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与压力


因为是闰七月的原因,第二个七七,被各路商家定义为“中国情人节”的晚上,我所在的这个省会城市,许多忙着参加各种聚会的人,即使是已经到了晚上9点多钟,平时本来不太拥挤的时候,也还是很难打到出租车。

出现这个情况的核心原因,不是因为出租车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当然也更不是参加情人节聚会的人或者各种情人太多,而突然导致车辆太少。都不是。核心原因,是在人数刚好略有些多的时候,由于出租车加气困难,而导致有效运营车辆过少。这一进一出,就使得矛盾一下子突出起来,习惯于正常打的的人,靠开出租养家糊口的师傅们,都有些怨声载道。

出现加气难的原因,据官方的解释说,是天然气压力不够。

这里是天然气的含量大省,也是生产大省。按照我们这些外行以常识的角度看,这么近的传输距离,压力都不够,那问题一定已经是相当严重。真实原因可能并不是如此。据说,真实原因起因于一场天然气价格是否上涨的博弈。因为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天然气的价格显得相对偏低,于是公司也想提价。但不得不代表出租车利益的各出租管理公司,首先不同意,涨价非常有可能伤害到它们的规费收益。政府也不同意,它从社会稳定、社会形象等多种综合角度考虑,也不允许公司涨价。于是,压力就不够了,于是就产生了从天然气压力到全面社会压力的压力。

仅仅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压力也是有价值的。

首先是直接的时间价值。乘客的等待,在全社会的层面,已经造成了一种大的时间价值的浪费;出租车行业的时间价值也在流失和耗费。一般情况下,每天每辆车需要加气2-3次,由于所谓的压力不够,师傅们不得不加气5-6次,而且糟糕的是,由于压力问题,每次又不的不排队等待,从以往的10分钟之内,到前期的45分钟左右,到了中国情人节,已经到了平均排队消耗时间1小时左右。出租车加气次数越多,压力就越不够,等待的时间也越长,进而加的次数也越多-----压力问题,导致了一个时间价值耗费的循环。

压力的其次价值,是让我们有机会发现,在出租车这样一个营运系统里,利益是怎样地在社会范围里被分担。有外地朋友问,为什么出租车不用汽油,而一定要用天然气呢?这是因为运营机制使然。政府作为终端管理者,已经通过车顶权益的拍卖,得到了利益。参与拍卖的公司,通过所谓向开车承包人收取的规费,也已经回收了投资权益。而承包的师傅们,为了不亏损,就无法使用价格日益高涨的汽油,而只能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天然气,这是经济意义上的被逼无奈。仅仅从经济利益上看,这场由政府、公司、车辆、资源供应商组成的博弈游戏,目前,不知道是明明知道装傻,还是确实不清楚,反正是挺复杂。如果,把游戏的压力,最后都转移到消费者那里去,比如涨价,以前可以,但现在的消费者,并不傻。压力有价值,也就是有代价,这也是游戏的各方,都应该知道的吧。

压力的价值,也让我们知道代价。社会反映强烈后,管理部门的人,回答公众说,“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我也不能明确地告诉你到底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压力,总不能仅仅让消费者承担吧?收了行业的钱,享受着全民纳税支撑着的薪酬,遇到了突出社会问题,还如此理直气壮地回答,确实说明,管理者们好象并没有什么大的压力哪。压力,难道不是管理者们的一种责任吗?遇到困难,不重视,或者解决不了,难道连让我们感受到一些他们的压力,都不能做到?

加气由于压力不够,遇到困难,并不可怕。但是,如果漠视压力,并有本事把事情弄得天怒人怨,那就有些可怕。180万千瓦的用电缺口,频频高温炎热中拉闸,100亿元的干旱损失,数百万亩的绝收,明年可能存在的更大的能源缺口。。。。。。领导们可能有些焦头烂额,而我们已经感到压力很大。对于某些行业和领域,对于某些体系和系统,压力是不够的,所以老是引发很多怪异出来,而我们,压力不是不足,而是已经相当大了。至于,老天是怎么想的,要怎么行动,只有天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