙创始人潘宁有过一段话,当时作为“乡镇企业”的科龙在国家定点生产冰箱生产资格43名中排在最后一名,就是这个最后一名,通过质量政策竞争过上面所有的国有企业成为冰箱的第一,试想如果当年科龙没有获得“准生证”,中国家电市场会走向竞争吗?老百姓会用越来越便宜的价格卖到越来越好的电视机、冰箱吗?
为高涨不止的房价叫好的代表是任志强先生,换个语境,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任先生们(含专家教授博导)的高论,为什么“电视机票、冰箱票比电视机还值钱”?那是因为你们需要,而且是“巨大真实性需求”,说的对吗?绝对对,但是,需求与“有效需求”是有区别的概念,我们需要电视机但是我只能出2000元,这才是完整的有效的需求,而不是“你不是有需求吗?那就只有这种40000元的电视机,你不买还多得是人买呢”,的确。当时就有人揭发某某的孩子囤积电视机,这就是历史的一幕,当时电视机厂的利润也是百分之几百,现在家电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家电行业利润率在5~9%左右了,当年的痛苦老百姓也许都已经淡忘掉了。老百姓的痛苦就是垄断市场下的“不自愿的交易”和需求没有变成“有效需求”。
当年的科龙是从贷款9万元,用一把榔头敲出的三台冰箱,在一片质疑中从“挤”进名单的小厂成为家电行业的龙头,当年瞧不起它的那些国营、军工企业很多已经是销声匿迹了不得。科龙的创始人潘宁和来访的一位高层领导有过一段争论,领导说不准“乡镇企业”的科龙搞家电,是怕资源浪费,潘宁说,市场经济如果不让竞争,算什么市场经济?
在《阿Q正传》里赵老太爷不准阿Q革命,今天对于“个人集资建房”应该说在方向上也有这样的嫌疑了。
“自愿的交易”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自愿才是互惠,互惠意味着交易双方都得益无人受损,是社会帕累托改进。自愿交易就形成市场均衡的价格。而在垄断市场状况下,价格是扭曲的,是不能真实反应“有效需求”的,交易没有形成社会帕累托改进。
任志强们所代表和倡导的是垄断市场的逻辑和价格,而赵智强代表的是“自愿的交易”、“有效需求”。和当年“乡镇企业”的科龙挤进国家定点生产冰箱生产资格一样,温州个人集资建房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计划”一起走进供给的队伍中,这些积极的因素犹如“星星之火“对于房价之困具有巨大的震撼作用;
当房地产市场成为官商勾结的垄断市场时候,我们就不能指望一个没有私利的地方政府出现,一个不被利润吸引的国有、中外合资、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出现,我们就不能指望着政府宏观调控立竿见影,就不能指望“有形的手”一定可以弥补市场失灵。
这个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俩条,一不买房,二自救,积极参与市场的博弈,而不是放弃。如哈耶克所谓“消费者主权理论”(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已;
潘石屹同志对于“个人集资建房”的组织形式、土地性质、资金安全都有不错的思考,组织形式潘石屹同志提出“合作社”形式,从赵智强的温州模式来看,就是自己当开发商,建筑商还是由有资质的公司承担,利润率2%左右,房价减低的空间就是“开发商的利润”,政府的地价也不用优惠,目前的“三限”土地转让试点就容易被地方政府接受。
至于什么社会分工,老潘同志在国外应该看到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做家务维修,不就是人工成本很高所以“自己雇佣自己”的原因。这里不存在老潘说的“在这种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时代最重要的精神是团结和相互尊重,对别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尊重,对别人人格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把人家都欺负成“房奴”了,还不准人家革命吗?看来老潘很有必要认真学习《民主是个好东西》,尤其学习王石同志参与廉价房的建设(如“围屋”式的);
最后,我同意老潘同志说的“政府应该尽快引导这种个人集资建房的群众运动,走向有法律保证的正确道路上。否则,这种没有法律依据的、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一定会出事的。”,政府的引导应该是在自己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计划”的同时,积极立法扶持“个人集资建房”(不是“单位集资建房”),当然这里要先将政绩目标从GDP转向民生指标。
如果2003年前计划占供应80%的经济适用房能够在今天占到20%,廉租房占10~20%,个人集资建房即使占到1%,中国房价的困局有望打破,做到房价软着陆;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寡头垄断走向竞争的市场,这样一来,谁也没必要去劳心思自己建房了,目前应该大声为个人集资建房叫好,民主好就好在竞争,竞争带来繁荣和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