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人生绪论


  《周易》与人生绪论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关于《周易》的书。一提起《周易》,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是一个人,他姓周名易。有的人说,这是一门周全容易的学问。还有的说,《周易》是一部占卜的书,与算命有关,涉嫌“迷信”。有的人说,《周易》是一部天书,读不懂。

  《周易》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的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捧读它,研究它,应用它,褒之贬之,不一而足。《周易》与《圣经》、《吠陀经》并称世界三大经典,它很特殊之处,是包罗万象,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到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为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婚姻、家庭、争讼、交友、进仕、退隐、待人处事,论及道德、品格、修养、行为举止……,内容丰富,无所不有;也包含了“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我们读《周易》的时候,不能将它局限在占筮算命上,由于《周易》里无所不有,人们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各取所求,古代的卜官巫于是将蓍草、竹签、掷钱和《周易》联系起来,天长地久,《周易》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便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占筮书了。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周易》的一个重点与精神,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论述古代人的人生谋略、生活经验和行事准则。故此,本书以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语言对《周易》做出新的诠释,献给我爱的小雨和一切善良与追求美好人生的人们。

  易更三圣

  “易更三圣”,是说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开始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八卦,孔子发挥易学的精义。这是讲易的作者。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左右以畜牧为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相传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始有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后世司马迁、扬雄、孔安国、马融、王肃、王充、徐干、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画八卦之说,影响至今。

  到了殷商末期,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西侯姬昌被殷纣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将八卦中的各卦相互重叠(包括本身的重叠)演化而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西伯囚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即后来的周文王。据传,后稷为周族的先祖。后稷,名弃,其母姜源为帝正妃。姜嫄踏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后稷。大约由于后稷是“私生子”,所以生下后便被其母弃于隘巷,故名“弃”。舜的时代,后稷和大禹、皋陶、契并列为“朝廷四岳”,大禹分管水利,皋陶分管司法,契掌管文教,而农业部长后稷发明了稷(即黍,黄米,山西人还在吃)和麦子,教民种五谷,给中国北方人确定了四千年的食谱。后稷配合治水的大禹,把粮食调拨到灾区,并且培育了“麻”和“大豆”,麻分公母,母的麻产籽,可以吃,公的嘛剥皮,可以穿,从而结束了从前只能穿高成本的兽皮和蚕丝的历史,当然这也是最早对植物性别有了认识。后稷发明的大豆则更了不起,三千多年后它传到欧洲,这项中国独有的高蛋白食品轰动了1873年的“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因为贡献突出,农业部长后稷被赐姓为“姬”,封地在陕西武功县一带。那个时代,有了个姓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比拿美国绿卡还难。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才十四个,一个研究种地的家伙,被赐个姓,算是洪福齐天了。稷的后人----周族,居住在邰,即现在的陕西武功西。后稷的曾孙公刘,率周人渡过渭水,返回到后稷的诞生地定居——豳,即现今的陕西彬县),建村筑镇,开始周族的草创阶段。由于西北边地的戎狄常来侵扰,古公亶父又率众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在陕西岐山县东北),他重修后稷、公刘(稷的第四代传人)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

  种地英雄后稷的第十三代孙,就是老谋深算的西伯文王,他成为周部落领袖时,还是商纣王的“臣子”。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馆藏石刻记载,商纣王是帅哥。如果搞来商纣王的DNA分析,一定发现他是个优质人种,能诗会赋、巧嘴钢牙、反应灵敏,大臣都辩不过他,都不抵他聪明。他不但知识渊博,天资聪颖,而且力大无穷,能手格猛虎。甲骨文的“戏”字,由一枝戈一只老虎和一个凳子构成,说明斗老虎是商朝的时髦表演,纣王甚至亲自表演,好比西班牙的斗牛,其实更血腥。不过,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往往倒行逆施。因为根本看不起别人说话,所以一意孤行,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给抖拉光了。商纣王灌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中,他还是个刑罚研究专家,那时侯的杀人手段给他整合得非常完备发达,计有砍头,炮烙,活埋,凌迟,肢解,去势,刖足,凿膑,割鼻,剜眼,拔牙,割舌,去耳,纹面,以及脯,醢等等。脯,就是把活人做成肉干,象四川的老牛肉干儿;醢,是把活人剁成肉酱,那时候收拾一个人就象收拾一条鱼,刽子手都是厨师出身。(纣王殿定了随后3000年的刑罚基础,很有出息的后人继承了他的所有绝招,除了脯、醢和炮烙)。纣王同父异母的大哥“微子”,实在受不了了,逃窜荒野;纣王的叔叔箕子装疯卖傻,以求远祸,另一个叔叔,就是有名的苦人儿“比干”,被纣王切成八块,割心而死。箕子、比干之类的王公大臣尚且没有活路,一般奴婢,杀剐起来,就更不用说了。商代人殉最盛,祭天、祭祖、求雨、过节,每次都要烧杀好些奴婢当祭品,十数人到几百人不等,最多出土过五百多人的——估计是大庆,有的砍了头,有的活埋,有的和狗埋一起,有的跪埋着。经历了三千年,挖出来一看,象一屉刚揭盖儿的热包子,刚定格的恐怖电影。

  姬昌之所以被囚,有不同的说法。据《史记殷本纪》中说,纣王以西伯候、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的女子献于纣王,仅仅因为该女不喜淫欢,就被纣王杀害,纣王还把献女的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对此强进忠言,也被纣王杀死并做成干肉。周文王姬昌闻知此事仅偷偷叹息了一声,被崇侯虎告知纣王,结果,姬昌也被关在了羑里这座监狱。又据《史记周本纪》中介绍,姬昌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的制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有人将将此告密,纣王担心姬昌的势力壮大危害自身的统治,于是纣便将姬昌囚禁起来。82岁的姬昌被关进监狱,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猜,他最初入狱的那些天,可能会因气愤难息而在这所高出地面五米的台形监狱里不停地踱步。但最后,他使自己镇静了下来,他明白他必须接受眼下的现实,不管心中多么不满和气恨,他都暂时无法走出这座监狱。既然如此,那就找点事做吧,要不然,怎么度过漫长的白天和夜晚?在监狱里能做成什么事?有监规在限制着,有武士在监督着!那就思考,没有谁能剥夺得了自己思考的权利。思考什么?82岁的姬昌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可只有一个问题最紧迫,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也许就在这时,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他于是依此琢磨,开始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他从自然界选取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他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正当他全心钻研六十四卦的六十四种符号和六十四种卦名的时候,新的打击又来到了,纣王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把他压垮,竟把他的长子伯邑考杀害,并烹作肉羹强令姬昌喝下。姬昌胸怀灭商大志,为避免遭到“辟尸”残害,只得咽下这揪心裂肺的人肉汤然后再去含泪呕吐。为了对付这残忍的摧残,姬昌在几尺圆的地方,踱步默想,倒床暗思,总结古人的生活经验,去回想古代的历史故事,把它们作为自己卦辞和爻辞的内容……。整整7年时间。在两千多个日夜里,文王就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把自己所欲表达的东西寓寄在卦辞和爻辞上,如何立志,如何心怀天下,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交友,如何走出逆境,如何治理国事,如何居安思危,如何对待婚姻、家事……时而借喻,时而象征,时而真发感叹,时而暗指影射。如果说“卦辞”是每一卦即每一种情况的总述的话,那么“爻辞”就是每一卦即每一种情况的具体变化。总述加上六种情态的分述,便是卦辞和六个爻辞。六十四卦,计有六十四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条爻辞,总计四百四十八条。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将人生哲理、世间情态,尽收其中,终于一部披着占筮外衣的著述问世了。

  不过《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说卦》、《文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圣人,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这就是说,孔子在年轻时代没有读过《易》,或者连听说过都没有,或者听说边,他误以为《易》是一部占筮的书,所以不甚重视,便没有去读它。直到晚年,孔子才翻阅《易》。这一翻阅不要紧,他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占筮的书,而是阐述人生哲理的一部妙书。感叹之余,孔子为《易》写下了评论和注释,也有可能孔子对《周易》也进行了增删和改写,或者是孔门后学按孔子的传授汇集成册,这就是解释说明《周易》经部分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字通释,所以才说“易历三圣”。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为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首。

  春秋时代的孔子,受时代局限,不会完全摒弃“占筮”而不受影响,但他毕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一是把吉凶哲理化。《系辞上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说,得为吉,失为凶,到底得什么失什么呢?从《系辞上传》的上下文看,应该指得道与失道。道又是什么?《系辞上传》说得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孔子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说明符合阴阳交变规律的行为结果为吉,反之则凶。二是奉劝君子“见几而作”。几是什么?《系辞下传》说得很清楚,“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可见,所谓“几”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征兆。由于它隐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于抓“几”的机遇,以使自己的决策与行动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告诉人们,人生不应该是搞宿命论,而是要趋吉避凶。怎样才能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呢?《系辞上传》提出了四字诀窍:顺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说,一要符合自然规律,二要讲信用。总之,孔子作《易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德国现代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过:“以公元前500年为轴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易》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规定了中国易学展开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私学,并焚毁《秦记》以外所有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及《诗》、《书》,为什么《周易》免于被焚,而成为“官家”批准下来的可以公开“刊行”、“习读”的书了?《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者,楚上蔡上人也。年少时,为群小吏……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是跟随荀子学“帝王术”的,怎么不读由周文王演而成的“帝王术”的《周易》呢?或许,正是由于李斯胎动《周易》深有研究并由此深受启发,才使李斯登上丞相宝座吧,所以他偏爱此书,便悄悄地将《周易》归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流传至今。

  易经与三《易》

  关于“易”,历来有多种解释: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飞鸟瞬息万变,易也如飞鸟一般,千变万化。也就是说,“易”是研究事物千变万化的学问。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是蜥蜴,其本身的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与成某种物体的色相同。取蜥蜴保护色的变化为“易”,来象征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易”字上日下月象形,易合阴阳,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这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参同契》标出的,近世甲骨文研究的也证实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要真切地理解“易”的意思,我们得从《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谈起。

  我国古代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连山》,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为什么夏代的“易名”为“连山”呢?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晴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连山”好象是说,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档洪水有关,由于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便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开始,并称之为《连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变《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首卦。这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心思。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己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是上面所述的周文王囚而演易,流传至今的《周易》,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由此,我们回过头来说关于“易”的三种解释。易的“晰蜴”说似乎与《连山》联系密切,说是尧、舜时,人们从洪水中逃亡出来,在登山和在山坡休息的时侯,看见了在岩石上爬来爬去的晰蜴,从晰蜴的保护色上,人们特别是巫师得到了某种启示,引发了关于易的初步构想。但主张此说的,以日本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是蜡烛台,“禹”是爬虫一样,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一笑,不足道也。而“飞鸟说”是列容易使人与《归藏》相联系。因为《归藏》是殷易,殷人的图腾是玄鸟(燕子),也便是飞鸟。至于日、月合成的“阴阳说”,大约是后人的附会,或者系后人的一种解释,因为在商末周初,阴阳对立的观念还没有确立。由“晰蜴”、“飞鸟”,人们想到了“易”,并且悟出了易的三个境界,一是变易,晰蜴的变色,是变易;飞鸟的飞翔也是变易,就是随时、空的不同而变化。二是简易,晰蜴的变色和飞鸟的飞翔是十分简单的,所谓“生生之谓易”,效法天地自然而已。进一步人又悟出了其间的神妙:这实在是“不易”啊!《易经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东汉的大儒郑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简易就是执简驭繁,变易就是研究事物变化,不易就是永恒不变、

  卦和爻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周易》与人生谋略,有必要对卦、爻作一个简要地说明。

  八卦是怎样生成的呢?古人认为,宇宙是无极的,所谓“无极”就是在空间上是没有边界的,无穷的,大没有边界,小也没有边界;在时间上也是无极的,没有开始和终结,是世界的本源,它是一种阴阳未分的浑然一体的浑沌形态。在研究这无极的宇宙时,为了研究方便,划出一个有代表性的范围来,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大到极点,是指物极必反,太极了,一个“道”的系统就要开始质变演化,如老子所说,由“道生一”,“道”即是指具有“运动”(原始本质能量)属性的无极,“一”即能代表宇宙性质的“两极”。“一生二”,即“道”演化中的“太极生两仪”,表明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相互正反事件,它以“—”代表“正事件”,即增强力量、顺向发展的事物,以“--”代表“负事件”,即减弱力量、逆向发展的事物,这一阳爻,一阴爻,就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符号。阴阳爻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起源于结绳,阳爻(—)表征一大结,阴爻(--)表征两小结;有人认为这是来源于卜筮用的著草,阳爻(—)表征一节,阴爻(--)表征两节;有人认为这是来源于生殖崇拜,阳爻(—)表征男根,阴爻(--)表征女阴。阴阳爻概念的诞生,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对立而形成的,并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阴阳两仪进一步演化,在正事件中,生成阴阳属性对偶的两仪,如阳爻与阳爻阳上加阳为太阳(),阳爻与阴爻交合阳上加阴为少阴();阴爻与阳爻交合阴上加阳为少阳(),阴爻与阴爻相重阴上加阴为太阴()。故纯阳为太阳,纯阴为太阴,一阴在一阳之上为少阴,一阳在一阴之上为少阳,所以,“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者,就是上四象之上再加一画,而为三画的八卦,得出得出八种图象,这八种图象称为“卦象”,这就是“八卦”,它们分别是:、、、、、、。八卦由三条虚实线组成,代表一个“事物”,三“爻”代表组成该事件的三要素。古人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发生,其中必定存在两个属性不对称的要素,其中一个要素的的吸引力量强,称为控制要素,另一个吸引力量弱,称互补要素,只有这种力量不对称的要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共轭体,成为第三个要素,就生成八种新事物,即“三生万物”,用八卦来表示。显然,古人认为这是宇宙最明显的八种物质。用这八种物质来代表天地万物显然不够,古人又在八卦的基础上交相叠加而成为六十四卦,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就又回到了无极的境界。

  六十四卦名,据《卜筮正宗》所记载,依次为:

  乾为天天风购姤天山遁天地否山地剥风地观火地晋火天大有-乾宮八卦皆屬金;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坎宮八卦皆屬;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艮宮八卦皆屬土;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震宮八卦皆木;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巽宮八卦皆屬木;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离宮八卦皆屬火;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水地比泽天怪夬水天需-坤宮八卦皆屬土;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兑宮八卦皆屬金;

  六十卦的每一卦,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序号、爻辞和作传的彖辞、大象辞和小象辞。其每个卦由六个相同或不同的爻组成。每一个爻的位置为“位”,由下向上数,即:初、二、三、四、五、上。阳爻以“九”为代表,称“九”:阴爻以“六”为代表,称“六”。每卦中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由这个爻所处的位置和它的性质(或阴或阳)所定。如

  “乾”卦:

  乾: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爻序号),潜龙勿用。(爻辞)

  九二(爻序号),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爻辞)

  九三(爻序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爻辞)

  九四(爻序号),或跃在渊,无咎。(爻辞)

  九五(爻序号),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爻辞)

  上九(爻序号),亢龙有悔。(爻辞)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卦辞〕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初六(爻序号),履霜,坚冰至。〔卦辞〕

  六二(爻序号),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爻序号),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爻序号),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爻序号),黄裳元吉。

  上六(爻序号),龙战于野,其血玄黄。