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通过城市改名创造GDP


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旅游局副局长针对10月25日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提出:“与其花如此大的力气,不如将周口市改名为陈州市,这样名气会来得更快。”因为“包公戏”一直很受群众的欢迎,而《下陈州》和《陈州放粮》中的陈州就在河南淮阳,属于周口市的辖区。

而该市另一位官员则推算说,如果淮阳县名能改名为陈州县,当地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000元,淮阳县有130万人,总计就是1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从长远来看,说‘陈州’招牌值100亿元人民币不为过。

这一提议甫一出笼,立刻在整个社会激起了一场关于城市改名的大争论,支持者有之,而反对的声音也更是不绝于耳。而近些年风起云涌的城市更名运动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支持的理由——湖南省大庸市改名换姓为张家界之后如今已经声名鹊起,而安徽屯溪市改名为黄山市也引得世人刮目。

此外,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海南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辽宁锦西改为葫芦岛市、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不可否认,这些将山川名胜景区作为城市名字的更名运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知名度。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股城市更名运动的进步意义,这说明城市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已经大大增强并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品牌规律从企业经营领域向区域经济转移扩散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城市,也应该学会营销。

但这并不是支持城市更名运动的充分理由,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综合协调配套推进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指望名称这个环节的改变而疏于对整个城市的品牌系统进行整体推进的话,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即使改名后名扬四海,也可能只是徒有虚名,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一个应该被深刻理解的规律是,任何城市的“名”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在它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决定力量——实,有实才有名,而名实相符也正是品牌规律的根本原则。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实”作为依托,单纯依靠知名度是难以产生什么经济效益的。

而反观那些如张家界等改名取得成功的城市,也绝不是只靠名字的改动就取得成功的,而是必然伴随着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整体推进。即使“陈州放粮”之类的典故可以让改为陈州的周口名声大噪,但要对城市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还需要城市投资环境的整体进步。

事实上,将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寄希望于古代名人典故以及山川名胜的带动作用恰恰折射出当下城市品牌传播的乏善可陈,面对改名要产生的更换单位名称、铭牌、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等巨大费用,如周口这些追求品牌效应的城市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策划和传播重新打造城市品牌,这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够不断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执政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之,再加上必要的宣传,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兼具的城市品牌就会手到擒来。因此,对于周口此类城市而言,真正稀缺的不是一个名震四海的名字,而是城市管理和品牌传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