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以上三位画家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中创作于20世纪初年的,只有雷诺阿的《浴后擦身的裸女》和塞尚的《大浴女》、《圣维克多山》三幅。无论从题意、取材和绘画风格来说,实在看不出一丝一毫东方艺术的影响和什么“新世纪的突破”。我翻过几部谈西方或欧洲艺术史的专著,也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点滴论述。看来这又是余先生自出机杼、无所依傍的一家之言了。不过这种毫无内容的空论,除了让人感到故弄玄虚以外,究竟有什么必要去说它呢?
其实,要介绍“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就应当扣住这个新时代的脉搏,举出一些真正能代表它的艺术人物和流派来。这就叫“与时俱进”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博学院院长庄锡昌先生所著的《世界文化史通论》,就向我们扼要地讲述了20世纪初年欧洲现代派绘画的发展概况,他说:
二十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作画都旨在体现自己的感情、感觉,强调主观意识,否认直接感知的真实性,认为绘画不同于摄影,不能强调形似,而应强调意象。现代派绘画受到了后期印象派画家,如法国的塞尚(1839-1906)的很大影响。在他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以马蒂斯(法国,1869-1954)为代表的“野兽派”,以毕加索(西班牙,1881-1973)为代表的立体派,以康定斯基(俄国,1866-1944)为代表的抽象派和马利奈蒂(意大利,1876-1944)所提倡的未来派,等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350页)
以上这些现代派绘画代表人物在艺术上的崛起,几乎都发生于20世纪初年,如“野兽派”这一名称,是马蒂斯在1905年巴黎秋季美术沙龙上获得的;毕加索于1901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画展,从此崭露头角,几年后他又创作了震惊欧洲画坛的《亚威农的少女》;由康定斯基与其他一些欧美画家开创的抽象派,也在20世纪初产生于俄国,以后流行于西欧和美国。我不知道余先生在谈论20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酝酿新世纪突破的时候,为什么要全部避开这些真正能反映当时艺术发展的代表人物和流派,而莫名其妙地把主要活动于19世纪的五位画家请出来作证,这不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吗?
最令人无从索解的,是余先生提到的被法国印象派画家奉为精神领袖的马奈。马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查一下《辞海》,说他是在公元1883年去世的,离开20世纪的到来还有十七年。他的传世名作《草地上的午餐》在法国巴黎“落选者沙龙”大厅展出的时间,是在公元1863年,比他去世还要早二十年。可以说,他跟20世纪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余先生在文章中论述的是“20世纪初年”欧美艺术家酝酿新世纪突破的问题,这与马奈有什么相干?难道他想让这位已故的画家转世还魂,再跨过20世纪的门槛重新发挥余热吗?或者余先生是把另一位活到20世纪的法国画家莫奈(1840-1926)错当成了马奈。可是,莫奈只画过一幅《干草堆》,而《草地上的午餐》确确实实是马奈的名作。这种差错似乎也不可能。那么,余先生究竟怎么会让马奈活到20世纪来的呢,恐怕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了。
唉,我本来只以为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方面的功底比较差,没想到他在外国艺术领域也会这么大大咧咧地乱说一气的。真是:
信口开河河便开, 巴黎好戏又连台。
后生雨果参罗伯〔注〕, 马奈喜从隔世来。
〔注〕参,此作“参拜、晋见”解。罗伯,罗伯斯比尔(1758-1794)的省称,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魁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